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4 14:52:30

大家都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告訴我們,一個孩子的成長跟孩子的成長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孟母是孟子的母親,不是孟子的父親。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一個孩子的成長跟母親有非常巨大的關系。

是的,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每個人都很愛自己的媽媽,媽媽也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感受是怎麼歌頌都不過分的。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1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

但我們也能夠感受到,很多人談到自己母親的時候,感受到的是束縛、壓抑,甚至是窒息。為什麼會這樣呢?

母愛給你帶來多少溫暖,也同樣會給你帶來多大的壓力。

一些人跟自己的媽媽相處隻要超過兩天,就開始吵架。

過年的時候,他們想回家,因為看不見媽媽心裡非常想念,但見了面以後兩人就開始吵架,媽媽算着時間讓你走,确實也是很痛苦的一件事。而且,我們和他人關系的好壞,其實和我們小時候與媽媽互動所産生的依戀關系有關。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母愛為什麼會這麼沉重。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就是“依戀”。

孩子和母親開始是一體的,當我們與母體分離的時候,會有一個分化的過程。當孩子出生以後,從肉體上看,他(她)跟媽媽分離了,但這個分化的過程需要幾十年的時間。甚至更長的時間。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2

十月懷胎很辛苦

等到孩子上大學,甚至結婚、工作以後,媽媽才能慢慢地覺得這是另外一個人,這個人跟我分開了。如果一個媽媽始終完成不了分化的過程,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對待,這看起來很感人,但後果相當恐怖。

我認識好幾個這樣的家庭,女兒根本沒法工作,也沒法結婚,因為媽媽替她安排好一切,同時媽媽又問:“你為什麼還不結婚?你怎麼還不找對象?”女兒根本沒有時間找對象,因為媽媽天天跟她在一起。

那麼依戀關系是什麼呢?孩子剛剛出生,從母體中分離出來以後,他就會啼哭,這是孩子唯一的武器。他在哭泣中會産生三個信号,會形成三種不同的模式。

哪三個信号呢?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3

嬰兒最有效的表達方式是啼哭

當他哭了以後發現有人來幫忙,第一個信号就是“身邊有人在幫我”,這會産生一種模式,讓孩子認為周圍這個世界是有幫助、可依靠的,不是絕望的。因為小孩子沒有任何能力,他連翻身都做不到,所以他隻能靠啼哭。當他啼哭以後判斷“原來周圍的世界是有幫助、可依靠的”,這能帶來安全感。

第二個信号,是“僅憑我哭這一個能力,可以讓這個世界為我轉動”,有人願意聽指揮,願意為我做事,我真了不起。所以你别小看哭泣之後媽媽的照顧,它會給孩子帶來自尊和自信。在孩子小小的心裡,他會覺得我是有自尊的,我是有自信的,我能夠指揮其他的人,雖然我不知道哭聲具體是怎麼指揮他們的,但我一哭,就會有人來幫助我。

第三個信号,是“原來關系是這麼美妙”。人和人之間可以産生關系,這個關系是安全的,是美妙的,是不可捉摸的。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4

哭能得到媽媽的關愛

這就是正向的三個信号。如果我們能夠給嬰兒建立起這樣正向的三個信号,就會讓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人格,他們的典型特點是自信、獨立、自強,能夠相信自己,也容易相信别人。有時候我們在生活當中會遇到一些人,會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缺乏安全感,這個人怎麼誰都不相信,他甚至不相信自己,跟誰都是炸着刺去鬥争,這就不是安全型依戀人格。安全型依戀人格的人會更容易相信别人,善于跟别人和諧相處,也願意給别人提供幫助。

如果我們沒有建立安全型依戀人格,就會走向另外一個方向,叫“焦慮型依戀人格”。焦慮型依戀人格分成三類。

一、缺乏母愛的回避型依戀

第一類叫作“缺乏母愛的回避型依戀”,媽媽對孩子的關愛不夠,孩子哭了沒人管,媽媽總是很冷漠。這本書裡有非常多的心理學的實驗,都在研究冷漠的各種表現:媽媽總是沒有感情,不唱兒歌,也不哄孩子,提供非常不情願的照顧。而這些行為帶來的就是“缺乏母愛的回避型依戀人格”。

