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

職場 更新时间:2025-01-06 21:53:37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1

2018年11月4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正在台上演講,突然說:“我今天身體不太舒服,對不起,沒有辦法把慧眼實驗的成果全部報告完……”

話還沒有說完,他就倒地不起,三小時後,他就離開了這個奮鬥一生的世界。

研究所發出訃告後,衆網友哀悼,“我再也不願意用這樣的方式,認識我們的科學家了”。是的,從開始知道,他就已經逝去,還未得到世人的敬仰,還從未享受富貴,就匆匆而别。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2

他叫王煥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他帶隊研發的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高能粒子探測儀,性能在國際的同類儀器中處于領先水平,為我國探月研究立下汗馬功勞。

談及丈夫王煥玉這一生,妻子沒有說什麼不容易,也沒說什麼辛苦,她隻是說了一句:“王煥玉,這一生太可憐了”。

生而為人,必有人性之光,柴叔今天就和你聊聊王煥玉,說說他可憐又輝煌的一生。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3

1954年12月,王煥玉出生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縣的一個普通農家裡。

王家中年得子,但架不住家庭貧困,所以就沒有寄予多少希望在這個嬰兒上,隻希望他健康快樂就好,所以取乳名為“國樂”。

沒想到這個小國樂很會讀書,從小學開始到初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王家父母看到國樂這麼會讀書,不忍心讓他初中就辍學。

于是,王煥玉就一路讀到高中了,成了這個小山村裡的第一個高中生。

可,王煥玉的家裡是真的窮,一家七口人擠在兩個間房的平房裡。

父母和三個姐姐住在裡間,他和小自己4歲的弟弟住在外間。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4

王煥玉住的地方說好聽點是他的卧室,其實就是一個儲物室,不僅放着燒菜做飯暖炕的大鍋外,還儲存着一些蘿蔔,白菜,土豆以及日常的用品。

在這小小的儲藏室裡面,一塊布隔出了兩個世界。

一個是儲物室,一個是兄弟倆的房間。每天睡覺之前,兩兄弟都要将大鍋移開,将竈台上的油鹽醬醋茶放到地上,然後在竈台上搭上一個厚厚的木闆,再鋪上被褥,簡易的構成了倆兄弟睡覺的床鋪。

像樣的住的地方也沒有,為了生計高中畢業後,王煥玉就沒有繼續讀書,而是被村裡聘為會計。盡管有了工作,但并未解決家裡的困境,所以在工作之餘,他還兼職學習木工,以貼補家用。

學是上不成了,但是讀書卻成了他貧困生活裡的精神支柱。

每個晚上,弟弟一沾床鋪就呼呼大睡,而王煥玉卻舍不得睡覺,因為夜深人靜正是他讀書的好時刻。

“幹了一天活,我躺下就睡着了,睡一覺醒來天都快亮了,看到哥哥挑着一個小煤燈還在那裡看書。”

有一次,王煥玉幹了一天的活,到了晚上照舊拿起手中的書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眼皮越來越重,書就從手中滑落掉在了便盆裡。

第二天早上,弟弟看着便盆裡有味道的書,很想把書給丢了,但王煥玉說什麼都不肯丢。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5

他忍着刺鼻的味道,将有味道的書一頁頁翻開,放在牆角根處曬。

書就是他的寶貝,他的精神食糧,支撐他走過無數個困苦的黑夜。

在那個年代知識就是機會,就這樣22歲的王煥玉被蘇橋鎮推薦到中國科技大學讀書,就讀近代物理系。

深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的他,在學校内讀書異常刻苦。

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他在大學三年内從未向家裡要過一分錢,更未向家裡要求過任何的衣物,反倒是節衣縮食,從自己的口糧中省出了97斤的全國糧票,帶回家中。

“哥哥讀大學時父母年事已高,他牽挂二老,想念姐弟,兩年之内卻不肯回家過年,隻是想攢下那點路費。全班隻有他和山東臨沂的一個同學兩年沒有回過家。”

貧窮從未把他逼成精緻的利己主義,反倒是他把自己的物質需求降到最低,一步步朝着他的理想前進。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6

大學畢業後,24歲的王煥玉靠着知識突破了他原生家庭的階層,成為了一名知識分子,被分配到中國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工作雖好,但是很辛苦。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7

在1993年時,李惕碚提出要制造硬X射線探測器,“美國一個氣球上的硬X射線儀器要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而我們的球載探測器作為科學院的重點項目,也隻獲得幾十萬人民币的項目支持,怎麼去和美國比?”

