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孩子雖然純真,但是同樣面對着生離死别。優美溫暖的死亡主題繪本常常可以扮演智者的角色。
剛剛過去的清明長假是一個普羅大衆面對“死亡”主題的日子,而新冠疫情也激發着我們内心的“死亡焦慮”。死亡,是非常沉重的話題,對大部分人來說也是禁忌。當孩子睜着懵懂的眼睛,用稚嫩的聲音問:“得了新冠會死嗎?”“人死了會去哪裡?”,你感到焦慮嗎?可能大部人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多少都會躊躇。
生老病死是人生中自然的過程,但是人們提及死亡,仍然會毛骨悚然,努力回避。很少有成年人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甚至一些成年人都不敢坦然告訴孩子,死亡是生命的規律和結局。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就連許多為兒童寫作的作家們都相信,不應該涉及死亡主題,要給孩子營造溫室一般美好的環境。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父母幾乎不會和孩子談論死亡這個話題。記得奶奶肝癌去世前,母親帶5歲的我去看望,他們知道,但卻沒有明确地告訴我,這就是“告别”。奶奶70多歲,躺在病榻上沒什麼力氣,人很瘦,眼窩凹陷,身上散發着一種讓人不喜歡的味道。她不再是我曾經熟悉的,幫白天上班的媽媽照顧我、為了哄我把自己奶頭塞進我嘴巴裡的那個胖嘟嘟的奶奶。我機械地按照媽媽的要求碰了一下奶奶伸過來的手,同時也保存下大人們隐隐流露出的對死亡氣息的恐懼和厭惡。
作為孩子,幾乎很少有資源可以在生活中探索死亡的價值和意義,隻是作為旁觀者看待生離死别,然後在心裡留下困惑和恐懼。上個世紀30年代,西方開始了對兒童死亡問題認知的研究,他們發現,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能夠體會到消失、分離帶來的悲痛和恐懼,但是年齡帶來的認知限制,會導緻兒童對死亡産生不符合現實的想法。
他們可能把家人的死亡當成懲罰,或者自己具有某種魔力——“我生這個人的氣,然後這個人死了”,或者覺得死亡像四處流竄的魔鬼,随意選擇下手的對象,或者覺得死亡是發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這些想法和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大人的幫助,孤單的他們可能會想出各種奇怪的方法去應對。
一位朋友這樣描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段故事:青春期時,他家附近發生了一場刑事案件,同學的父親被人殺死在樹林裡,他非常害怕,可又不知道該如何跟大人說,于是發明了一種方法,每天睡前把鞋子擺得很整齊,如果沒擺整齊,就下床重新擺,一直擺到自己覺得滿意為止——“擺不整齊,可怕的事情就會降臨到我的家裡。”
我想起自己讀書的時候養成的一個小習慣——每次看到書本上介紹詩人、作家、科學家生平,他們的名字後面常有一個括号注明生卒年月,我就會不由自主在心裡默算一遍,看看他們活了多久,然後為那些活得夠久的人欣慰,為短命的人唏噓。如今想來,這也是一個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應對死亡焦慮吧。
孩子雖然純真,卻一樣要面對生離死别,他們體驗着親人、朋友、小動物的離去,并在身體、心理上留下印記,同時,他們也會對死亡産生很多疑問,這個疑問與世界是什麼樣子的大問題緊密相關,也與他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有關系。
如果沒有人保持對孩子的敏感,那麼孩子就會有太多的感受不能表達,太多的疑惑無人可解。慶幸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等國家正式規定在中小學開展“死亡教育”,人們越來越認同,探讨生與死的關系,是終身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必要也無法回避。
我們國家的死亡教育起步雖然較晚,但是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自2004年起,遼甯、上海、雲南等地就相繼出台了有關中小學實施生命觀教育的條例。出版界順勢也推出越來越多相關主題的繪本。在這些揭示生命價值、闡述死亡意義的故事中,作者們用優美的文字、溫暖的畫面講述發生在兒童身邊的故事,洗去死亡帶來的陰冷和恐懼,還激發陪伴閱讀的大人思考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活着,對得起這隻有一次且終将失去的生命。
與孩子一起閱讀這類繪本時,作為大人,我常常有驚喜有感動,仿佛在孤獨、饑渴、麻木的沙漠裡喝到一鍋清甜、溫暖的雞湯,舒展身體、觸動心弦。有時我會想起幼年時光中那些被掩埋下來,壓抑在心裡某個角落的困惑:我也曾經有類似的疑問啊,要是當時有人這樣跟我說該多好。我以為,幼小的孩子可能未必都能讀懂這些深奧的道理,但是他們會記下和父母共讀時的感受:我們可以用溫暖、平靜的懷抱去面對和承受生命中的生離死别。
生死箴言1:把每一天都當成自己的最後一天去活
來源:《爺爺有沒有穿西裝》
布魯諾的爺爺去世了,他問大人自己什麼時候會死?
