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鬼吃人》拍新版了。
作為克裡夫·巴克(作者)的鐵粉,有必要說下,還要給各位解釋一下這個系列的世界觀構成。
先來簡單評述一下新版,2022年這部電影,不是重啟也不是續集,因為原版系列也就是一個一個的故事,大概率可以看做打算努力“回歸”最初風格的系列新作,但為了區分,所以如下也用“新版”來形容本片。
糾結的新版 新版《養鬼吃人》大緻是無功無過,一些場面戲也夠獵奇,但嚴格意義上來說,該片是在粉絲電影與拓展受衆方面舉棋不定,導緻如今這個局面。
或者說,這是一部老粉絲與新觀衆都不太滿意的作品。
老粉對片子的構成非常熟悉,比如大名鼎鼎的勒馬爾尚迷盒(本片中有了全新的解釋)、地獄瞬移空間、結尾的利維坦迷宮地獄,以及全新的修道士,沒有皮膚的咒徒驚鴻一瞥……都是福利。
但這部分觀衆卻覺得啰嗦,因為全片一直在強化一個點——迷盒有多麼牛逼, 著名的釘子頭馬上就要出來喽!
各種不厭其煩的鋪墊,顯然是給新人準備的。
結果這一切都是大喘氣,尤其是最後各位發現其實就那麼回事,也沒見這玩意有多牛逼,就有點浪費感情。
而且普遍觀衆對電影營造的世界觀和修道士的二百五勁兒、以及大反派羅蘭·沃伊特最後的結局,有些困惑。
導演大衛·布魯克納(《黑森靈》)還是會拍恐怖片的,很明顯看出他也是老版的粉絲,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粉絲拍電影,他以為憑借自己對鐘愛作品的熟知程度,能夠拍出一部向世人推廣的作品,但往往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元素——世界觀基底。
本片裡那些鋪墊,隻是在不斷強化和渲染系列核心元素——迷盒多麼兇險、釘子頭等修道士有多麼可怕,卻忘了告訴觀衆,他們到底是幹嘛來的,為什麼會這樣?
尤其是最後,天空上利維坦現身打開地獄之門的場面,不知道的觀衆還以為是UFO呢,好嘛,《養鬼吃人》成科幻片了,釘頭哥變外星人了……
其實,該片最适合的受衆,其實是看過老版《猛鬼追魂》但對世界觀和釘子頭僅限于“了解”的半生不熟觀衆,至少不會看得糊塗,其餘老粉會覺得啰嗦,新觀衆會看不明白。
PS,新版《養鬼吃人》不知道是受到了出品方壓力還是成本方面,該片的恐怖效果不佳,既不吓人也不“疼”,各方面都很收斂,不但與老版相距甚遠,連導演自己的《緻命錄像帶》系列效果都不如。
當然再差也差不過故事,确切地說是角色,女主角堪稱近幾年最欠揍的存在,自己作死坑把自己家人、朋友全坑了,難怪釘子頭能“看上她”。
作為粉絲,責無旁貸,這裡要簡單跟大家科普一下《養鬼吃人》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觀,如下。
黑暗藝術家 克裡夫·巴克,黑暗藝術家,一位不斷地探索和思考人類恐懼本質的哲學家。
這不是俺的評語,是史蒂芬·金對他評價(下圖兩位,我謝謝你們)。
個人認為他的作品,除了強烈的視覺(痛感)沖擊外,妖異、暴戾、冷肅的黑色風格,還把“恐怖”二字上升到藝術層面。
克裡夫·巴克的作品很多,涉及到小說、繪畫、電影領域,比如根據他小說改編的電影《夜行駭傳》(也是導演)《午夜食人列車》《糖果人》,電腦遊戲《不死亡靈》《耶利哥》,手辦系列《扭曲的靈魂》……
《養鬼吃人》是他最負盛名的作品,也為影史貢獻了大名鼎鼎的釘子頭(Pinhead)。
釘子頭的造型“脍炙人口”,您哪怕沒看過《養鬼吃人》,沒聽說過這部電影,也絕對在某個場面裡見識過這位滿頭是釘子的尊榮。
釘子頭之外,在《養鬼吃人》世界觀裡,巴克老師塑造了一個與光明完全對立的、純粹的、黑暗的世界,這裡殘酷但有序,邪惡卻講理。
能看出,克裡夫·巴克在創作世界觀的時候,一定受到了H·P·洛夫克拉夫特《克蘇魯神話》的影響,但也有所區分。