從研究成本上,我們沒有辦法和美國人相比,研究所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創造新的方法研究硬x射線。

于是,作為骨幹的王煥玉就從物理實驗室調到宇宙研究室,開始研究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在硬X射線的研究中,王煥玉一幹就是30多年,從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變成了華發叢生的老人。

在2004年成立的探月工程中,王煥玉成為嫦娥一号、嫦娥二号X射線譜儀和嫦娥三号粒子激發X射線譜儀的研制主任設計師。

此時的王煥玉不僅是X射線譜儀分系統的主任設計師,也是高能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身兼數職的他,随着2011年“慧眼”衛星的項目立項,他又成為了該項目的地面系統總指揮、衛星系統副總指揮兼有效載荷總指揮的職務,他同時也是稍晚立項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矽徑迹探測器分系統的指揮。

剛開始做嫦娥一号X射線譜儀項目時,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再加上國外的技術對中國封殺,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困難是可想而知的,經常是一個小問題就會卡很長時間。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8

身兼數職的王煥玉,經常是白天在所裡處理所裡事務,晚上再帶領着課題組讨論技術問題,解決問題,經常讨論到夜裡11點多才坐班車回去。

如此拼命,大家都說他“白天是書記,晚上是研究員”,還戲稱王煥玉為永動機,不知疲倦,從不知道休息。

在王煥玉這種忘我的工作下,帶領着團隊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成就了現在的事業。

即便這麼忙,王煥玉也未忘記給自己充電。同事們經常可以看到王煥玉在坐班車的間隙裡看書,看資料,“我很多文獻資料,都是在班車上看完的。”

有學生不解地問他:“您沒日沒夜地忙,既要做管理工作,還要親自抓技術。太辛苦了。”

王煥玉卻說,“現在技術更新這麼快,不學習就會落伍了,白天沒時間,隻能靠晚上了。”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9

2017年6月15日,我國首顆發射的“慧眼”衛星。

這是一顆由中國人自己架設的空間天文台,這顆衛星讓我國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研制的空白成為曆史,并且實現了我國天文觀測由地面觀測到天地聯合觀測的跨越,是我國天文史上的裡程碑。

慧眼發射的那一天給王煥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這顆衛星搭載了他們團隊自主研發的高中低能X射線望遠鏡。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10

去接衛星的那一天,王煥玉感慨萬千,“我去接它,就有點像接自己的孩子出嫁或者上門來的一種心情。”

很多人圍着它,壯觀的車隊人員小心翼翼地把它從飛機上裝到車上,從車上放到實驗室。

當衛星裝上甘肅酒泉發射塔時已經上午11點半了,正當大家準備發射時,荒涼的戈壁灘下起了暴雨,“戈壁灘上那麼大的雨,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因為暴雨,王煥玉很擔心剛剛對接好的衛星火箭裡的設施被暴雨澆到了,到時候重新檢測就會很麻煩。

幸好暴雨隻下了一會兒,加上部隊應急措施到位,才能讓衛星順利發射。

看到衛星順利發射的那一刻,激動的王煥玉賦詩一首,“大雨落漠邊,雨雹相間。硬X衛星挂塔尖。中午星箭對接完,令人心擔。往事36年,氣球肇端。風雨拼搏苦與甘。成功就在風雨後,星系蒼天。”

在目睹慧眼成功上天後,王煥玉動情地說:“它其實承載了幾代人的期望,大大地突破了國外對我們的限制,使我們國家X射線空間探測技術有了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11

待到儀器運轉正常,王煥玉又賦詩三首。

有人就問他,為什麼常常寫詩呢?王煥玉不好意思地笑着說,"因為你心境到那了,寫點小東西還是很自然的。”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12

因為,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慧眼上的X射線望遠鏡上。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13

2018年11月2日的秋天,王煥玉如同往常一樣背上陪伴他多年的雙肩包,乘車去往合肥,參加關于射線成像新技術及應用研讨會。

本以為是一場最平常不過的出差,誰曾想這是一場沒有回程的出差。

11月4日,王煥玉原本準備了30分鐘的報告演講,但講到26分鐘時,王煥玉隻是淡淡說了一句:“今天先講到這裡吧。”

王煥玉身體早已不舒服,他強撐着不讓人看出異樣走回到座位。等他坐到位置上時,早已滿頭大汗。

等到主持人流程走到提問環節,聽完問題後,身體不舒服的王煥玉再次走回了講台。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14

滿頭大汗的他,一手撐着桌子,一手操作鼠标展示後面沒有講完的幻燈片,一邊抱歉地說:“我今天身體不舒服,對不起,項目取得的成果沒有講完。”

走下講台的王煥玉,已經坐不穩了,可是他卻強撐着身體,安慰身邊的人,“我不要緊,休息一下就好了,請大會繼續進行,不要影響大家。”

這句話成為了他的臨終遺言。

如果說4月1日張國榮的死是對所有人開的一場玩笑,而王煥玉的去世則是認識他的人無法接受的現實。

王煥玉不僅是家人的“天”,也是很多同事的“天”。他的博士生梁曉華說:“電路或軟件調試的時候,隻要王老師往邊上一坐,我心裡就踏實。”

那個永遠有壓力自己扛着,有困難和大家一起解決,不急不躁地帶領着大家,讓中國在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上實現了零突破,退休返聘不到一年的王煥玉,人生就定格在了64歲。

王煥玉這一生,從出生開始到工作,從未享受過一天好日子,永遠處于工作、吃苦的狀态。

昨天做講座的那個老人原來是一名科學家(倒在講台上的科學家)15

但他從未覺得苦過,一次次将最困難的留給自己,一次次給國家交出滿意的答卷。

清代的龔自珍曾寫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王煥玉去世的那一刻,有多少人希望:我勸天公振神威,不惜一切護棟才。

有的人活着,卻如同走了。有的人走了,卻永遠活着。

. END .

【文| 月伴星河】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攝影大師王福春專拍火車40年,幾十萬張火車上的中國人成為經典

支月英堅守山村40年,讓1000多名孩子上大學,媲美張桂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