爸爸轉過身來,看着布魯諾的眼睛:“我不知道。沒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如果我們知道了,反倒不是一件好事情。你知道印第安人是怎麼說的嗎?把每一天都當成自己的最後一天去活。”
布魯諾不是十分明白這話的意思,但卻很喜歡這句名言。
生死箴言2:活過的人不會真的消失,因為愛過的人會想起
來源:《外婆,再見》
“我怎麼才能記住外婆?”
“你可以把她的樣子畫下來。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會想起和外婆在一起時開心的事兒,就像我們那次去度假。”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她。”
生死箴言3:萬物會死,生命永存,大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來源:《一片葉子落下》
葉子的春夏秋冬,仿佛人的一生。“萬物都會死,不論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經曆日曬月照,風吹雨打,我們學會跳舞歡笑,最後,我們死去。”
“我怕死,我不知道下面是什麼樣子?”
“對于不知道的事,我們全都害怕,這很自然。不過,春天變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變成秋天,你也不害怕,這些都是自然的變化,為什麼要害怕這個死的季節呢?”
“這棵樹也要死嗎?”
“有一天,它也要死,不過有一樣東西比樹更強,這就是生命。它将永存,我們大家都全是生命的一部分。”
生死箴言4:若不知道為什麼而活,活一百萬次都隻是重複
來源:《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死是可怕的,那麼永遠不死是不是就是好的呢?孩子如果這麼問,那你可以讓他們請教這隻活了一百萬次的貓。
有一隻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它死過一百萬次,也活過一百萬次。
有一百萬個人疼愛過這隻貓,也有一百萬個人在這隻貓死的時候,為它哭泣,
但是,這隻貓卻從未掉過一滴眼淚。
直到有一天,這隻貓成了自己的主人,它喜歡這樣的自己,也愛上了一隻白貓。
貓再也不炫耀它的100萬次生命,而是用心愛着它們的孩子們,也愛着伴侶,甚至超過了喜愛自己。有一天,白貓躺在貓的懷裡,安靜地再也不動了。
貓第一次哭了。它從早哭到晚,又從晚哭到早……哭了100萬次。
然後它停止了哭泣,躺在白貓身邊,安靜地再也不動了。
原來,生命并不是僅僅用數字來衡量的,要是不知道為什麼而活,活一百萬次也是重複和循環;可一旦發現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哪怕僅僅隻有一次卻是永恒和深刻。
生死箴言5:用友善和幫助去抵禦孤獨的生和孤獨的死
來源:《獾的禮物》
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死亡,人既有痛苦和煎熬,也會滋生出通達和智慧。
獾活得夠老了,他想要溫柔地和這個世界告别:向月亮道晚安,拉上窗簾坐在書桌前面給朋友們寫信,讓他們有準備地接受他的離開。
他曾教鼹鼠用剪刀剪出一長串鼹鼠的故事,教青蛙溜冰,教狐狸系領帶,給兔子太太上第一堂烹饪課……
因為離開是必然的,所以他更願意珍惜這一世的緣分,用友善和幫助去抵禦孤獨的生和孤獨的死。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施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