比起洛夫克拉夫特作品中恐懼來源于未知、混沌、無序的特色,克裡夫巴克的筆下,恐懼是非常有序的,且系統化的。
哪怕是黑暗的地獄,也是存在嚴苛的秩序,無論是迷盒還是修道士,都遵循着一套規則,這裡要略為展開說下。
PS,由于《養鬼吃人》小說、漫畫、電影的世界觀交錯複雜,這裡隻介紹電影世界觀,确切的說,以前四部電影為主。
抽象的神 《養鬼吃人》世界觀的主神是利維坦(Leviathan),地獄之神。
其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菱形迷盒,在迷宮上空漂浮,如燈塔一樣旋轉,并發出四射的黑色光芒,“黑光”可以勾起人心中痛苦的回憶以及壓抑的欲望,并且擁有吸收靈魂的能力。
這個設定,有點類似《指環王》裡的索倫之眼。
新版電影裡建築上空跟外星飛船一樣的東西,就是利維坦。在老版《養鬼吃人2》裡,有更詳細的展示。
利維坦出現後,地獄通向人間的通道就打開了,如電影所示。
由于這玩意過于抽象,所以利維坦需要“發言人 執行者”,就是釘子頭為首的修道士(Cenobite),利維坦對他們進行某種精神控制,讓他們效忠自己,負責維持地獄運轉,以及去往人間吸納“人才”。
不過在《養鬼吃人2》,展示了利維坦擁有直接操控對象的能力,就是一直想要探索地獄并企圖改變生死規律的切諾德醫生。
他來到地獄後直接被利維坦接納,後者通過某種觸手狀物體附加在醫生的頭上進行溝通 操控,代表利維坦,消滅掉了記憶被喚醒的釘子頭等人,随後被遺棄。
利維坦親自出馬,電影世界觀裡僅此一回。
魔方大廈 利維坦下方迷宮一般的建築物,就是地獄,或稱之為迷宮深淵,罪惡之人靈魂的歸屬之處。
迷宮就是利維坦的地獄,利維坦大部分時間都靜靜地在迷宮上空懸浮,旋轉。修道士在迷宮之内從精神和肉體上折磨落入地獄的靈魂。也會來到人間挑選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人類,直接帶回迷宮。
當地獄之門打開之後,迷宮也會出現在人間。新版電影裡随着利維坦的現身而出現,驚鴻一瞥。
迷宮地獄在《養鬼吃人2》有着全景式的呈現,其外形,一看就是參考了現實世界的某幅著名畫作。但這裡要說的是,這讓我們聯想起動畫片《魔方大廈》裡的魔方。
其實效果也類似,迷宮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功效,電影裡就呈現了迷宮折磨人的兩種方式——精神與肉體。
★比如克裡斯汀在迷宮裡遊蕩,去到的那間存滿屍體的太平間,那裡是“個人地獄”,靈魂在這裡逐漸扭曲;
★在另一個地方,恍惚之間她好像又回到了醫院裡,卻發現身邊的病人們都在飽受折磨,這裡是“思維地獄”,可以喚醒人内心的負面情緒,并産生幻覺。
★而系列裡随處可見地挂着“下水或零碎”的木樁子和鎖鍊,就是酷刑室喽。
此外,漫畫裡還顯示迷宮裡還存在修道院、教堂、炎坑等場所,各有各的用途,這裡就不展開了,隻是強化克裡夫·巴克的世界觀裡,哪怕地獄也有着森嚴的等級和秩序。
不過《養鬼吃人》裡利維坦的迷宮地獄跟我們認知上的地獄有着本質上的區别。
★首先,電影裡地獄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罪人,迷宮地獄的價值在于無休止的痛苦,這是克裡夫·巴克作品的核心觀點。
★其次,欲望,是利維坦地獄的特征之一,那些因欲望而犯罪的人,死後都會來到利維坦的地獄。
這是克裡夫·巴克作品的黑暗哲學——就象《養鬼吃人》裡面的經典台詞:“The sweet suffering”,肉體上的痛苦會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
新版電影裡大反派,就誤解了修道士的“饋贈”,才導緻自己身上被按了一個痛苦裝置。說白了,地獄裡就是一票抖M。
