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來源:IC photo
經過了連續十幾天的預熱,魅族17終于在5月8日亮相。
3699元起的售價,“投票不輸的設計”, 魅族史上從設計到量産時長排名第二的産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就像線上發布會後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個評論,“看上去哪哪都不錯,但就是找不到買它的理由。”
記得4月16日一加8系列國行版本發布之後,各大專業網站和自媒體的不少數碼博主們在分析文章或産品測評中表示,這很可能是上半年最後一款國産旗艦機型了。
說者無心聽者“郁悶”,這恐怕是黃章最不樂意聽到的觀點——數碼圈難道已經忘記了魅族?
線下難覓蹤迹
實際上,不是數碼圈和用戶忘記了魅族,而是,我們确實很難看到魅族的身影了。
懂懂筆記近日在北京、深圳兩地的手機線下市場走訪時發現,魅族在這兩個一線城市的線下渠道幾乎已經消失無蹤。
深圳方面,曾經在華強北聚集的手機商家,如今大多開始向華強南市場轉移。懂懂筆記在市場裡問起魅族品牌和門店時,絕大多數商販都略顯不耐煩地回答:“不清楚。”甚至有些年輕的店員,表示根本不清楚有這個品牌。
多方詢問之下,隻有兩三家商販表示,目前沒有現貨,如果真的想買可以去調貨。至于二手手機的回收方面,聽到是要賣魅族手機,很多櫃台都表示不願意收,原因也很簡單:不好出手、賣不上價。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懂懂筆記幾乎走遍華強南所有的手機賣場,隻發現了一家商鋪門口打着魅族Logo,原以為這會是魅族在華強南僅存的一個專賣店,但進店之後才發現并沒有任何魅族手機産品在售,櫃台裡和其他家一樣都是華米OV加蘋果。
北京的線下市場也大緻如此,絕大多數賣場的數碼櫃台都見不到魅族的蹤影。在三裡屯的一家數碼專營店裡,店員向懂懂筆記表示:“先不說有沒有魅族的手機,壓根都沒有人問過這個牌子,你還真是第一個。現在的人除了蘋果之外,基本就是華為、OPPO、vivo,店裡也隻有這些牌子的手機。”而在石景山區的兩家愛回收檔口内,店員對于魅族的印象,基本上都是“近一年内都很少見有顧客賣過這個牌子的舊手機了”。
通過地圖搜索發現,北京市目前隻有5家魅族授權線下門店,其中一家還在遠離市中心的懷柔區。
手機産品,首先拼産品,其次拼渠道。
從去年開始,互聯網新零售的浪潮開始席卷手機行業,幾乎所有手機品牌都開始重新重視線下渠道,尤其是新形态旗艦店、體驗店的落地。OV兩大傳統線下豪強不斷升級自己的零售渠道,華為、小米同樣也在加強新形态線下渠道的布局。傳統銷售渠道之外,各大品牌的直營店、體驗店也在到處落地開花。
但魅族在全行業加碼線下的同時,卻令人意外地選擇了收縮,這其中顯然有着太多無奈。
據《紅星新聞》相關報道顯示,曾有魅族員工透露:公司在2016年最頂峰時曾有2700家專賣店,當時魅族的線下渠道相對強勢,公司已經将華為視為主要競争對手。但由于産品接連失利的市場表現,使得魅族此後屢次裁員及收縮線下渠道。
2019年6月開始,魅族進行了新一輪的裁員,而線下營銷是裁員的重點區域。有魅族員工曾對媒體表示,裁員之後魅族平均一個省也就隻剩下了5、6家專賣店。大緻計算一下,魅族目前在全國範圍内應該也就剩下不足200家線下門店。
而在2020年的春天,魅族線下渠道的實際情況顯然不容樂觀。
