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陶的燒制溫度是多少?我是分割線技術專欄作者 | 王明華,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粗陶的燒制溫度是多少?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是分割線
技術專欄作者 | 王明華
在外工作學習許久,回到老家。母親準備了一隻雞,經過長時間煲湯,你喝了,稱為補身體;過兩天,朋友邀出去玩,累了,在KFC吃了隻炸雞,然後稱之為垃圾快餐。
同樣是雞,咋待遇差這麼大呢?
當然不是愛心發了電,母愛讓雞變得更營養,而是長時間煲湯(2~4小時?)的過程中,雞肉營養物質細化,從而容易被人體吸收,因而對人體有益是補品。而炸雞,很短時間(5~8分鐘?)油炸,裡面的雞肉纖維完全還是粗大的雞肉,人的腸胃吸收較差,因而是垃圾食品。
同樣一隻雞,不同的操作方式,造成營養品和垃圾快餐的差距。
在功能陶瓷和建陶的生産過程中,毫無疑問,存在如上文所說的煲湯雞和炸雞的差距。
一個是煲雞湯版燒成過程,長時間且高溫燒成,高溫保溫,讓陶瓷内部生成目标晶體,從而達到增強機械性能或實現某種功能的目的。而另一個炸雞版的燒成過程,簡單快速,熟了就行。你告訴我這也是生成某種晶體達成目标性能目的?顯然不能和煲湯版用一樣的詞語來描述産品的最終性能!
事實上,從不少企業的産品來看,我們能觀察到一些細節:
如早幾年曾經流行的微晶石,其釉面裡含有大量的微晶。這些确實主要來自于微晶熔塊裡的未熔融石英顆粒。确切地說,這些所謂的微晶的存在,其實并不是有利于微晶石表面的性能增強的,而是削弱的。
筆者所知的微晶玻璃闆材企業,其産品表面硬度能達到七點之多。換而言之,如果真的是理論去解釋生産的話,微晶熔塊裡的石英顆粒,應該在微晶石産品在窯内燒成過程中燒制的時間裡熔化才對。
建陶釉料工作者在石英的使用上,開始采用400目甚至更細的石英粉來替代以前一直用的160目左右的石英粉,目的何在?就是為了把石英粉磨細一些,希望在建陶燒制過程中,石英粉更好的熔化成玻璃相。如果是理論指導實踐的話,那就無須考慮石英粉粗細了,因為百分比組成的石英粉,應該都被熔化才對。
同時,晶體的生長是需要環境的。要麼是少量液相參加的固相環境,如之前描述過的莫來石磚的生産。時間非常長,且需要高溫保溫。建陶的燒成環境肯定不能匹配。要麼是液相環境,低粘度玻璃相中,元素質點容易遷移,可以進行長距離遷移構成晶體。
而我們看到如抛光磚的生産中,配方裡的鋁含量往往高達18、19點之多。這種環境下形成的液相,元素的遷移能力有多強?我們也知道,建陶産品,多為陶質、炻質,瓷質的品類都很少,在陶質和炻質且高鋁的情況下,同時又是極短時間燒成,晶體的生長長大,筆者非常懷疑。
筆者認為,建陶的強度應該來自于三要素:
1、配方中引入的晶體及部分原料分解産生的晶體。
配方中的矽灰石、透輝石、葉蠟石等都是晶體相。而這些晶體相為纖維柱狀,可以增強坯體性能。如石英粒狀晶體,即便引入,對坯體增強效果有限。往往還因為晶型轉變導緻體積變化破壞力學性能。
2、配方中的玻璃相。
建陶中的物料,由于多元低共熔而形成的玻璃相中,裡面高鋁,高矽,含鎂、鈣、鉀、鈉、鐵、钛等。這些玻璃相的結構強度比普通玻璃的鈉鈣矽相較而言,強度要高的多。
同時,黏土雖然富含鋁矽元素,但黏土由于顆粒尺寸很小,所以熔點較低,在遇到低熔點物質的時候,就比較容易進入玻璃相。這也是為什麼燒四十分鐘以上的的陶質瓷片比燒四十分鐘以内的陶質瓷片強度高的一個原因。火燒透了,形成的玻璃相增多,将瓷片内部良好的粘結在一起,從而強度提高。
3、緻密度。
在壓制技術好的情況下,粉料的接觸面積良好,形成的液相點也相對較對。同時,壓制良好,氣孔少,從而達到提高強度的目的。
矽酸鹽理論确實是非常好的理論知識,值得注意的是,産品的生産,是要符合組成—制備—結構—性能的。組成到位了,如果制備不到位,那麼結構就變了,性能自然發生改變。如我們所知的C,同樣的C,可以做成鑽石,也可能做成石墨。制備過程非常重要。以筆者而言,建陶的短時間燒成過程,毫無疑問,對矽酸鹽理論知識有很大的影響。
王明華
畢業于陝西科技大學,現就職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材料與機械工程學院陶瓷工程專業教師。希望碎片化的知識與觀點,能夠為建陶行業添磚加瓦。
■ 文章來源:陶瓷資訊,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如需轉載,請向後台申請授權。
責任編輯 / 彭 娟
圖文排版 / 唐永誼
廣告
精彩推薦↓
☞ 阿裡戰略投資紅星美凱龍,留給陶瓷企業的時間還有多久?
☞對建陶生産中晶體與玻璃相的猜想論證
☞ 建陶産品的白度怎麼提升?這一點極其關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