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纔”錯釋為“纏”
“蕩”錯釋為“湯”
“度”錯釋為“慶”
“照”錯釋為“紹”,“炤”是“照”的異體字
“照”錯釋為“發”
“考”錯釋為“孝”
“循”錯釋為“諸”
“遽”錯釋為“邃”
看出版社,以為高大上。殊不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隸書大字典》,錯字連篇,觸目驚心!
《墨緣》點評:字典錯了可是大事!
“海為龍世界; 天是鶴家鄉”。
鄧石如行草五言聯。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齊白石“海為雲是”對聯,“天”訛為“雲”。
《墨緣》點評:天是鶴的家鄉,也是雲的家鄉。
簡繁混用不說,“天”寫得一看就是個“無”字;“壯”寫成了“狀”;落款年份“癸”字似也有誤;“号”應為“畫”。
《墨緣》點評: 寫書法得從京劇抓起。
“西泠印社”,“西”字錯;“社”字不标準。
《墨緣》點評:找不着“西”了!
西
清 吳昌碩 《篆書五言詩》
入 清 吳昌碩
人 清 吳昌碩
王羲之妻子名郗璿。墓志上寫得清清楚楚,當時王羲之尚在世,必定加以确認。作為姓,“郗”讀作“xī”,“郄”也是姓,讀作“qiè”,另有注:“郗”,“古同‘郤’,姓,讀作‘xì’,也同‘隙’”,有根本區别。《墨緣》點評:
古人的姓氏哪能說改就改?
“吳昌碩書畫篆刻藝術展”展标“金石筆墨‘文人’心”,“人”錯成了“入”。
《墨緣》點評:書家真得“入心”啊!
修改後的展标
貴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道因法師碑》,“法師”錯成了“師法”。
《墨緣》點評:弄懂了意思再編書!
黑龍江大慶市的黎明河,景觀石上的“甯靜緻遠”被寫成“甯靜志遠”。
《墨緣》點評:不“緻”之症。
廣西南甯市清秀山景區的狀元泉文化園,錐刺股的故事被刻成了“錐刺骨”。
《墨緣》點評:是不是刺錯了地方?
長沙賈誼故居,漢文帝的名字“劉恒”被刻成了“劉桓”。
《墨緣》點評: 君不君。
成都錦裡,将三國時期著名謀士、重臣“賈诩”錯寫成“賈栩”。
《墨緣》點評:臣不臣。
興 舒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将來,電腦再發達,也無法完全取代手工書寫。書寫漢字必須按照漢字約定俗成的結構規律,連綴成詞句篇章,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把漢字寫好,是每個中國人的本分與天職,應該從自身做起。會寫漢字,寫好漢字,才是一個正宗的炎黃子孫。錯别字對于書法家來說,很難完全避免,但要盡全力降至最低。往大處說,見證了一個人文化觀念的嚴謹與否;往小處說,錯别字會影響到最終意思的表達,無疑也是書法作品的硬傷。為了漢字的純潔性,時時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手機、電腦空前普及,動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錯别字的概率不斷上升。錯别字自古皆有,在古代稱作“白字”。所謂“白字先生”,就是經常讀錯字或寫錯字的人。錯字的原因不外兩方面:一是書家的原因,隻要是人,都難免走神兒,更主要的是主觀原因,個人不重視,認字不細心,不會寫也不查字典,粗枝大葉,草率從事;一是漢字的原因,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異體字和形近字比比皆是,民間俗字、冷僻字不勝枚舉,加上各種書體曆經數千年,紛繁多元,難認、難寫、難記,造成失誤。
錯别字的不良影響和危害不容忽視。通常所說的錯别字,其實包含錯字和别字兩類,以後者居多。錯字是生造出來的,添加或減少了筆畫,部首移位不合法度等等。不管任何人,名人或者普通人,錯了就是錯了,有錯必糾是必須遵守的宗旨。《全唐書》記載,唐代一位給事中楊珍,在給皇帝的奏狀中把一個人名“崔牛”錯寫成“崔午”,為此被大理寺判刑“笞三十,征銅四斤”。寫錯一個字,就罰銅四斤,還打三十大闆,似乎未免太重。相比而言,今人随便寫錯别字,亂寫字毫無懲戒,未免過寬?
錯别字就如同書家乃至諸多文字工作者的影子,時時相伴。提筆忘字也是目前一大問題,緻使有時人名出現錯誤,地名出現錯誤,讓人啼笑皆非。而像一份經濟合同中如果關鍵處出現錯字,可能會造成直接的損失,不可等閑視之。其實問題往往源于自身,發現沒有百分百把握寫正确的字,不願查字典,随便處理。相同的錯字,一次又一次重複出現。所以,不時可以見到驚呼書法家沒文化。但要記住一句話,“世界上就怕‘認真’二字”。認真到位,相信這種錯誤會降到最低。相反,不管你是誰,隻要不認真對待,沒有足夠的細心,錯字就會來光顧。
當然,最可怕的是:字典錯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