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河中石獸測試題幫我發一下?河中石獸 清代:紀昀一、課文:,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語文河中石獸測試題幫我發一下?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河中石獸 清代:紀昀
一、課文: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钯,尋十餘裡無迹。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衆服為确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轉轉 一作:再轉)
二、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廟,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裡,門前的兩隻石獸也一起沉沒在此河中。過了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隻石獸,到底還是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遊了。于是劃着幾隻小船,拖着鐵钯,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裡,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迹。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着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特點堅硬沉重,泥沙的特點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裡,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很荒唐嗎?”大家信服,認為是正确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家的觀點,又笑着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河的上遊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像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遊去了。到河的下遊尋找石獸,本來就顯得很荒唐;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荒唐了嗎?”。
結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遊的幾裡外尋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隻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三、重點解詞:
(一)古今異義
1.幹:古義:岸邊。今義:做。
2.耳:古義:罷了。今義:五官之一,用來聽聲音。
3.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4.并:古義:一起 。今義:并列。
5.閱:古義:經曆。 今義:閱讀。
6.是:代詞 ,此,這。今義:表示判斷(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7.但:古義:但,隻。 今義:表示轉折 但是,卻。
8.求:古義:尋找。今義:請求、要求、追求。
9.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
10.如:古義:像這樣。今義:如果
11.蓋:古義:大概。今義:有遮蔽作用的東西;由上往下覆。
(二)一詞多義
1.為: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為:介詞“被”)
必與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為:動詞“成為”)
衆服為确論 (為:動詞“認為是”或“是”)
2.重:
僧募金重修 (重:讀chóng,重新)
乃石性堅重 重:(讀zhòng,分量較大,與“輕”相對)
四、《河中石獸》文言文閱讀集錦(答案附後)
(一)河中石獸(1)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一寺臨河幹()山門圮于河( ) 閱十餘歲() 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4分)
如是再齧 古義:( ) 今義:( )
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 ) 今義:(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2分)
A.聞之笑曰 B.當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聞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5、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一)答案:1、靠近 倒塌 經曆 隻
2、這樣 判斷動詞 事物的道理 物理學
3、D
4、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河水沖走呢?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5、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河中石獸(2)
1、解釋下列加點詞含義。
2、翻譯句子(12分)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3)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3、探究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隻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答案:
1.河幹(河邊),圮(坍塌)。并(一起) 閱(經過,過了 )求(尋找 )竟(終于,到底 )棹(劃船 )設帳( 講學,教書)爾輩(你們)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 ),是(這 )木柿(削下的木片 )湮( 埋沒 )耳(語氣詞,表示“罷了” )颠( 通“癫”,瘋狂 )乎?”失石(丢失的石獸 )齧(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遂(于是)但(隻)臆斷(主觀地判斷)
2、翻譯句子(12分)
(1)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沛,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
(2)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一定在石頭下面迎着水流處沖刷沙子成為坑穴。
(3)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頭特性是重的,流沙特性是松散輕浮的,石頭埋在沙裡,越埋越深罷了。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r> 那麼天下的事,隻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隻根據某一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3、探究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 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隻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4分)
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三)河中石獸(3)
文言閱讀(15分)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2分)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擊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2、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4分)
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 棹數小舟,曳鐵钯( )
湮于沙上( )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
3、将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4、閱讀理解全文後填空。
對于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判斷其“在水中” 、“順流下矣” ;講學家判斷其在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老水兵則判斷其在 ________________,是因為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分)
5、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答案:
