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悉尼歌劇院
亮點:設計故事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的地标性建築,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設計,貝殼形建築外表鋪着100多萬片瑞典陶瓦,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那麼,你知道這座建築背後的故事嗎?它最初的原型,應是更酷的橢圓形抛物線水泥屋頂;設計師本人并無緣見證這座令他名聲大噪的建築最後落成。
悉尼歌劇院于1973年竣工,已有近50年曆史。據說,1956年澳大利亞向全世界征集設計方案,在32個國家的233份作品中,約恩·烏松的設計樣稿脫穎而出,他的設計在當時非常另類,突破了傳統建築的局限。
1973年悉尼歌劇院落成典禮。
方案被采納後,烏松出任悉尼歌劇院總建築師并舉家遷往悉尼,他甚至打算從此定居澳大利亞。然而,烏松與他悉尼歌劇院的之間的聯系卻錯綜複雜,他甚至沒有等到悉尼歌劇院的落成。
烏松最早的設計方案采用的是抛物線型屋頂,更酷更超前。但這個設計的建造難度過大,超越了當時的施工水平,最終抛物線水泥屋頂的設計被證實無法施工,烏松和設計施工團隊又耗費了數千小時,将屋頂方案轉化為半球形設計。
短短一年時間裡,悉尼歌劇的建築經費已經追加到980萬澳元,幾乎增加了40%。烏松追求完美,不斷飙升的超額開支受到多方質疑。最終烏松于1966年辭去總建築師的職務,由澳大利亞設計師Peter Hall接任,他延續了烏松的風格,完成了歌劇院的内部建築。失望的烏松帶着家人離開了澳大利亞,并發誓永不再來。
直到20世紀末,為改善悉尼歌劇院大廳,應悉尼歌劇院信托基金會的邀請,烏松與悉尼歌劇院重續前緣,擔任歌劇院未來發展的設計顧問和監督,并提供了新設計。2003年,在悉尼歌劇院建成30周年之際,烏松獲得了世界建築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
新京報記者 曲亭亦
編輯 李铮 校對 王心
圖片 視覺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