二、忽冷忽熱所導緻的抵抗型依戀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5

依戀母親

第二類叫“忽冷忽熱所導緻的抵抗型依戀”。有的媽媽是随心所欲的,她高興起來對孩子好得不得了,給孩子買東西吃,逗孩子玩,給孩子開心地唱歌,但她一旦不高興起來,就根本不理孩子。

我甚至見過這樣的案例,有的父母在嬰兒階段就開始打罵他了,因為他們覺得好煩、好難,帶不了孩子,但高興的時候,又會心肝肉寶地叫着,撫慰他。所以這個孩子就會覺得很奇怪,他們怎麼對我一會兒好一會兒不好。(這類媽媽)她是随心所欲的,她對孩子的愛不是來自孩子的需要,而是來自自己的需要。自己今天心情好,想要給予愛,你要不要都會給你;但如果今天心情不好,誰要都不給。

“擁有抵抗型依戀人格的孩子使人揪心。抵抗型依戀關系中,媽媽的愛與關懷毫無規律,并不出現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而是出現在媽媽願意給予的時候。因此,孩子為了獲得媽媽的不穩定的愛而變得終日不安。”孩子會惴惴不安的。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6

忽冷忽熱的母親

三、混亂型依戀人格

最後一類叫“混亂型依戀人格”。混亂型依戀人格是殘酷虐待導緻的——父母打他、罵他、把壞脾氣全部發洩在孩子身上。大家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但你看一看社會新聞,會發現有很多父母是這個樣子。所以,擁有混亂型依戀人格的孩子,“多是成長過程中受到了非人的暴力、壓迫等虐待,這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使孩子深受心理陰影的折磨。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每次遇到這樣的孩子,我便萬分心痛”。

所以總的來講,會有兩種大的依戀模式,一種是安全的,一種是焦慮的。焦慮裡又分成了三大類。

下面有四種依戀類型長大以後的表現,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屬于哪一種。

一、安全型依戀人格的人

“安全型依戀人格的人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其他人接近,總是放心地依賴他人,同時也讓别人依賴自己。既不害怕獨處,也不擔心不被他人接受。”我跟你在一起過,很好;不在一起過,我也能接受,我是獨立的、安全的。

二、回避型依戀人格的人

回避型依戀的人格的人,“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系,會使回避型依戀人格的人感到不舒服。回避型依戀的人不喜歡依賴别人,同時也不喜歡被别人依賴。”我們說他是一匹獨狼,他喜歡一個人過日子。

三、抵抗型依戀人格的人

“抵抗型依戀人格的人渴求在情感上與其他人變得親密,但别人似乎無法滿足他們的期待。此類型的人隻有與某個人建立親密關系後,才能安心。”這種人是不斷地追求,不斷地渴望愛,但是一旦有了愛以後,又很快把它搞砸了。他特别希望得到照顧,得到愛情,得到親密關系,但是真的離得近了,他又害怕,這種叫作“抵抗型依戀”。

四、混亂型依戀人格的人

混亂型依戀人格的人無法相信其他人,難以與其他人維系關系,并且害怕受到别人的傷害。”他們相當孤僻。

你屬于哪一種?小夥伴們無需對号入座,子曰:君子不器。

為什麼要講依戀關系?當我們認為媽媽有問題,媽媽對女兒的控制太多,或者媽媽怎麼樣的時候,我們要想到媽媽也有媽媽,所以我們要了解媽媽的依戀人格是怎麼來的。她的依戀人格會影響到她對孩子的行為,進而孩子也會受到這樣的影響,依戀人格就有可能代代相傳。所以你會發現,家庭裡的很多悲劇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這是一個周而複始的過程。隻有我們意識到了這個劇本,我們才能夠改寫這個劇本。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7

可分離,常牽是健康的依戀關系

接下來,本書的重點就是四種需要改變的媽媽。因為依戀關系不一樣,就會出現四種不同的需要改變的媽媽的類型。

一、需要學會放手的媽媽

第一種叫作“需要學會放手的媽媽”,就是前面講的孩子三十歲了也不懂得放手的母親類型。

結婚的時候,你們有沒有發現,很多女孩子在出嫁的時候會哭?女孩出嫁一般都會哭,但為什麼有的人哭得撕心裂肺?我問過一個要出嫁的女孩,說:“你媽媽離你很遠嗎?你結婚以後就見不着面了嗎?”女孩回答說:“不是,媽媽就在隔壁街,離得很近,在同一個區,不太遠”。

