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如果有人問你:“漢語到底難不難?”
你會如何回答?
這個問題要看問誰?
如果你問小學生,相信大多數都會說不難啊,為啥?
因為我們從小就說漢語。
如果你問初高中生,可能會有一小部分人說有點難。
為啥?
因為中文當中的“文言文”确實有點難。
如果你問一名外國人呢?
我相信相當一部分學過漢語的外國人都會覺得中文難,為啥?
因為中文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即使學了也無法領會其中的要領。
不信你看下圖:
其中這句:“剩女産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誰都看不上,二是誰都看不上。”
這句話到底啥意思啊?
同樣的話,不同的語氣,表達不同的意思,這可把外國哥們給繞暈了。
看着外國網友抓狂的樣子,中國的學生黨看完笑出了鵝叫,這不就是我們學英語時候的樣子嗎?
不過依我看來,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痛苦程度,要比中國人學英語的痛苦程度翻倍。
為啥這麼說?
因為英語屬于拼音文字,而中文則是“方塊字” “拼音”。
中文之所以難學,是因為它并不是26個拼音字母的組合排列,而是N多個意向的羅列組合。
為啥這麼說?
因為漢字的産生,最初是中國的先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後來,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離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
對于一個中國人來說,這些關于造字的起源很熟悉,簡單講,就是中國的漢字很大程度上都是畫出來的。
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漢字不僅在字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在讀音和字義方面更是經曆了有些新的表述和闡發。
所以,一個不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初學漢語,一不小心就鬧出了笑話。
比如這位巴基斯坦的中國愛好者書寫的“爸爸”,請原諒我看到這樣的書寫,忍不住笑出了聲。
“爸爸”的“爸”是表示父親的意思,上面的“父”表示它的意思,下面的“巴”表示它的發音,可這位外國友人,一個“父”下面加“兩個巴巴”,這樣的書寫我還是頭一次見。
哪有這樣寫爸爸的?哈哈哈哈……
不過,這位巴基斯坦老兄寫得還算不錯,你再來看看這位夥伴,拼音寫得還能湊合看,但是這漢字書寫,我第一眼看到,感覺我們的方塊字好像被狗刨了一樣。
除了書寫,你再看看外國人這造句功夫,哈哈哈……
難怪你不及格!
還有這張,“主謂不分”,不過造“把字句”和“被”字句,确實有點難為人,這應該屬于高一級的中文知識考察了吧?
還有更絕的,這張“中文數學題”,可把外國老兄繞暈了,看到其中第3題,當年被英文長篇閱讀理解支配的恐懼瞬間上頭,不知道外國人學中文會不會跟我是同樣的感受。
我記得之前刷到過一則外國大學生來中國進行漢語考試的視頻,毫不誇張,外國大學生在寫作文時,有的抓耳撓腮、有的不停地的擦汗,而我屏幕外的我看着卻滿滿的舒适感。
正如網上一名中國學生說的,“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外國不及格中文試卷走紅,中國學生忍不住笑出鵝叫!”
我知道我有點狹隘了,抱歉,下面咱說點“大格局”。
近些年,全世界範圍内刮起了“漢學熱”,很多外國人都想通過學中文來了解中國文化,這一方面是中國向世界傳遞東方智慧的絕佳契機,也是提供給中外一個彼此增進、交融了解的過程。
在此,提供給外國網友一些學習漢語的小建議。
學漢語一定不要“死學”,建議根據自己的興趣重點去研究某一方面的愛好,如果你喜歡穿搭,你就可以去了解漢服文化,如果你喜歡音樂,可以去了解中國的古曲,如果喜歡書法或繪畫,就可以去學習、鑽研。
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就能領略到一些屬于中國文化獨特的氣質,比如中國人含蓄的表達方式,包容的個性以及對宇宙自然的認識等等。
通過這樣一個途徑,領略到文化的美感,然後再去學習、攻克,掌握漢語,我覺得将會事半功倍。
否則,越學越難,直至放棄。
找到自己的興趣,然後以此為切入點,然後循序漸進地去學習漢語,我覺得這對于初學漢語的人來說,是一條可行之路。
關于外國人學中文,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分享?
國學啟蒙、語文教育,專注于傳統文化推廣普及,緻力于打造“陪孩子學國學”精品課程,良心創作者、持續奉獻優質好文,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關注!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