一季度發生的疫情再次重創了智能手機行業。根據中國信通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内智能手機整體出貨量為僅為4773.6萬部,同比下降34.7%。這種劇烈滑坡之下,所有手機企業都在承壓。當銷量受阻後,對于那些線下渠道(經銷商)而言,自然會優先選擇用戶更認可、知名度更高的品牌。
或許,收縮渠道、重回線上都可以視為是一種自救舉措。但是魅族最大的失之交臂,是5G。
5G鳴槍久已
随着黃章重掌帥印,白永祥、李楠等一批元老離開,近兩年魅族的變化是巨大的。
不再沉迷于機海戰術、砍掉出貨主力魅藍系列,作為公司創始人,黃章顯然是想讓魅族“慢下來”。按照黃章自己的話就是,“魅族以後隻做旗艦和國民手機。”
“以後”這個詞,讓魅友情何以堪。
我們不知道黃章口中的國民手機,和曾經面向中低端市場的魅藍有何本質上的區别,但魅族确實變慢了。2019年魅族僅發布了4款新機,如果以硬件論英雄,其中三款搭載去年旗艦芯片骁龍855的的确可以算作旗艦機,至于另一款千元機魅族 16Xs,或許就是黃章口中的國民手機。
但是,你應該不太容易在周圍的年輕人手裡看到這四款産品,這與幾年前的魅族發布新品後的感覺,差别太大了。
時間回到2018年,“大師”楊柘還仍在魅族操盤時時,魅族珠海總部大樓上的Logo,已經由藍色的“魅族”換成了紅底白字的“惟精惟一”,應該用的還是篆體。對于一家知名手機企業而言,更換總部大樓Logo可不是一件小事,它體現出公司主導者理念的變化。
而楊柘這種偏文藝、佛系的風格,當然也是得到黃章認同的,畢竟他是黃章一手招攬進入魅族的大将。楊柘顯然也很知曉自己老闆的喜好,如果沒有記錯,2011年的新年魅族M9發布時,黃章就曾在機器屏幕的右上角用篆體雕刻上了魅族兩字。
但是,文士雅風終究是黃章的喜好。楊柘走後,黃章延續着自己鐘愛的風格,不過這種偏執加佛系的心态,要是作為一個合格的産品經理可能很完美,但作為一家公司的領導者,黃章的佛系在企業發展戰略上的把控就略顯吃力了。
從去年開始,5G成為手機行業炙手可熱的焦點,所有場内玩家都将其視作開啟新時代的鑰匙,從不同層面抓緊布局。2019年下半年,各品牌的5G手機開始陸續上市,而魅族去年的最後一款産品16T,在10月下旬發布之後便沒了聲息。對于5G的浪潮,魅族方面當時隻是表示,“魅族17”會是首批搭載曉龍865的旗艦産品。
我們不知道魅族對于“首批”這個詞是如何理解的,但考慮到競品的發布時間,一直到5月8号才正式發布的魅族17,很難讓人将其與“首批”這個詞聯系到一起。或許,這是指自家産品系列的首批?
當一衆手機品牌的5G産品已經開始“叠代”,魅族17姗姗來遲。這樣的産品節奏顯然和華米OV等頭部企業不在一個級别。
如今智能手機行業拼的主要是供應鍊把控,尤其是ID設計,近幾年來手機企業新品的“面孔”越來越相似,這就是供應鍊高度統一所帶來的結果。今年上半年的各品牌的5G新品同樣如此,絕大多數都是雙曲面搭配挖孔屏。或許,這也是魅族前CMO李楠所說的“智能手機市場競争已經到頭”的原因。
當安卓市場大緻上硬件和ID都近似時,所有玩家都在拼細節:相機的調教、屏幕的優化、充電的效率等等,而這些也是考驗每個手機大廠研發能力的地方。
魅族在研發能力上顯然無法和那些财大氣粗的頭部企業相比,而體量及财力的限制,又導緻其無法在第一時間獲得供應鍊的青睐。所以,我們看到在頭部大廠上半年旗艦産品發布了2個多月後,魅族才遲遲拿出自己的産品。而這排成一排的“後置6400萬像素的四攝攝像頭組合”, 以及“近乎四邊等寬”的正臉兒,是否讓你眼前一“亮”?