她為什麼會哭成這個樣子,各位理解嗎?這并不是像舊社會一樣,嫁出去以後十年或八年見不着。(有的女孩子)她哭的原因是她内心有負罪感。女兒想逃離,想通過結婚這件事離開媽媽的掌控,但她又覺得内疚,因為媽媽從小到大給她灌輸的概念都是“媽媽好可憐”“媽媽都是為了你”“如果沒有你的話,媽媽早就不想堅持下去了”“我就是為了你才會這樣一直受苦”。

我們判斷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健不健康,應該看什麼呢?這句話叫作“可分離,常牽挂”。你和你的父母可以分離:你在北京,他在老家;或者你在國外,他在國内,這是可分離。常牽挂,就是内心當中有牽挂,你們經常可以打電話、聊聊天。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8

哭泣的新娘

“可分離,常牽挂”是一個比較健康的體系。什麼叫分化?分化是一個人在不斷成長的過程當中,逐步地形成自我意識,并且從家庭當中分離出來的過程,這是每個人成長的必備階段。如果父母和孩子不能完成分化的話,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雙方都難以識别自己的情緒。父母會混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同時孩子也會混淆:“這是媽媽的感受還是我的感受?”

養孩子養到十八歲以後,一定要學會一件事,叫作“體面地退出”。你要學會體面地退出,孩子養大了,交給社會了,他就是獨立的一個人。而我們要學會過自己的生活,要有自己下半生的安排,不能繼續附着在孩子身上,雖然孩子确實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安慰。

二、錯誤定位爸爸的媽媽

第二種類型的媽媽,叫作“錯誤定位爸爸的媽媽”。你們有沒有發現,很多媽媽喜歡說爸爸的壞話,喜歡在家裡拉着孩子一塊兒對抗自己的爸爸?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9

錯誤定位爸爸的媽媽

母子關系和父子關系是不一樣的。母親和孩子的關系是二人關系,就是母親跟孩子兩個人,但爸爸和孩子是三角關系,因為爸爸跟孩子的關系都要經由媽媽,這是很有意思的。因此,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大多會大過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好多媽媽都會犯一個錯誤,就是她試圖通過三角關系來解決她和丈夫之間的二人關系。媽媽希望引入孩子,通過孩子來做調節的按鈕,控制這個孩子,或者讓孩子與她形成同盟,來對抗自己的丈夫。

“爸爸與孩子的關系中離不開媽媽的存在,甚至可以說媽媽對父子關系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當媽媽對丈夫有怨言、感到不滿意時,常常要求孩子與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不斷地向孩子抱怨丈夫,傾吐對丈夫的不滿。這樣一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開始怨恨爸爸,并且逐漸疏遠爸爸。另外,媽媽還會向子女灌輸這樣的思想:‘我現在就是為了你們而活。要不是你們,我早就不活了。’這樣的媽媽将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過度地依賴孩子,同時企望孩子能夠為媽媽的人生負責。”這樣一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就會被綁架,從而喪失自己的人生。

一個人如果在心中瞧不起自己的爸爸,或者痛恨自己的爸爸,或者覺得因為有爸爸而感到羞恥和難過,他是沒法建立真正的自信和自尊的,因為他沒有這份愛。但實際上,一個孤兒可不可以有自尊和自信?也可以。他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見過爸爸,但他一樣可以有自尊和自信。他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對爸爸那個位置的理解。

三、不管不顧不會愛的媽媽

第三種媽媽,叫作“不管不顧不會愛的媽媽”。生活裡真有這樣的媽媽,她們把孩子生下來扔給老人,直接就走了,甚至有些媽媽都不待在孩子身邊。還有媽媽生完孩子以後,發現自己還沒長大,心裡還想玩,所以天天出門,孩子就扔給家裡的老人或者保姆照顧。

一個人在事業上成功和照顧好孩子未必是矛盾的。像我們小時候,我們的爸媽——咱們現在都早已忘記80年代的生活了——一周工作六天,上午、下午、中間有一個中午。那時候中午回家哪有食堂、哪有外賣?媽媽們回家得做飯,做飯還沒有燃氣竈,要回家現生爐子,劈柴燒火。現在很多“90後”肯定不理解,但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沒有洗衣機,甚至沒有水龍頭。我們的爸爸媽媽要上班,還要照顧這麼多的事,竟然也能做得下來。所以,工作和照顧家庭之間未必是矛盾的。

