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們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節日,經過了數千年傳統文化的渲染,本是一個農事節氣的清明,變成了如今蘊含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傳統祭祖的節日。
老祖宗在清明節這天有很多的講究,這些講究都是來源于,後人對先人們的敬奉,以及對逝去的親人的緬懷。
民間老祖宗說“一墳管三代”,意思是說,逝去的親人的墳墓,能夠護佑三代人。
當然這樣的說法,放到現在還是有點封建的意思。但是,在古代,老祖宗卻對此笃信不疑。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普遍對大自然的一些現象不能夠正确和客觀地看待。
就比如說,人們認為,人在去世之後,會有所謂的靈魂。但是實際上,至今人們也無法證明其真實存在。古代人們正是有這樣的認知,所以才有了墳墓如果出現了一些特殊的情況,會有不同寓意的說法。
就比如,民間老祖宗說“墳頭塌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的說法。那麼,老祖宗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來看看“墳頭塌子孫稀”這句話。
這句話說的是,如果祖先的墳頭有塌陷,就說明他的子孫後代比較稀少。老祖宗說的這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道理呢?
其實,所謂墳頭塌,無非是因為老祖宗的墳頭長期以來,沒有人去維護、添土所導緻的。這也就意味着,這家人的子孫後代來給祖宗上墳的人比較少。還有可能是,根本沒有人來上墳。
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發現凡是墳頭有塌陷的人家,必然是“子孫稀”的。但其實真正的因果關系是,因為子孫稀少,所以很少有人上墳祭祀,才會導緻墳頭塌陷的情況出現。
民間很多人,都會通過觀察墳墓是否有新土,來判斷,這家是否有後人。
接着,我們來看看“墳上無草絕家資”。
老祖宗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說如果自己家祖墳上沒有長草,就說明家裡的物質生活不是太好。那麼,這樣的說法又有什麼道理呢?
按照我們當代人的看法,這樣的說法,自然是沒有道理的。那麼,老祖宗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古人認為,大地是孕育萬物的存在。如果一處地方,寸草不生,就表明這裡沒有生機。而老祖宗認為,所謂死,其實是另一個開始,墳墓是溝通兩個不同世界的媒介。如果墳墓不長草,就意味着這裡沒有生機,沒有生機的地方,安葬的人,自然不會有新的開始。
所以,老祖宗才會有“墳上無草絕家資”的說法。
民間所謂的“墳頭塌子孫稀,墳上無草絕家資”,隻是老祖宗的一種主觀看法。
清明節将近,如果我們要上墳祭祀自己的祖先,可以學着古人觀察一下,自家的祖墳是不是出現了這兩種情況。當然,清明節上墳祭祀,最重要的還是彰顯我們的孝道,以及對逝去先人的緬懷,甚至清明節上墳還有标識家族延綿的重要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