1、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擊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2、經過 劃船 埋沒 颠,通“癫”,瘋狂
3、略
4、“湮于沙下,漸沉漸深”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求之于上流”
5、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作出主觀的判斷。
(四)河中石獸(4)
閱讀《河中石獸》選段,完成下列各題。(15分)
1、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2分) ( )
A.山門圮于河 (倒塌)
B.棹數小舟 (劃船)
C.不亦颠乎 (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 (逆流)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2)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3、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的位置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終最結論是 (A. 爾輩不能究物理;B. 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C. 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D.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 (A. 水不能沖石;B.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上矣;C. 求之下流,固颠;D. 石必倒擲坎穴中)。(2分)
4、 文中講到了哪幾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3分)
5、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哪一句?這篇文章講了什麼道理?(4分)
答案:
1、C
2、(1)經過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錢重修寺廟。(2)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
3、第一處填C,第二處填B。
4、一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理由是石獸被大水沖走。二是在原地找,理由是石獸會漸沉漸深。三是到河的上遊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沖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5、主旨句子是:“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說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觀臆斷,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更不可做空頭的理論家。
(五)河中石獸(5)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3題。(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B.一寺臨河幹 臨表涕零
C.當求之于上流 策之不以其道
D.果得于數裡外 扶蘇以數谏故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3、選出對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項 (3分)
A.寺僧判斷石獸在下遊,“順流下矣”,但到下遊尋找了“十餘裡,無迹”。
B.講學家判斷石獸應在原處,理由是“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則判斷石獸在 “上流”,是因為 “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懂得用書本知識分析問題有時比實際經驗更可靠。
答案:
1、(3分) C (A.固然,鞏固;B.靠近,面對;C.它;D.幾,屢次。)
2、(4分)
(1)這不是木片,難道會被暴漲的流水帶走嗎?(木杮:木片;豈:難道;為:被)(2分)
(2)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隻知道其中一方面,卻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難道可以根據常理主觀地推斷嗎?(但:隻;臆斷:主觀地推斷或主觀臆斷)(2分)
3、(3分) D(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
(六)河中石獸(6)
(16分)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1)曳鐵钯( ) (2)如是再齧(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3、講學家和老河兵都說到了“石性堅重,沙性松浮”,但他們對沉在河中的石獸作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講學家據此得出的最終結論是 ,老河兵的最終結論則為 。(4分)
4、你從這則故事中得到怎樣的啟示?(4分)
答案:1、(1)拖着;(2)咬,這裡是指沖激。
2、應該是這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頭埋沒在沙中,越沉越深罷了。
3、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再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
(七)河中石獸(7)
閱讀下面文章,完成1—4題。(10分)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
(1)出門圮于河( )(2)求二石獸于水中( )
(3)爾輩不能究其物理( )(4)可據理臆斷欤(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3分,第1題1分,第2題2分)
(1)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3、文中講到了哪幾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3分)
4、下面對選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2分)
A.因為學者隻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來作出推斷,結果是錯誤的。
B.“老河兵”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作出正确的判斷。
C.天下的事,隻知道其中的一個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情況太多了,所以我們不能妄下定論。
D.我們分析事物的特征,要根據生活原理來定論,沒有必要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
答案: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倒塌 (2)尋找 (3)研究、探求 (4)主觀地判斷
2、(1)
(2)那麼天下的事,隻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隻)根據某一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3、D,除了根據“物理”判斷之外,更應該根據實際經驗,将石性、沙性、水流運動等
4、略
(八)河中石獸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3分)
(1) 山門圮于河( ) (2) 湮于沙上( ) (3) 如是再齧( )
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 一老河兵聞之( ) (2) 當求之于上流( )
3、 用“/”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隻畫一處)(1分)
衆服為确論。
4、将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白話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
5、聯系原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體内容。(3分)
答案:
1、(3分)(1)倒塌(2)埋沒(3)咬,這裡意為沖激。
2、(2分)(1)講學家所說的話(講學家所說的道理)(2)石獸
3、(1分)衆/服為确論。
4、(3分)照他(老河兵)說的那樣去做,果然在(上遊)幾裡之外找到了石獸。 (采分點:“如”、狀語後置句式各1分,譯出大意1分)
5、(3分)“其一”是指隻考慮到石頭和沙子的性質(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子的性質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還需考慮到水的沖擊會掏空石頭下面的沙子, 從而讓石頭翻轉,離開原來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動到上遊去。(2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