但是當孩子心中建立了這樣錯誤的觀念以後,她認為“愛不重要,成績才重要”,于是就會忽略掉愛。這些子女會表現出一種矛盾的形态,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抵抗型依戀”,她會說,“我恨我的媽媽,因為我的媽媽從來不照顧我”,但她又離不開,又特别渴望獲得媽媽的保護和愛,這叫抵抗型依戀人格。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10

把孩子扔給父母

如果大家不能理解的話,想一下蘇明玉就明白了。我們看過《都挺好》,姚晨演的蘇明玉就是典型的抵抗型人格。她說起媽媽的時候是憤怒的,甚至根本就不能提那個人,覺得她們沒有什麼關系。但是她真正提到媽媽的時候,又總能戳中自己的淚點,因為媽媽對待自己和哥哥是完全不一樣的,蘇明玉感受不到媽媽對她的關愛。

這種問題怎麼解決?我們得學會回憶美好畫面。因為這件事已經過去了,你沒法讓媽媽再來一次,讓她重新做飯把自己養大,這不可能,這事已經過去了。

四、區别對待孩子的媽媽

第四種需要改變的媽媽類型,叫作“區别對待孩子的媽媽”。父母經常會對這一點無感,他們覺得我對誰都一樣,對老大、老二、老三的态度都一樣。但事實上真的都一樣嗎?不一定。這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術語,叫作“家庭犧牲品”。什麼叫“家庭犧牲品”?前兩天有個朋友到我家,跟我講他的三個兒子。他說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對老二發脾氣,老大、老三做錯事他都沒那麼生氣,但是隻要看到老二做錯事,他就會生氣,也不明白為什麼。(老二)這種孩子就叫作“家庭犧牲品”。

但是老二,你不要氣餒啊,從大數據來看,大多數家庭的老二會成為這個家庭最成功的人。

所以,大家理解樊勝美為什麼比她哥哥優秀那麼多了嗎?往往在家裡邊成為“問題小孩”的孩子,反而會更早地獨立,更早地成功,更早地離開這個家,完成分化。他越調皮,生命力越旺盛,越不被父母待見,最後他混得更好。但是那個被捧在手心上的心肝寶貝,反而賴在家裡不走,最後變成啃老族,這些都有可能。這兩者都是被傷害的對象。

大家看那些小說、劇本或者生活裡的故事,其實都不是瞎編的。很多編劇是具備心理學常識的,才會知道像樊勝美這樣的人,她一定要自己成功。如果自己不成功,就更沒人管她,她會更加悲慘,所以生活會逼着她離開家庭到大城市去打拼。

媽媽為什麼要自己好好學習(聰明的媽媽都在悄悄地學習)11

對孩子一視同仁

如果一個人總是被灌輸這樣的思想:“你不能超過你的哥哥”“你不能比他更優秀”,他會形成一種被動型的人格。在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人,他做事總是往後縮,因為他小時候被教導“你不能夠占先”“你不能夠搶了哥哥的風頭”。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父母,我們自我拯救的辦法就是做自己人生的預言家。我們可以重新界定自己的人生,要用“我可以”開頭造句,而不要用“我不要”開頭造句:我可以做什麼,我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可以環球旅行,我可以成功。這就是尋求幸福的模式。

所以我們得通過思考,通過重新認識家人,意識到這麼一句話“我有一個好媽媽,我的爸媽都愛我”。有的人說不出這樣的話,有的人會覺得這話是假的,我爸媽根本不愛我。但是你得慢慢地建立這個意識,慢慢地知道“我有一個好媽媽,我的爸媽都愛我”,否則内心的傷痛是沒法療愈的。

假如你是媽媽,你可以對照一下,不要犯書上的四種錯誤,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更加安全的關系。假如你是子女,需要修複你和你媽媽的關系,那你要理解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并知道用什麼樣的語言才能夠療愈這段關系。

我是皓凡,@皓凡聊育兒我在頭條分享育兒知識,如果你對養育孩子有困惑,歡迎你來看看我的文章。有問題給我留言,我們一起陪孩子成長。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你分享給你的朋友們,也許你的分享可以解決他們多年的育兒困擾。記得評論、點贊、關注、和轉發哦。@頭條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