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團隊實驗室成立10周年合影留念
在我校2021年優秀導師團隊的榜單上,有這樣一個團隊:他們專注于食品營養與健康研究,團隊12名教師平均年齡僅為37歲,這就是劉學波教授領銜的食品分子營養與健康創新團隊。
紮根小鎮楊淩,緻力營養健康研究
2008年,劉學波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博士畢業,毅然來到西北小鎮楊淩。“西農一直以來對人才的重視讓我能盡己所長,我相信在西農能更好實現我的科研夢。”回憶起當時選擇加入西農的原因,劉學波微笑着說。
入職初期,由于開辟了學院新的研究方向,沒有現成的平台可以利用,劉學波遭遇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彼時實驗室窗戶緊鄰公路,細胞培養經常無法避免地受到污染,浪費了試劑和樣品不說,還拖慢了實驗進程。”“留學期間每天都會跑蛋白,而今同樣的實驗方法用在這裡,就跑不出理想的條帶,當時我的壓力很大。”面對壓力,劉學波沒有退縮,沒有抱怨,他靜下心來,總結經驗教訓,完善試驗方案,研究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劉學波教授在做實驗
實驗證明,蝦蟹等海産品中富含的蝦青素可以降低帕金森病發病的風險。但到底是其中什麼機制發揮了這種作用?劉學波在研究中有了新發現,“帕金森病發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學特征是神經細胞凋亡,我們的實驗結果揭示出蝦青素可通過改善神經細胞線粒體功能障礙,抑制細胞凋亡,可能是蝦青素降低帕金森病發病風險的重要機制”。這項研究結果于2009年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腦研究》上。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理想的船帆終将駛向成功的彼岸。紮根楊淩十四年來,劉學波已成為一棵挂滿碩果的大樹:先後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以及國務院第八屆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2021年劉學波還入選了國家十四五“食品營養與安全重點研發計劃”專項指南編制專家組,并擔任副組長。
他不僅在食品營養與健康領域取得突出成績,還建立了一個規模不小的創新團隊。
夢想薪火相傳,共創奮發科研團隊
2009年6月,跟每年的畢業季一樣,大學生們都夢想着去到更廣闊的天地發展。然而,有一位叫劉志剛的學生卻放棄了中國農業大學的保研資格留在西農,成為了劉學波首批碩博連讀的學生。
“剛從國外回來的大教授和藹可親地給我介紹實驗儀器的用法,細緻清楚地講解自己在神經方面的研究,實在太吸引我了。”說起當年的情景,劉志剛曆曆在目。
劉學波教授敢于突破的科研精神深深沁入了劉志剛的心中。讀研期間,劉志剛在老師的指導下發表了多篇中英文論文,還參與出版了一本英文著作。2015年,博士畢業的劉志剛選擇了留校工作,跟着劉學波教授在團隊裡繼續逐夢,先後獲得了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德國“洪堡學者”等諸多榮譽。
像劉志剛一樣,師從劉學波教授的趙貝塔在博士畢業後也選擇了留在團隊中。劉學波教授在食品分子營養健康領域的成果,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除了西農的學生以外,還有中國農業大學、江南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吉林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國内外多所高校的優秀畢業生。
目前,食品分子營養與健康創新團隊由劉學波、王玉堂、劉志剛、段翔、肖春霞、陳琳、劉夫國、馬婷婷、丁龍、孫立軍、趙貝塔、蘭瑩等老師組成,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講師1人。團隊國家級人才2人,博士生導師8人,碩士生導師12人,在讀博碩士研究生将近100人。
團隊成員涉及食品科學、分析化學、醫學、材料科學等多個相關學科領域,交叉合作也促進了團隊在食品功能成分的發掘及功能評價、特色膳食與腸腦健康、新型健康食品研發等研究領域不斷開拓進取。2018年,該團隊入選了陝西省科技創新團隊,也是陝西省食品學科的首個入選團隊。
“對學生不能一把尺子量齊,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特長和興趣,因材施教。”科研與育人并駕齊驅,劉學波教授尤其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他鼓勵學生在科研之外積極參加各類有意義的活動,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2016年,劉學波教授獲評學校“我心目中的好導師”榮譽稱号,團隊培養的學生劉志剛、袁莉、孫全才已晉升為教授,代曉霜、宋歌等任深圳華大、達能的營養健康平台擔任負責人,齊國源、米雅詩、劉小甯前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腦創新研究所及新加坡科學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
聚焦食品營養,助力國民生命健康
七月盛夏,一場熱度勝過窗外的課題申報讨論會正在食品樓四樓會議室展開。劉學波教授與團隊成員利用假期時間,正在緊鑼密鼓的為申報項目課題及與企業合作而積極準備。
“我們出發點是站在新農科角度充分發掘特色食物的營養功能資源,開展“組分 模式”的健康飲食結構研究,在精準營養研究的高位上争取更多的創新和突破。”劉志剛教授說道。
走進新時代,團隊科研創新的步履從不停歇。劉志剛教授将主持中國“腦計劃”--國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青年科學家項目。團隊将繼續瞄準中國人群的慢性病高發、人口結構老齡化等社會問題,研究腸腦互作機制及營養幹預途徑,為健康中國2030助力。
去年,團隊研究發現,孕期處于肥胖狀态的母親,将會影響後代出現認知功能和社交功能障礙,但如果補充典型的膳食纖維--菊粉可以調節母子代的腸道菌群,進而有效改善由于母親肥胖帶來的子代早期神經發育問題。這一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細胞•代謝》上發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解決生命早期神經營養與健康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幹預策略。
劉學波教授與團隊師生在交流
“科技彙聚營養,膳食傳遞健康”是團隊的口号,近年來,團隊在科研上碩果累累,構建了特色食物功能組分深度發掘與功能評價體系,揭示了基于“腸-肝-腦”軸的分子調控機制,開發了功能因子穩态化活性保持與多維靶向遞送技術。在《細胞•代謝》、《自然•通訊》等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研究成果受到江南大學陳衛院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Thoru Pederson教授、國際營養權威專家Karine Clément、Valter Longo等國内外同行學者廣泛認可與關注,在《細胞》、《自然•醫學》等國際期刊文章中被引次數達5400次。
“在育人上,每位成員都将立足“好老師”,争做“大先生”,努力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在科研上,團隊将樹立“大食物觀”理念,聚焦食品精準營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産出大文章,研發好産品,将創新成果寫入國民的健康之中。”談起團隊的未來規劃,劉學波教授目光堅定、成竹在胸。
編輯:靳軍
終審:趙靜
來源: 鳳崗通訊社 作者: 支若晨 李若蘭 王陸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