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忠恕之道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忠恕之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2 17:48:58

作者:陳洪

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系中,“忠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儒學中居于核心地位。《論語·裡仁》記載: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把“忠恕”與孔子尊奉的“道”聯系在一起,這已經是很高的定位了。而“一以貫之”更進了一步,明确以“忠恕”為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骨架。在另一篇《論語·衛靈公》中,孔子再次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作為終生的行為準則,孔子标舉出“恕”為首選,其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忠恕之道(陳洪忠恕之道)1

而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有兩段重要的論述實為上述“忠恕”說的注腳:“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的共同點都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恕道”。前者是從積極面講,後者是從消極面講,合起來乃得全面。

正是由于孔子如此推重,後世儒者也便給予高度重視,出現了大量的相關闡釋文字。這些闡釋文字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個是概念本身的釋義;一個是揭示、讨論與儒學其他概念的關聯;一個是評價這一概念的意義與價值。由于孔子自己沒有更為具體、詳盡的解釋,也由于闡釋者各自理論傾向的差異,這些闡釋文字之間表現出一定的畸輕畸重的出入。但這種出入互相補充,反而更擴充了“忠恕”的理論蘊涵。

先秦至兩漢的其他文獻中,“忠”主要有二義:其一泛指美德,如“忠,德之正也”(《左傳·文公元年》)、“忠者,德之厚也”(《賈子·大政上》)等。其二專指臣下事君之道,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荀子·臣道》)、“忠者,臣之高行也”(《管子·形勢解》)等。“恕”的早期釋義也較泛,如“恕,仁也。”(《說文》)儒學經典的注疏中,南北朝的皇侃《論語義疏》中開始有了 “忠,謂盡中心也”的明确解釋。其後,唐孔穎達疏:“忠者,内盡于心;恕者,外不欺物。恕,忖度其義于人。”宋邢昺疏雲:“忠,謂盡中心。恕,謂忖己度物也。”二者的觀點基本一緻。由于孔疏本自唐之後成為了科舉考試的“指定教科書”,所以對後世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從皇侃到孔、邢,他們的共同點是,變前人倫理評價式的解釋為狀态描述。“盡忠心”、“内盡于心”都不是明顯的褒贊語。由于這種解釋較為抽象,可以涵括前人種種不同說法,且暗合于理學家喜談心性的傾向,故宋代以降,言及“忠恕”者,大多據此而生發。宋儒如二程所雲:

恕字甚大,然恕不可獨用;須得忠以為體。不忠何以能恕!

忠恕,所以公平。造德則自忠恕,其緻則公平。

天地變化草木蕃,不其恕乎?(均見《二程遺書》)

朱熹則雲: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忠隻是一個忠,做出百千萬個恕來。(均見《朱子語類》)

這便開始給予“忠恕”更豐富的理論内涵。到了明儒,特别是陽明的門下及後學,對于“忠恕”的理論内涵有了更大的發揮甚至創造,如《明儒學案》所錄:

孔門宗旨,惟是一個仁字。孔門為仁,惟一個恕字。如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分明說己欲立,不須在己上去立,隻立人即所以立己也。己欲達,不須在己上去達,隻達人即所以達己也。(羅汝芳)

蓋天地之視物,猶父母之視子……此段精神古今獨我夫子一人得之,故其學隻是求仁,其術隻是個行恕,其志隻是要個老便安,少便懷,朋友便信,其行藏,南子也去見,佛肸也應召,公孫弗擾也欲往……于人亦更不知一毫分别,故其自言曰:“有教無類。”(羅汝芳)

恕者,如心之謂,人己之心一如也。若論善,我既有,則天下人皆有;若論不善,天下人既不無,我何得獨無?此謂人己之心一如。(楊啟元)

忠恕是學者求複其本體一段切近功夫。(聶豹)

對于心學“忠恕”理論創造性闡發最有力的是金聖歎。他在《水浒傳》評論中以“忠恕”解釋作品的思想傾向與人物塑造。

綜合上述論述,在“忠恕”的思想系統中,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

1.“忠”就是真實自我的充分表現。

2.“恕”就是體認他人的表現,給予理解與肯定。

3.實現“忠恕”,體現社會的寬容與公平,是天下大治的表現。

4.“忠恕”合乎大道,是天地化育萬物的基本精神,所以也就是個人最高的精神境界——與“仁”貫通。

“忠”與“恕”的關系,與《周易》中《乾》《坤》二卦的《象辭》關系甚為相似,可以互相映發。《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講的是主體意志,是強勢做人;《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講的是順應社會與他人,是厚道處世。二者合觀,可以看作是理想的人格。這與“忠恕”之道庶幾近之。

宋朝研究《周易》的學者朱鑒講:“《乾》《坤》隻是一個‘健’‘順’之理。人之性無不具此。‘雖千萬人,吾往矣’,便是‘健’;‘雖褐寬博,吾不惴焉’,便是‘順’。”他是把《周易》的《乾》《坤》二卦的象辭和孟子一段有名的話互相印證,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孟子引述曾子道: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公孫醜上》)

