我是王醫生,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有人向王醫生提問說:怎麼知道一個人是不是 HIV 感染者?比如身上的一些變化之類的?
關于能否通過身體在外變化來區分對方是否是感染者,王醫生反複強調,處在感染早期,還沒有出現并發症的感染者,是沒辦法通過身體外在變化去判斷的,因為處在感染早期的感染者,沒有任何肉眼可以區分的症狀和體征。即便急性期可能會有一些症狀,仍然不具有特異性,也就不具有診斷價值。
此外,有一點需要提醒,感染艾滋病毒後即便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和體征,卻同樣具有傳染性,尤其感染早期,病毒大量複制,體内病毒含量很高,傳染性更強。
因此,試圖通過外在體征來判斷對方是否健康,這種方法并不可取,也不能成為不采取防護措施的依據。
那如何才能确定對方是否是感染者呢?方法隻有一個:就是通過檢測來确定對方是否感染。
那有朋友就在想,如果發生行為前,給對方做個hiv快速檢測,結果如果是陰性,是不是就可以不采取防護措施了?
方法很智慧,也可以規避掉很大的感染風險。但是艾滋病毒很狡猾,它進入人體後,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增殖到足夠的數量,達到現有檢測技術的檢測阈值,随後才刺激機體産生足夠數量的抗原,最後才産生足夠數量的抗體,這也就是窗口期存在的原因。
什麼是窗口期?窗口期的意思是病毒進入人體以後,到産生足夠的病毒檢測标志物的時間。因為這段時間就像窗戶遮蔽了病毒,讓人無從知道它的存在。
有人說,核酸檢測不就是檢測病毒本身嗎,為什麼病毒進入人體以後不能立即檢測出來,還存在窗口期的問題?因為任何實驗儀器都有檢測阈值的問題,不是隻要有病毒就可以檢測出來,而是需要病毒達到足夠的量,才能用現有檢測技術檢測出來。抗原抗體之所以存在窗口期也是同樣的道理。
按照國家衛健委頒布的最新艾滋病毒感染診斷标準,根據現有檢測技術,檢測核酸,抗原,抗體的窗口期,分别為一周左右,兩周左右和三周左右。
重要提醒:處在窗口期的感染者,雖然用現有檢測方法檢測不出來,但同樣具有傳染性,這也是事前檢測并不是絕對安全的原因。因此提醒大家,防護措施時刻不能忘。
那感染艾滋病毒後會有哪些急性期症狀呢?這些症狀能否作為推斷感染的依據呢?進入艾滋病期可能會出現哪些并發症呢?
感染艾滋病毒後病程分成三個階段:分别是急性期、無症狀感染期和艾滋病期。
急性期通常出現在感染艾滋病毒後的2到4周,有一些感染者會出現一過性的發熱,咽痛,淋巴結腫大,盜汗,乏力,腹瀉等症狀,一般持續1到3周。
經常有朋友會在危險行為後用這些症狀問王醫生,我是不是感染了?
再重申一遍,急性期症狀不具有特異性,也就是很難和普通的感冒或者其他病毒感染進行區分,所以沒有人可以通過這些症狀就告知你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的診斷必須要有實驗室檢測依據。
還要提醒大家,也不要認為危險行為後沒有這些症狀就是沒感染,因為有一部分朋友感染後确實沒有這些症狀,或者症狀輕微沒有感受到。所以不能試圖通過症狀的有無來推斷是否感染,既不準确,也不科學。
急性期過後,會進入無症狀感染期,這時候病人沒有任何外在可以識别的症狀和體征,但是如果不經治療,病毒對機體的破壞會持續存在,人體的免疫力持續下降。
當CD4 T細胞低于200或者不管CD4 T細胞水平如何隻要出現了機會性感染甚至機會性腫瘤,就認為患者已經進入了艾滋病期。
艾滋病期常見的機會性感染和腫瘤如肺結核、卡氏肺囊蟲肺炎、隐球菌腦膜炎、弓形蟲腦病、卡波濟肉瘤及淋巴瘤等。但需要澄清一點,不是感染了肺結核就和艾滋有關,因為普通人群也會感染肺結核。
那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必要識别艾滋病毒感染者呢?
實際上,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很明确,就是血液,性接觸和母嬰,隻要遠離危險行為,日常的生活接觸都不具有感染風險,比如一起工作,就餐,共用公共生活用品都不會導緻感染。因此,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區分艾滋病人沒有意義,還會讓恐艾的朋友徒增擔心。
而在工作生活中不對艾滋病毒感染者進行識别,也可以讓他們回歸社會,正常工作和生活,通過勞動,體現自身價值。#非常病例##流行病學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