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腦中風是非常嚴重的健康危害,多年來都在十大死因中名列前茅,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常讓人措手不及,還可能留下後遺症,千萬不可大意。
中風征兆包含臉部表情不對稱、一側手臂無力下垂、說話含糊不清,若發現這些征兆,一定要立刻就醫。
腦中風分成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是腦部血管破裂,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部血管阻塞,大約70-80%的中風屬于缺血性中風。
發生缺血性腦中風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檢查,嘗試找出導緻中風的原因,例如動脈粥狀硬化、心房顫動、凝血疾病、動脈炎等,不過仍有10-40%之缺血性中風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稱為「隐源性中風(cryptogenic stroke)」。 「隐源性中風」在45歲以下族群的發生率較高 ,對患者、家人容易造成巨大沖擊。
隐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相當多,其中又有50%隐源性中風患者合并有開放性卵圓孔(卵圓孔未閉)。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内科部心髒血管科陳業鵬醫師回憶道,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女性患者,本身沒有特别疾病史,有一天卻突然單側無力被送來醫院。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腦部有區域中風,比較像是血栓造成的缺血性中風。經檢查找不出中風原因,此稱隐源性中風,懷疑是否有卵圓孔未閉合,初步超音檢查未發現異常。但是進一步的經食道心髒超音波檢查中,果然在心房中隔找到未完全閉合的卵圓孔。經過評估,醫師建議患者将卵圓孔關閉并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二次中風,現病人愈後良好。
什麼是卵圓孔未閉?
陳業鵬醫師表示,每個人的心髒都有卵圓孔,在胎兒時期,我們的肺髒尚未發育完全、仍是塌陷狀态,回到右心房的血液主要會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然後進入左心室,被送往全身。
出生之後,氣體交換的工作由肺髒負責,回到右心房的血液會進入右心室,再送入肺髒循環,于是卵圓孔會漸漸關閉。一般而言,卵圓孔會在5到7個月左右關閉,若到了一歲之後還沒完全關閉,就叫做「卵圓孔閉鎖不全」、「卵圓孔未閉」或「開放性卵圓孔」。成年人約有25%的人有開放性卵圓孔。
近年來,研究發現卵圓孔未閉也有可能導緻腦中風,因為有一些血栓可能經由卵圓孔飄到左心,随着血液送往全身,若血栓進入腦部,就會導緻缺血性腦中風。
所以在臨床上若遇到找不到明顯原因的中風,醫師便會安排病患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卵圓孔未閉的狀況,進而接受進一步治療防止再次中風。
關閉卵圓孔,減少二度中風的機會
陳業鵬醫師解釋道,中風患者若檢查出卵圓孔未閉,目前的治療指引會建議關閉卵圓孔。
過去要關閉卵圓孔得藉由外科手術,必須打開胸骨,接上體外循環機,讓心髒停止跳動,再打開心髒修補卵圓孔。補好卵圓孔後,外科醫師會縫合心髒,并讓心髒回複跳動。
随着導管技術的進步,現在已可利用導管來進行卵圓孔關閉手術。醫師會由鼠蹊部靜脈放入導管,一路通往心髒,進入右心房。在X光的輔助下,将導管穿過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确認位置後,放置卵圓孔關閉器,血栓便無法再經由卵圓孔進入左心房,病人可在清醒下完成治療,順利的話,手術可以在30分鐘内結束。
醫師通常會安排患者于手術前一天住院,第二天進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沒有問題的話,術後隔天便可以出院。因為是由靜脈插入導管,靜脈壓力低,較不會有腳部血腫的問題。
和開心手術比較起來,經導管卵圓孔關閉的手術時間短、恢複期也快、安全性較高、疼痛較少、住院天數也較少,是現在醫療指引建議治療方式。
臨床研究發現,與使用抗血小闆藥物的患者相比,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并使用抗血小闆藥物的患者,可以減少97%再次中風的風險。目前大部分的指引都建議關閉卵圓孔,而美國神經内科學會與歐洲神經内科學會2020年治療指引都建議患者關閉卵圓孔以降低再次中風。
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身體狀況、心髒結構的一些變異等,不适合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隻能采用傳統開心手術,或者保持藥物控制,相對來講複發性中風的機會就會比較高。
預防中風,保養重點
陳業鵬醫師提醒道,接受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後,患者還是要記得規則服用抗血小闆藥物,因為卵圓孔未閉僅是隐源性中風的可能原因之一,規則服藥有助于降低二次中風的機會。部分患者可能有出現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的機會,最好能定期回診追蹤。
剛接受完經導管卵圓孔關閉手術的患者,初期建議暫時不要進行太激烈的運動,經過一段時間後,内皮會包覆卵圓孔關閉器,脫落的機會很低,屆時便可恢複正常運動。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加留意血壓、血糖、血脂、膽固醇等狀況,務必好好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态,才能降低腦中風的風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