★最後,利維坦對人間沒興趣,大部分地獄的成員都專注于研究折磨藝術,他們涉足人間的唯一契機就是聽從召喚,來自那些操縱迷盒的人們。
鑰匙和鎖 《養鬼吃人》系列最為關鍵的道具,勒馬爾尚迷盒(The Lament Configuration),也被稱為魔方。
這玩意不是利維坦地獄的産品,而是來自于人間。是法國玩具工匠菲利普·勒馬爾尚(1717——?)以利維坦為原型制作的道具。
迷盒最初形态是立方體(休眠狀态),通過不斷轉動破解 變形,每個形态都能召喚出一位修道士來到人間,把你帶走。
迷盒的完全形态是菱形器物,拼對了大boss利維坦就來了。
迷盒實際上就是個小利維坦,可以打開人間與地獄的(小型)通道。
每次轉動迷盒解鎖,就會形成通道結界——周邊現實會發生扭曲,呈現出迷宮地獄的場景(牆壁、隧道、以及詭異的光芒),修道士會從盡頭出現,《養鬼吃人》系列裡的标志場面。
PS,新版電影裡,轉動出現刀刃的設定,以及每個形态代表的含義,貌似是電影原創,或者俺才疏學淺,因為隻看過電影和漫畫。
老版電影裡也提供了破解迷盒的方式,讓他變回立方體就行,就把迷盒在開啟狀态下反向解鎖,可以關閉通道,召喚來的修道士也會強行回到老窩。
所以,可以把迷盒看做是RPG遊戲裡的“回城卷軸”,既是打開地獄通道的鑰匙,也關閉通道是門鎖,就看你怎麼用了。
對于利維坦,迷盒也是一把雙刃劍,可以給自己帶來信徒,但如果在地獄裡開啟迷盒,則開啟通往另一個空間的門,所以迷盒也被禁止帶入地獄。
玩具匠勒馬爾尚建造迷盒的動機有好幾種,電影和漫畫各不相同。
★漫畫中這位想要打開人間與地獄的通道,就發瘋一樣制造迷盒,迷盒的原材料未知,但需要用到人類脂肪,可見平日裡他殺人無數
這貨一生中造了270個迷盒,都是不同種類的器物,最著名的當屬電影裡的“小利維坦”立方體,并且有專屬名字——哀怨之盒。
其餘還有還有八音盒、九連環、旋轉木馬、雪景球等裝置,觸發方式也各有不同,圍繞這些迷盒展開了很多故事。
★《猛鬼追魂4》裡,勒馬爾尚是一位喜歡研究神秘學的玩具匠,他幫一位信奉黑魔法的貴族制造了迷盒,後者通過迷盒打開了地獄通道,玩具匠看到之後非常後悔,暗中奪取迷盒并關閉通道,卻也因此背負詛咒。
此後玩具匠的後人每一代都肩負摧毀迷盒的宿命,直到2127年,主角在宇宙空間站上召喚修道士,實際上空間站就是個大型的迷盒,通過結構變化,把修道士困在其中并引爆,最終天下太平。
PS,迷盒可以被物理銷毀,其效果就跟你扔掉一扇門的鑰匙一樣,這門要麼打不開要麼關不上。但迷盒不止一個,而且人間還有不法之徒對其仿制,可謂備用鑰匙無窮匮也。
男團出道 利維坦的使者就是修道士,就是以釘子頭為首的各種地獄苦行僧(抖M),他們是被利維坦改造過的人類,每位形态都造型别緻、創意十足,代表他們正在享受着肉體折磨帶來的精神愉悅。
他們擁有超乎常人的力量,比如可以召喚來自地獄的鐵鈎,當然力量之源也是來自于利維坦。
修道士在被迷盒召喚時,可以跨越時空出現在你面前,将肉體和靈魂一起帶到迷宮地獄。這些人有的會被放逐至炎坑永恒燃燒,而還有一些被留在迷宮内進行長期折磨。
★假如利維坦覺得你這個人過于利欲熏心,或者有着某種特殊之處,那就把你也吸納到自己的隊伍裡,改造成修道士。
這就需要進轉化室,就是《養鬼吃人2》裡的棺材一般的盒子,利維坦的觸手會對你進行外科手術般的升級,成為修道士之後,将不再保留人類記憶。
他們通常會2-7人結伴而來,被稱為“苦修團”,為首的就是釘子頭。
★修道士的領袖是大祭司,就是我們的釘子頭(Pinhead),利維坦的代言人,神力最大,也是地獄的實際管理者。
釘子頭除了力量比一般修道士大之外,還具備布道的功能,說白了就是蠱惑對方,但在電影裡表現得很中二,尤其是3、4集,都快把釘頭哥塑造成呂秀才了。
