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的康複治療的是提高造口人士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其産生和發展是逐步完善的過程,随着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造口的康複治療這門新興的學科也将更專業化。
結腸造口成功了 ,但收集糞便的工具和方法卻不多。最初提到使用“人工肛袋”( 是一個“小皮囊 ”)的人是 Daguesceau醫生 (1795),他為一位被木闆車刺傷的農夫腹股溝部的結腸造口術。那位農夫自制了一個收集裝置 ,能方便地将糞便收集到一個“小皮囊中 ”,患者帶着“小皮囊 ”活到 81歲 。1935年,Koenig(英)和 Rutzen(英)首例回腸造口袋問世。1975年,H. Feustel(德)和G. Herring(德)報告了采用磁性底環及磁性帽控制結腸造口節制功能的方法。但由于感染導緻的失敗病例較多,這種方法未能得到廣泛應用。随着造口治療的發展,造口器材也不斷改進,輔助用品也應運而生,目前世界上有十幾家大公司專營造口器材,為患者提供各式各樣的造口護理用品給患者帶來了方便和舒适。
1961年,Turnbull(美)首先提出了造口治療與護理是一門新的學科的概念。即“腸造口治療學”,他認為腸造口治療是一種特别的護理,除了注意腸造口技術外,應格外注意造口患者的腹部造口護理、預防和治療造口的并發症,開展造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咨詢,為患者提供各種康複護理。他被譽為造口治療之父,并培養出世界上第一位專業腸造口治療師Norma Gill。這是他培養腸造口治療護理專業人員的開端。第一所造口治療師學校也于1961年誕生。 1962年,Turnbull主持成立了美國腸造口治療師組織,1969年在Cleveland成立了此類造口治療師協會,即現在的國際腸造口治療師協會(WCET)。目前(WCET)每2年召開1次世界性會議,參加人員正式會員造口治療師,副會員是醫生和造口器材公司人員。
Norma Gill是世界上第一位專業腸造口治療師。她本人是一位因潰瘍性結腸炎行全結腸切除、回腸造口的腸造口者(1954年),其家人中還有多名腸造口者(母親因直腸癌行結腸造口,女兒因潰瘍性結腸炎行回腸造口)。在與疾病的鬥争及對家人的護理過程中,Norma Gill對造口者所經曆的身心痛苦十分了解。1958年她應Turnbull的邀請來到克利夫蘭基金會醫院肛腸外科作腸造口治療師,協助Turnbull醫生培養了數百名專業護理人員。
腸造口治療師(enterstomal therapist,ET)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造口的護理,預防和處理腸造口并發症,為患者及家屬提供與造口有關的咨詢服務和心理護理,以達到患者完全康複的最終目的,同時還包括失禁護理和傷口護理。
目前國内已認識到造口康複治療的重要性,1988年喻德洪教授率先在上海舉辦了第一期造口治療師培訓班,至1997年共辦7期為全國共培訓了400名醫護人員。1988年成立上海腸造口學會。目前全國有許多城市和地區成立了造口聯誼會,造口聯誼會的誕生和所開展的工作,得到了廣大造口人士及家屬的歡迎與參與。1996年4月中國造口協會在沈陽成立,喻德洪教授為主席。自2001年2月4日“中山大學造口師治療學校”成立至今,國内已有國際承認的造口治療師學校8家(廣州、北京、南京、上海、長沙、溫州、安徽、西安),擁有國際執照的腸造口治療師(ET)700名,主要分布在北、上、廣,以長江三角洲地區為多,江蘇就有60名,基本活躍在臨床第一線。國内還建立了造口圖書館、造口博物館(上海),并出版了造口報紙。2000年喻徳洪教授還得到了國際造口師學會(IOA)最高獎勵——職業奉獻獎,獎勵他在推動中國造口事業發展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他是第三位獲此殊榮的學者,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人。
造口患者的康複問題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還将1993年10月2日定位第一個“世界造口日”,以後每3年的10月第一個星期六舉行1次。2012年第7個“世界造口日”的活動主題是:“Let’s be heard”(讓世界聽見我們)。
随着造口治療師隊伍的不斷擴大,相應的學術團隊和學術會議不斷增加。2003年11月中華護理學會組織成立造口、傷口、尿失禁專業委員會。目前許多省市護理學會也相應成立了造口專業委員會。造口治療師的培養對确立中國專科護士的地位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腸造口和造口康複治療已經經曆了一段很長的曆史,造口治療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随着造口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必然要求造口治療師更加專業化,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的專業護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