當然,這款旗艦機在攝像頭、快充、無線充、屏幕等方面并非完全沒有亮點,但是坦率地講,将魅族17放到今年上半年的旗艦手機陣營中,要“亮起來”真的很難。
如此經營哲學
作為魅族的創始人,在隐退和複出之間反複進退的黃章,是公司絕對的靈魂人物。對于黃章,相信無人會否認他是業内最頂級的産品經理。在國内智能手機的“蠻荒時代”,黃章正是憑借着自己在産品設計方面的那份獨特見解,為魅族打下了最初的江山。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雷軍創業初期曾專程登門請教,留下“雷軍蹭黃章可樂”的這個梗。
圈内人大多知曉,佛系的黃章喜歡雕刻,據說黃章家中有不少家具都是由他親手打造的,而且是從選料到設計再到手工刨制。這個愛好也給他留下了“黃木匠”的雅号。同時,黃章對産品也是極度偏執的,據傳黃章買了一棟别墅後,由于不喜歡開發商的建築風格,所以就拆掉别墅又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地基上重新蓋了一棟。
這種專注和偏執,在魅族智能手機的設計上曾經提現得淋漓盡緻。
“定制”這個詞,似乎一直是魅族新品發布會上最常見的存在。因為黃章的個人喜好,所以很多時候他并不願意用供應鍊的标品,而是想要能體現自己想法的東西,所以就有了“定制”。
但是,每一個“定制”背後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同時這也是一次次的冒險,誰也不能保證用戶一定會喜歡魅族每一次花高價定制的“精品”。
魅族曆史上那個慘敗的Pro7,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017年7月,魅族Pro7上市。但聯發科芯片、非全面屏、小衆的畫屏、過高的售價等等一系列因素疊加後,讓其成為魅族史上最失敗的産品。直到第二年年底,魅族才通過大幅降價解決了所有庫存。但由于“畫屏”這個特殊的ID設計,導緻這款産品的成本非常高,僅開模費用就高達6000萬元。
這樣一個重量級産品的失利,也直接導緻魅族一批管理層的離職,其中級别最高的正是魅族聯合創始人白永祥。
黃章正式複出之後,外界看到了從小試牛刀的魅族15,到無數次套娃的16系列,魅族依然沒有去追随所謂的市場主流——15沒有全面屏、16沒有異形屏。而從市場表現來看,這兩款産品也都不盡人意。15疏離于市場主流的設計讓其成為當年的價格跳水王,16系列早期由于備貨、品控等問題也招緻了大量用戶吐槽。
這一切和同時期錘子手機的遭遇何其相似,或許這正是産業鍊高度成熟時代“小衆品牌”的悲哀。
在經過兩年的市場捶打後,“定制”消失不見,從衆悄然而至。5月8日亮相的魅族17在ID方面也選擇了與友商們相似的挖孔屏方案。即便如此,考慮到魅族僅百萬級的年出貨量,即便是完全一樣的産品,魅族零部件的成本肯定也會高于華米OV。同時,選擇追随市場主流設計,又讓魅族失去了原有的棱角。
當所有品牌ID設計近似,而魅族在硬件配置、品牌影響力、線下渠道建設、品牌售後服務等各方面都要孱弱時,用戶又有什麼理由去選擇魅族?魅友又如何用愛發電?
售後成了“勸退令”
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購買頭部品牌的原因是什麼?
除了個人喜好以及産品相對較好的品控之外,完善的售後體系也是重要因素。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的手機在出現問題之後,跑售後時再遇到煩心事。而對于魅族而言,沒有了大量線下渠道的支撐,售後服務和品牌影響力勢必也要大打折扣。
對此,一位曾經的忠實魅友向懂懂筆記抛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試過魅族的售後嗎?一次也行。”
正是越來越差的售後體驗,讓這個位曾經購買過數款魅族産品的魅友放棄了這一品牌。“魅族現在絕大多數售後維修都是外包的,極其不專業。”這位魅友表示,去年自己用的16屏幕壞了,于是他去售後維修站花了850元更換了新屏幕,但換完之後手機經常發熱死機。“我回去找維修站,對方跟我反複扯皮,無奈之下我聯系了官方售後,把手機寄了過去。誰知售後告訴我是主闆壞了,要花2500元換主闆。我跟售後部門又是一頓扯皮,最後降到了1500塊,你品品,你仔細品品這售後體驗。”
售後服務是企業直接面對用戶的重要窗口,是企業維系客戶情感的重要紐帶。尤其在近兩年智能手機市場持續疲軟,競争激烈加劇的環境下,售後的優劣更為關鍵。以往在各品牌産品質量接近,銷售模式趨同的情況下,售後服務就已經是直接影響客戶選擇的核心。更何況以如今魅族在市場中的位勢,如果售後再無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前不久,羅永浩在和劉作虎的直播交流中問及,一加作為小衆品牌為什麼能夠活得不錯?當時劉作虎回答了一些官方的話術,或許,大家都是心照不宣。
其實這個答案很簡單,首先一加一直在拓展海外市場,擁有一定的口碑和銷量;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其在供應鍊方面可以背靠“大哥”OPPO,享受頭部企業的供應鍊和市場資源,無論是最新的技術還是成本的控制。所以,作為一個“小衆品牌“,一加才能活得相對滋潤。
反觀魅族,同樣作為小衆品牌,這些優勢都不存在:沒有國内市場份額、沒有海外市場份額,沒有“大哥”作靠山。就連曾經的魅族三劍客,現在也隻剩下一位(前不久楊顔重回魅族)。時代洪流之下,分析天時地利人和,此刻的魅族顯得如此渺小且無助。
結束語
魅族幾經沉浮,如今淪落為市場邊緣的品牌,總給人一種無力回天的悲涼感覺。三年前,黃章帶着他的偏執、自負再次回歸并重新打磨魅族,但那份偏執最終造成了時機的錯失。從魅族17上,我們可以看到魅族的一些改變,包括選擇跟進市場的主流,但就像黃章曾經對自己的評論那樣——“大徹大悟得有點兒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