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畢業後如何就業,又要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是十幾年來橫在學校與社會間的一大難題。在上個世紀經濟欠發達時期,隻要能考上大學生,就包分配工作,不用擔心任何工作問題。而在進入公司後,還會有各種類似分房子的福利,更不用擔心失業,在崗位上一幹就是一輩子。
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大學生也早已不是什麼“稀有物種”,到2020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3.71萬所,在校生2.89億人,專任教師1792.18萬人,而在2022年,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1000萬。也就是說,每年從大學畢業,進入社會的年輕人高達千萬人,這一點也是現在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學是所象牙塔,大學生社會化率有待提高
很多同學畢業後,點開招聘軟件查看招聘要求,會發現有很多企業寫着“招聘應屆畢業生,有工作經驗優先”的字樣,會讓他們感到疑惑:應屆畢業生要怎麼有工作經驗呢?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很大一部分覺得上課、社團、課餘活動就是自己生活的所有。人生的難題隻有不知怎樣才能不挂科的專業課,參加不完的活動,僅此而已。但他們并不知道,大學更像是一個學生到社會人的過渡階段,在大學,不僅要學習、參加活動,更重要的是參加實習,積攢社會經驗。
大學中的老師并不會教給學生這一點,很多學生也仍然擺脫不了高中生的學習思維,不會去主動學習。大學是美好的象牙塔,也像是一所信息繭房。這種“隔絕與封閉”,也造成了大學生失業率的持續走高。
職業規劃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
除了有許多人不知道自己在大學中應該去實習,還有很多通過各種網絡渠道了解到需要實習的學生,雖然跟随前人的腳步決定去實習,但又完全不知道自己适合和喜歡什麼職業。有些聽上去很不錯的職業,真正上手了發現并不适合自己,有些職業發展前景低,有些職業又不喜歡,就這樣又陷入“知道要找工作,但不知道要找什麼樣的工作”的求職怪圈。
困惑也是不少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共同感受。越來越多的應屆生選擇“海投”,不看崗位,不看待遇,不看工作内容,隻是麻木地點擊投遞按鈕一鍵海投,有回音再去看是什麼崗位,又是什麼工作内容,投幾十份的人都是小數,大部分人一投就是上百份。
迷茫的本質是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非常不清晰。在學校裡沒有人教,靠自己摸索,很容易被對自身的錯誤判斷,對目标職位和目标行業的不清晰等等因素影響,隻能原地繞圈,無法自我完成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那麼,能夠傳遞信息和資源,有專家指導的職引生涯規劃平台,去指引大學生盡早進入社會實習,進行自己的職業規劃,确定就業方向,就成了解決這種狀況提高大學生社會化率、就業率的有效途徑。
圖源網絡 侵删
基層勞動崗位空缺極大,大學生卻“不願去”、“去不了”
自古至今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及幾十年前的大學生包分配,隻需考上大學就可以安穩度過一生的觀念,至今也在影響着現在的家長和學生的心态。很多人覺得:“我都已經是大學生了,就應該坐在辦公室裡吹吹空調,敲敲電腦輕松工作,體力勞動和什麼個體商戶我不可能去做的”,殊不知卻因此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
除了一二線城市之外,其他廣大中小型城市依舊缺乏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小城,小城市的基層也就空缺了大量崗位。這些企業困于沒有途徑讓大學生知道自己正在招聘,困于由于工作環境和待遇不被年輕人所接受,而大量的大學生卻也仍然找不到工作。
除了學生自己“放不下身價”的心理外,這本質也是信息的不對等。基層企業招聘信息推出不出去,想要來基層工作的大學生看不到,也就造成了大城市勞動力供過于求,中小城市招不到人的局面。
要從根源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多種不同因素造成的,若隻從其中一方面入手,很難解決問題,隻會随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步入社會造成勞動力堆積,問題加重。
要從根源上改變大學生的求職觀念,在進入大學後便告訴他們實習、積累工作經驗的重要性,通過職業生涯課、模拟項目等等幫助學生們積累經驗,在進入社會前提高大學校園内的學生社會化率。同時通過例如職引生涯規劃的承載有大量求職信息、模拟面試、已經正規項目體驗的平台來給予一般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改變“非辦公室不坐”的觀念,着眼于基層,拓寬就業渠道,長此以往,才能從下到上地改善就業環境。
文/職引生涯規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