世界觀裡有三位大祭司,其一是電影版裡的著名的釘頭哥斯賓塞,黑色 皮衣的朋克造型;其二是克裡斯汀·克頓,也是電影版前兩部的女主角,白色 鬥篷的修女造型。其三是Harry D’amour,半人半機器的賽博朋克風格,三大釘子頭。
新版裡的釘子頭,雖然性别和造型很像克裡斯汀,但沒有明示,不排除電影原創。
我們這裡突出說下《養鬼吃人》裡的最著名的那位——艾略特·斯賓塞。
斯賓塞是一戰時期的英軍上尉,由于在戰争中目睹了太多的流血與死亡,他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并喪失了的信仰,在1921年,他在印度發現了迷盒,變成了釘子頭。後來他曾親口說,這是他人生最後的曆險。
★《養鬼吃人3》詳細展示了人類成為修道士的契機。
說白了,電影展示了一個觀點,所有人都不是非黑即白,都沒有純粹的善良或邪惡,而當你的欲望或者其他負面情緒,超越了人性,失去了理智,你才會與迷盒雙向奔赴。
利維坦“相中”你之後,會把人性的部分全部剔除,隻保留邪惡的部分,才能轉化為修道士,而人性的部分則在地獄邊緣無目的的遊蕩。
這就有點像《龍珠》裡魔人布歐後期的分裂,把善良的胖布歐剔除,成為單純邪惡的小布歐。
電影裡女記者最終找到了斯賓塞人性部分的靈魂,讓他與釘子頭“左右互搏”,最終二者融為一體。
PS,大祭司釘子頭是除利維坦之外的地獄最高等級,但《養鬼食人2》裡被利維坦直接操控的醫生,貌似等級比大祭司還要高,大緻等同于“攝政王”……
修道士不會死亡,隻能被打回地獄,他們最終的歸宿就是與地獄融為一體,漫畫和《養鬼食人2》對地獄的展示,很多鑲入牆中的人形,那些都是前輩修道士們。
《加勒比海盜2》裡的“飛翔荷蘭人”号船員的歸宿,大概參考了這裡。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怪物,比如老版第一集裡,從門裡出來的那個大腦袋怪物,是工程師,負責建造地獄;
★結尾的骷髅龍,是地獄來到人間的巡視者,它們負責守護着迷盒,把它們傳遞給新的主人;
★電影裡那些沒有皮膚的家夥,叫做“咒徒”,就是被迷盒帶到地獄的靈魂,他們有着罪惡的一面,但還不夠資格成為修道者,隻能在地獄中經受折磨。
在他們開啟迷盒的地方,通過大量血液的滋養,可以将咒徒帶回到人間,成為不人不鬼的存在,也就是第一部裡的弗蘭克,還能“穿上”别人的皮囊借屍還魂。
附錄:四部曲電影 ★1987年老版《養鬼吃人》(Hellraiser,也被翻譯為《猛鬼追魂》),是克裡夫·巴克根據自己小說改編的電影,并且親自導演,至此該片開創了一個系列,加上新版,一共11部。
★1988年的《養鬼吃人2》故事延續第一集,巴克老師退居編劇 監制,但拓展了世界觀,呈現了迷宮地獄、利維坦等設定,且挖掘了釘子頭等修道士的過去,兩部電影作者風格明顯,也是純正的英國電影,被認為是系列最佳的兩部。
★1992年《養鬼吃人3》被帝門影業拿下版權,從此之後的系列作品開始轉為美國制作,風格大變,更偏向美式恐怖片,克裡夫·巴克依舊編劇 監制,故事另起爐竈,與前作僅保留了角色背景上的銜接,釘子頭本片裡成了話痨,且身世大揭秘。
★1996年的《養鬼吃人4》有點像番外篇的感覺了,克裡夫·巴克僅擔任制片人,劇本來自于第三部的編劇彼得·阿特金斯(《惡魔咆哮》),故事跨越古代、現代、未來三個時代,追訴迷盒的起源以及玩具匠家族的詛咒。
雖然3、4集更換制作團隊,劇情彼此獨立,風格大變,但觀衆普遍将前四部當做四部曲。畢竟都有作者的參與,而且第四部結尾也沒有出現反轉的線索,大緻可默認制片方也認定本片就是終局。
系列從第五集開始就單純以錄像帶發售,克裡夫·巴克不再參與,故事基本上是從作者的小說或漫畫片段裡直接攝取。下坡路不可避免,再往後甚至變成了小成本心理驚悚片,釘子頭淪為吉祥物,可以直接無視了。
這個系列的海報真的是乏善可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