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限玲珑秀美的江南布景中,一邊聆聽絲竹聲聲,一邊欣賞詩詞朗朗。7月17日,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辦,江蘇省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江蘇省文化廳承辦,江蘇省雜技團創排的詩詞歌賦雜技劇場《小橋·流水·人家》,為參加2017“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的1000位海外華裔及港台地區青少年,奉獻了一出唯美動人的“中國故事”。
演出劇照
唯美江南:玲珑詩詞演繹江南愛情故事
《小橋·流水·人家》的故事發生在明朝鄭和下西洋年間:運河船工劉水與采蓮女小喬互生愛慕,劉水作為水手頭領跟随鄭和船隊遠航,給二人的愛情帶來一場離别相思的考驗。萬千思念中,劉水在航途中曆經千難萬險,小喬忠貞不渝數次拒絕多門提親。兩人最終穿越時空,在夢中的月光下相見,演繹“你侬我侬”并終成眷屬。
在這樣溫情的故事中,詩詞歌賦的唱調為劇情更添瑰麗動人的神色。漢樂府《江南》、白居易《憶江南》、劉禹錫《竹枝詞》、蘇轼《望江南》……10多首耳熟能詳、親切婉轉的詩詞,配以江南絲竹、古琴、琵琶等多種民族器樂,水墨般地融入劇情。在空濛煙雨的方寸舞台,淋漓的舞美更充分地展現了江南水鄉風情。
演出劇照
後非遺時代:“叙事雜技”被賦予新的生命力
獨特的是,《小橋·流水·人家》所講述的江南愛情故事,是在驚險高難的雜技技巧下徐徐呈現。蹬鼓、轉碟、草帽、旋轉軟鋼絲、滾環……生動活潑、驚險吸睛的運動韻律引發台下掌聲不斷。
“我們想改變雜技單純以驚險技巧吸引眼球的刻闆印象,這一次,演員要通過雜技講故事、表達感情”,該劇藝術總監、國家一級導演何曉彬介紹。以往,雜技語言相對來說長于抒情、拙于叙事,而賦予雜技叙事的附着力成為本劇雜技藝術的全新突破口。劇情中,男主人公落入海水中,主創利用滾環套人的動作設計,模拟主人公在海面摸爬滾打,在套環的翻滾中觸發下一步情節,随即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
劇中主要展現的建湖雜技是中國南派雜技的代表,08年,“建湖雜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小橋·流水·人家》把傳統的詩詞歌賦、與雜技劇場的樣式相結合,舞美各元素及音樂舞蹈的綜合性,賦予雜技以性格、情感、風韻、意義和生命力,成為“建湖雜技”非遺招牌可持續發展的成功嘗試。“與時俱進的創新理念,和大膽新奇的設計實踐,幫助這出雜技劇從技藝文化向内容文化的華麗轉身,我相信雜技這門老藝術不會與現代的審美脫軌”,何曉彬說道。
“很東方”的中國故事搭起尋根之旅的文化橋梁
《小橋·流水·人家》既是雜技藝術的大膽創新,更是一部用雜技藝術講好帶有濃郁江南特色的中國故事的樣本。
“我留心細數了一下,全場演出共選用《竹枝詞》等10多首詩詞,配以江南絲竹等多種民族器樂,充分演繹了江南水鄉風情。雜技表現将東方風情的展現,令我對中國的藝術文化更加感興趣。”西班牙華裔留學生沈子涵對整場演出啧啧稱贊。
“詩詞歌賦”“雜技劇場”“鄭和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一個個關鍵詞,賦予雜技藝術極具東方色彩的美感,讓台下的觀衆時而凝神靜氣、時而掌聲雷動,100分鐘的表演讓他們陶醉其間,神奇精彩的東方藝術魅力,搭起了此次活動的友誼“橋梁”。(魏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