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餅菜!小時候,一到清明,母親就要準備潤餅菜,饞嘴的我心中就樂開了花……”
61歲的尤建人,是老西街人。愈臨近清明,他愈發饞潤餅菜的味兒。前日一早,他便迫不及待地趕到早市買材料,準備做上一大桌,喊來親朋鄰裡,共享潤餅菜宴。
潤餅菜在泉州海邊美食裡,可算是排頭兵。對于土生土長的泉州人來說,清明節和潤餅菜幾乎可以畫等号,泉州人清明吃潤餅菜,吃的不僅是美味,還是故鄉情結。
12樣餡料 多或少一樣都不對味
尤建人的家,位于西街舊館驿51号,這是一座古樸的閩南傳統民居。廚房内,尤建人忙着洗菜、切菜、炒菜,一手包辦了所有潤餅菜的制作工序。
潤餅菜的餡料豐富精緻,想吃什麼炒什麼。但尤建人覺得,最地道的還是胡蘿蔔絲、高麗菜絲、三層肉絲、豌豆、豆幹、海苔、海蛎、花生末、粉絲、香菜、蒜絲、酥糕這12樣,多一樣或少一樣,都不在味兒上。
潤餅菜最地道的12樣餡料
胡蘿蔔是潤餅菜的主料,翻炒要均勻,熟度要适中。白嫩嫩的豆幹,必須是泉州豆制品廠生産的,好吃但供應有限,他得提前一晚交代在早市賣肉圓子的戰友幫他買,豆幹下鍋煎得略為焦黃就可;炸米粉要十分注意火候,一下鍋就馬上撈起,吃起來十分脆。
潤餅好不好吃,關鍵還在皮,一張好的潤餅皮可以包卷萬物。所有潤餅菜準備完畢後,尤建人跑去西街潤餅皮店,一下子挑了60多張彈性十足熱乎乎的餅皮。
尤建人說,每次做潤餅菜,他總會想起過世的母親。兒時,母親也是這樣在廚房裡忙碌的。在潤餅菜繁雜的制作工序中,他隻參與一項,就是幫母親到街上買潤餅皮。買了皮回到家,看到一樣樣裝進盤裡的潤餅菜,偷偷挖一口往嘴裡送,那味道真叫美啊!
被稱作思鄉菜 包法順序講究得很
12種餡料齊刷刷上桌,色彩缤紛,看得人“唇唇”欲動。尤建人請來的厝邊親友先後到來,家裡一下熱鬧了起來。
老泉州人包潤餅菜講究得很,潤餅皮一攤開,必須得先鋪海苔、花生末、粉絲,再鋪上豌豆、香菜、蒜絲,海蛎煎、胡蘿蔔絲多汁多油,得留最後再鋪。隻要按照這個順序,包你不破,很是受用。
所有餡料鋪好後,一包一卷就成了枕頭狀,一個個熱乎乎、胖嘟嘟的大潤餅成形了。包好的潤餅,皮又薄又嫩又韌,白皮紅餡,也被賦予了“金包銀”的說法,意思是吃了财源滾滾來。5歲的孫女尤熙雯,接過尤建人包好的潤餅塞進小嘴裡,狼吞虎咽了起來,一不小心蘿蔔汁順着手腕流下,把大人們逗得哈哈大笑。
“潤餅菜之所以在清明節吃得多,也因這個時候胡蘿蔔最甜,荷蘭豆、豆幹、高麗菜也最适口,也正值海蛎肥美季節。”尤建人說道。泉州人每逢春節、清明節,都有吃潤餅菜的習慣,這時在外的華人華僑都回來了,所以潤餅菜也被稱作思鄉菜。
外鄉人的留戀 一群人吃才叫熱鬧
雖然做潤餅菜工序特别繁雜,單焖炒胡蘿蔔,就得花半小時,但尤建人喜歡潤餅菜,一點也不嫌麻煩,一年下來會做七八頓。
知道做一頓潤餅菜不容易,加上生性熱情好客,尤建人做潤餅菜前,總會張羅一群人來吃,有他的親朋、鄰裡、戰友,最多一次來了30多人。他說,潤餅菜就得一群人吃才香,人越多越好。潤餅菜的材料豐富精緻,從孩提到暮年,吃的都是一份熱鬧。
76歲的鄰居李榮華,他家的房子和尤建人家僅隔一堵牆。有潤餅菜宴時,他和老伴準會來。他談及,潤餅菜的魅力還在于吸引了外鄉人的留戀。“2008年春節,我東北的大學同學,還特地選在春節來泉州過年,就是為了吃上一口潤餅菜。”李榮華說道。
這兩年,泉州這座“古早味”的古城,吸引着八方來客前來品味古城。再過半年,尤建人就要退休了,愛熱鬧的他,喜歡接待外來的客人,他設想着到時能教外地遊客怎麼做潤餅菜,讓他們一起感受泉州這道獨特的美食。
征集令
分享身邊美味尋找海邊美食
有人說:“人的味蕾是有記憶功能的。”在閩南許多海邊的城市,有許多與海有關的美食,紅蟲尋飯、炸紫菜、醬油水雜魚……一道美食的背後就是一段鄉愁、一份親情、一種對故鄉的思念。
即日起,海都報開設《海邊的古早味》欄目,市民朋友可通過撥打海都熱線通95060、關注“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官方微信或“智慧海都”APP平台,和我們分享您身邊的海邊美食,讓我們一起去尋找海邊的古早味,釋放美食背後那一抹永遠的鄉愁。
END
文/柳小玲 圖/田米
編輯 /曉婷
素心修匠道,巧手“妝”佛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