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為什麼還有寒潮來襲?11月上旬,一場席卷東部地區的強寒潮天氣開啟入冬步伐,我國101萬平方公裡國土降溫超16℃,内蒙古、遼甯等地降雪量突破曆史極值,居民被“大雪封門”出行受阻,農業牧業受影響造成損失國家氣候中心相關評估報告顯示,此次寒潮事件強度指數為曆史第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全球變暖為什麼還有寒潮來襲?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11月上旬,一場席卷東部地區的強寒潮天氣開啟入冬步伐,我國101萬平方公裡國土降溫超16℃,内蒙古、遼甯等地降雪量突破曆史極值,居民被“大雪封門”出行受阻,農業牧業受影響造成損失。國家氣候中心相關評估報告顯示,此次寒潮事件強度指數為曆史第四。
在氣候變化、全球變暖背景之下,此次強寒潮天氣不禁引發疑問——為何今年冬天反而“更冷”,這與“全球變暖”是否矛盾?
近日,國家氣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向南都記者表示,“拉尼娜年冷空氣的活躍程度相對要明顯一些”,“預計今年冬季中東部地區氣溫總體以偏冷為主,2022年1至2月冷空氣活動将明顯轉強,發生極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他解釋,正是“全球變暖導緻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冷事件強度也在增大。”目前,相關報告指出全球變暖趨勢未變,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預測:我國中東部地區偏冷可能發生極端寒潮
11月4日至9日,強寒潮天氣自西北向東南席卷而來,多地降溫顯著、降雪量突破曆史極值。
國家氣候中心相關評估報告顯示,此次寒潮事件具有降溫幅度大、雨雪範圍廣、極端性強等特點,101萬平方公裡國土降溫超16℃,綜合強度指數位居曆史第四位。
内蒙古通遼居民被“大雪封門”出行受阻,農業牧業受影響造成損失。圖片來源:通遼市應急管理局
11月上旬,我國整個東部地區幾乎被雨雪天氣覆蓋。華北北部、内蒙古東部、吉林西部等地普降暴雪大暴雪,局地出現特大暴雪。内蒙古、黑龍江、吉林、遼甯、天津、山東、河南等地還出現凍雨或強風天氣。
遼甯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周春曉介紹,“遼甯西部地區的過程降雪量已經突破1951年以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曆史極值。”
截至11月9日7時,内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庫倫旗站積雪達68厘米。内蒙古自治區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桂蓮表示,這是當地“最大降雪量”。從5日夜間至7日,“内蒙古有32個站出現降雪極端事件,其中3個站降雪量突破曆史極值,分别是錫盟西烏旗、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和庫倫旗。”
南都此前報道,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雪,通遼居民被“大雪封門”出行受阻,農戶因大棚被雪壓垮棄收蔬菜,牲畜因劇烈降溫被凍造成死傷。
強寒潮天氣開啟入冬步伐,今年冬季氣候将如何演變?11月12日,國家氣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向南都記者表示,“預計今年冬季中東部地區氣溫總體以偏冷為主,2022年1至2月冷空氣活動将明顯轉強,發生極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
周兵介紹,受此極端寒潮天氣影響,“預計北方冬麥區大部氣溫偏低、降水偏多,可能導緻小麥抗寒鍛煉時間縮短;新疆北部、内蒙古中部牧區可能遭受‘白災’和強降溫天氣。”
此外,低溫環境和氣溫波動容易誘發氣象敏感性疾病,“比如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等疾病,近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低溫更有利于病毒存活,可能給新冠疫情防控帶來挑戰。”
周兵表示,“各地需要防範低溫天氣的不利影響,做好煤電油氣等能源調度和供應保障,做好春運保障工作,做好森林草原和城鄉防火工作。”
解讀:全球變暖導緻極端冷事件強度增大
今年10月底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重申,全球變暖恐為“當代和未來世代帶來深遠影響”。
此次強寒潮天氣不禁引發疑問——為何今年冬天反而“更冷”,這與“全球變暖”是否矛盾?
對此,11月12日,周兵向南都記者表示,秋冬、冬春季節轉換期間,“冷空氣或強冷空氣活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且降溫幅度較冬季更為明顯。”他介紹,由于我國季風性氣候顯著,冬季受東亞冬季風影響,來自極地或中高緯度的強冷空氣通過多個路徑影響我國。
南都此前報道,國家氣候中心預測,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在10月進入拉尼娜狀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繼上一次拉尼娜事件結束後(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今年冬季再次出現拉尼娜事件,因此2021年也被稱為“雙拉尼娜年”。
今年冬季再次出現拉尼娜事件,因此2021年也被稱為“雙拉尼娜年”。
據國家氣候中心統計,1970年到2018年的12次拉尼娜事件所對應的冬春季中,平均有21次冷空氣過程。周兵表示,“拉尼娜年冷空氣的活躍程度相對要明顯一些,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勢力偏強與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并不矛盾。”
事實上,正是“全球變暖導緻了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冷事件強度也在增大。”周兵解釋,“全球氣候變暖改變了全球大氣環流,并通過海-氣、陸地-氣相互作用影響到局地的氣候,如‘拉尼娜事件’出現常常冷冬連在一起,這是由于中高緯度地區大氣環流經向度加大,造成冷空氣活動頻繁南下。”
相關報告指出全球變暖趨勢未變。
此外,北極增溫也是極寒天氣發生的重要原因。周兵介紹,北極地區增溫速度,“是全球的2至3倍,成為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在增溫趨勢下,北極渦旋減弱,極渦内的冷空氣分裂南下,使得氣溫明顯降低。”
周兵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冬季平均氣溫整體呈增暖趨勢,“1961年以來每10年氣溫上升0.41℃,這是不争的事實。”但其間也有氣溫偏低年份,“2008年初我國南方嚴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災害之嚴重百年一遇。”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指出,我國極端冷事件次數總體減少,但極端冷事件的強度并未減弱。
趨勢:氣候繼續增暖應采取積極行動
繼罕見暴雨嚴重緻災後,強寒潮天氣又突襲多地,氣候變化再次為人類敲響警鐘。
南都此前報道,今年以來我國出現異常氣候現象,平均氣溫創下新高、極端降水天氣頻發,南方地區遭遇旱情、北方地區卻身陷洪澇。
“氣候變化有兩個重要的事實支撐,即全球變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我國氣候異常發生的背景是全球變暖的步伐不斷加快。”周兵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全球變暖的總體趨勢未變。”
周兵介紹,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指出,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三個年份之一,過去五年(2016至2020年)和過去十年(2011至2020年)的平均值分别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和十年,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連續十年都比1850年以來的前一個十年更熱。
今年8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正式發布了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周兵介紹,根據該報告,“未來氣候繼續增暖。在假定的5種排放情景下,未來20年,全球溫升将達到或超過1.5℃。”
“如果全球變暖趨勢不改變,那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多發、強發和并發就不會出現轉變,伴随着全球變暖的,是像跷跷闆一樣極端的熱或極端的冷。”周兵表示,上述報告也指出,未來幾十年内,進行全球範圍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大幅減排,溫升将在本世紀内低于2℃;在2050年前後,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情景下,溫升将減少到1.5℃以内。
“我們不可能期待不采取任何行動,全球變暖會消失或減緩。”周兵此前表示,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對于社會而言,要傳播綠色出行和全國低碳社會的理念;對于企業而言,要減少排放,通過科學技術的轉換實現效益;對個人而言,要從選擇公共交通工具,減少用車出行這些細節上努力。”
出品:南都即時
采寫:南都記者 張林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