朱鑒認為,這樣的處世态度和《周易》可以相互印證。也就是說,這在《周易》裡是有所體現的。他認為,“雖千萬人,吾往矣”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和《乾·象》的一句話相契相通。《乾·象》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作為社會的精英骨幹,你應該成為一個強者,有你的意志力,并且應該持續不斷地為實現自己的意志來奮鬥。這是“君子”應該有的品質。再深入一步: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天行健”!按照《周易》的說法,天地的精華所鐘就是人。既然是天地的精華,你就應該體現天的優秀性質。天的性質是什麼呢?日月星辰無時無刻不在那裡強有力地運轉着,這就是“天行健”。而人就要有這種精神,有主體的意志——要改變這個世界,讓它變得更好、更理想。

人應該效法天,成為一個有強有力意志的主體。但是,如果隻有這一面,也有問題。社會上每個人意志不一樣,彼此之間不就有沖突了嗎?何況我的意志過于膨脹,必然會損害别人。《周易》在這裡就顯示出講求陰陽平衡的理論優勢了,《乾》之後緊接着就來了《坤》,作出強有力的補充:“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也就是說,你既要效法昊天,有強有力的主體意識,你還要效法大地。“地勢坤”,坤者,順也。大地順從萬物的性質,都把它們負載起來。所以“君子”做了強者,還要考慮他人,還要有奉獻的精神、要有承擔的精神、要有成全他人的精神。這就是“地勢坤”的精神。“天行健”與“地勢坤”,兩面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也是成功的人格。

《周易》的《象辭》出于孔門後學之手,裡面有些論述很可能祖述于孔子。“天行健”與“地勢坤”的辯證結合正是由“忠”與“恕”的結合而來。孔子所講的“大勇”那兩種的處事姿态,同樣是在人格的完整性上與“健、順”、“忠、恕”彼此息息相通。

孔子及其後學提倡的“忠恕”之道在中華精神文明史上有重大、廣泛的影響,特别是一些道德高尚與功業卓著的人物,他們的人格中往往體現出這一點。中唐名相裴度在《蜀丞相祠堂碑銘》中概括諸葛亮的人格與功業:“本于忠恕,孰不感悅。”他認為諸葛亮正是本着“忠恕”之道做人做事,所以屬下才能無不感動而心悅誠服。當然,裴度這樣看待、總結諸葛亮,同時說明他自己對“忠恕”之道的服膺,以及隐含着對于自己相業的總結、肯定。

北宋中葉名相範純仁是範仲淹的兒子,在當時及身後都有非常高的聲望、非常好的口碑。他的性格平易寬厚,從不對人疾言厲色,但遇到大的原則問題,卻又是意志堅定,絕不屈從。官做到宰相,廉潔節儉始終如一。自己總結一生:“我生平學到的東西,隻有‘忠恕’兩個字,一輩子受用無窮。無論是立朝事君,還是接待僚友、親睦宗族,從來沒有須臾偏離此道啊。”他還經常告誡晚輩:“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聖賢地位也。”他還把“忠恕”之道貫徹到執政方針中,用來處理國家、民族之間的關系。他的弟弟範純粹在關陝一帶做官,地處宋與西夏接壤部分。範純仁擔心他有博取邊功的心思,就給他寫信說:“大辂與柴車争逐,明珠與瓦礫相觸,君子與小人鬥力,中國與外邦較勝負,非惟不可勝,兼亦不足勝;不惟不足勝,雖勝亦非也。”這種寬以待人的姿态,既有利于鄰國相處,也造福于邊民。

他的親族中有人向他請教為學、做人的道理,他的回答是:“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這個親友就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了。

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思想系統,“忠恕”這個核心觀念中蘊含了倫理學的因素——個人的道德标準;蘊含了社會學的因素——人際關系的理想狀态;蘊含了認識論的因素——人與人如何在精神層面溝通、交集;蘊含了本體論的因素——世界多樣性的解釋。因此,稱之為本土思想傳統中的“富礦”絕非過譽。

時至21世紀,時代主題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重新審視“忠恕”的意義與現實價值也就适逢其時了。在現代學術的視域下,我們不妨對“忠恕”有一種現代理論話語的表述:“忠”所強調的,就是個人的主體性,或者說是主體的自覺;“恕”所要求的就是對于“主體間性”的了解與踐履。

我們還可以在對“忠恕”進行現代闡釋,激活并使其融入現代話語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道—忠恕—仁”的更大的理論框架。這對于與西方進行平等的思想文化對話當大有裨益。

誠然,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特定的适用範圍,在當今日趨複雜的世界形勢下,更不能給“忠恕”之說太多負擔。提倡“忠恕”,主要意義在于提升國人人生的境界感,“忠恕”精神的複活,對于消除或是削弱社會中彌漫着的戾氣能起到一些作用。同時,伴随着對“忠恕”的闡釋、激活,它可以成為構建當代中國國際形象的重要一面,成為中華崛起的一份助推力。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