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小夥伴在滾繡坊遊玩時發現,這條街巷的地名多數寫着“滾繡坊”,但也有少數地方寫着“衮繡坊”,“衮秀坊”讓人傻傻分不清,這個地名到底應該怎麼寫?
為啥這裡寫着“衮繡坊”?滾繡坊東起鳳凰街,西至烏鵲橋北堍,是一條長約430米、寬6.7米的小巷,與十全街的整排鋪面一河相隔,據說是宋代六十五古坊之一。
在這條街巷,政府部門設置的地名門牌上都是“滾繡坊”,而個别居民家或是店家的店牌及手寫的地址則為“衮繡坊”或是“衮秀坊”。
其中,有一家茶鋪不僅在門前的店招上寫着“衮秀坊”,而且地點也寫着“衮秀坊17号”。店裡的工作人員介紹,他們聽說這條街巷的曆史很悠久,以前也曾叫過“衮繡坊”,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叫“滾繡坊”,“覺得好玩,能吸引人,所以就這麼寫了。”
“這條街巷的名字能不能叫‘衮繡坊’或是‘衮秀坊’?”當地居民的回答也不盡相同。68歲的唐建軍說:“我在這兒住了近40年,這裡一直叫‘滾繡坊’。現在年輕人點外賣,寫的地址都是‘滾繡坊’。以前,我也曾在路口看到過有牌子上面說原來是‘衮繡坊’,因為誤寫變成‘滾’繡坊,估計傳來傳去就這麼變成了吧。”今年87歲的顧瑤琪介紹,她小時候聽祖輩說,他們的祖輩曾提到以前這條小巷子裡面住過一位穿“衮繡衣裳”的大官,所以這條路才叫“衮繡坊”的。後來,可能有人不清楚“衮繡”的意思,漸漸地就變成了“滾繡坊”。而對于“衮秀坊”,所有居民都認為這是不對的。
“衮繡坊”也是有出處的“以前的‘滾繡坊’确實叫過‘衮繡坊’。”雙塔街道文化站負責人季趙量介紹,明代盧熊的《蘇州府志》、王鏊的《姑蘇志》,以及乾隆、同治年間的《蘇州府志》,民國時期的《吳縣志》上,均作“衮繡坊巷”,因巷口有“衮繡”牌坊而得名。
“衮繡”,即“衮繡衣裳”,是古代皇帝及位列三公者穿的禮服。所謂“三公”,即身居太傅、太師、太保的官員。宋代官員元绛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出任開封府、拜三司使,參知政事(副宰相),退休後居住在“滾繡坊”。當時,皇上贈予太子少保,死後贈予太子少師。這樣,他就位列“三公”了。蘇州知府在他的住處建立牌坊,以他的殊榮作坊名,名字就叫“衮繡坊”。後世未究原意,也就寫成了“滾繡坊”。又因為這條巷子和鳳凰街東側的帶城橋下塘相對,而帶城橋下塘又是蘇州織造府所在地,因此後人還盛行一種猜度,說滾繡坊是因為刺繡作坊集中才得名,這是一個誤會。地名還是得寫“滾繡坊”滾繡坊内古迹衆多,除了元绛,還有不少顯宦大族都曾居住在這裡。其中,巷内有“亦園”,是清代劇作家尤侗故居。6号為太平天國梁王府。位于滾繡坊中段的青石弄, 5号為現代文學家、教育家葉聖陶抗戰前的故居。葉聖陶在此定居兩年,曾創作《一篇宣言》、《鄰居》和散文集《未厭居習作》等。“滾繡坊是一條很有獨特風格的蘇州小巷。”季趙量介紹,雙塔街道去年曾對轄區重要的102條街巷就文化底蘊進行了深入挖掘,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滾繡坊。
據悉,以前曾經有一些書畫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這條街巷寫作“衮繡坊”。季趙量表示,作為藝術品來呈現,可以接受。但如果要表示确切的地名,他說還是要寫“滾繡坊”。在地名管理系統中,這條街巷就是以“滾繡坊”錄入。如果擅自更改為“衮繡坊”,可能會引起混淆,造成生活不便。
來源:蘇報融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