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發病理知識?現代科學認為毛發是皮膚的角化附屬結構表皮分化的特殊變型器官,可分為毛根和毛幹兩部分露出于皮膚表面的部分為毛幹,埋于皮膚内的部分為毛根,基部膨大為毛球,是毛發的生長部位,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毛發病理知識?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現代科學認為毛發是皮膚的角化附屬結構表皮分化的特殊變型器官,可分為毛根和毛幹兩部分。露出于皮膚表面的部分為毛幹,埋于皮膚内的部分為毛根,基部膨大為毛球,是毛發的生長部位。
毛球下端凹陷,容納結締組織,稱毛乳頭。毛根插入由表皮陷下的上皮小管,即上皮性根鞘,外面包有結締組織,稱毛囊。毛囊周圍有皮脂腺,可分泌滋潤毛發和皮膚表面的皮脂。附在毛囊上的平滑肌束為豎毛肌,收縮時可使毛發直立并幫助排出皮脂。
頭發多以數根為一簇生長于頭皮,每日可生長320微米,平均2~4年更換一次。新的毛囊不斷替代舊的毛囊,如果新舊毛囊更換過程受破壞,則可導緻局部毛發稀少或發生非正常性脫發,脫發多發生在前額和顱頂部。人類的毛發已明顯退化,僅有頭發、鼻毛、睫毛和耳毛仍起着保護性作用。
應用領域毛發是皮膚的重要附屬器官,關于毛發的生理,中醫有“發為血之餘”、“腎者……其華在發”、“肺主皮毛”等認識。
1、發為血之餘,肝髒主藏血
頭發的生長與脫落、潤澤與枯槁,主要依賴于肝髒血液的濡養。青春年少,血氣充盛,則頭發茂密,黑而有光澤;年老體衰,肝血不足,則頭發變為蒼白,并易于脫落。明·李梴在《醫學入門》中說:“血盛則發潤,血衰則發衰。”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也指出:“血盛則榮于發,則須發美;若氣血虛弱,經脈虛竭,不能榮發,故須發脫落。”上述論述均表明了毛發與血之盛衰的密切關系。因此,當各種原因緻使血分病變時,如血虛、血熱、血燥、血瘀等,均可引起各種毛發的疾病。
正因為發與血的密切關系,中醫才有“發為血之餘”之說。血餘之名始自元代醫家滑壽,他在注解《黃帝内經·素問》時中說:“水出高原,故腎華在發。發者血之餘,血者水之類也。今方家呼發為血餘,蓋本此義也。”民初醫家丁甘仁在《丁甘任醫案·衄血》中明确指出:“發為血之餘,血虛則發落。”現代研究也發現,發的異常程度與血虛證程度呈直線正相關關系,血虛證組發的異常病例明顯多于正常對照組。
肝主藏血,指肝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以及防止出血的功能。《素問·調經論》、《靈樞·本神》中均明确提出“肝藏血”,《素問·五髒生成》也說:“故人卧血歸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
人靜則血歸于肝髒,何者?肝主血海故也。”既然肝主藏血,而發為血餘,因此肝血充盛,足以滋養須發,則須發榮,若肝血不足,血餘失養,則須發枯。由此可見,提出肝主毛發之說,是有其理論依據的。
2、腎髒榮華在發,肝腎乙癸同源
《素問·五髒生成篇》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素問·六節髒象論》中提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認為體内腎氣的盛衰,能通過頭發的狀态顯露出來。
腎主藏精,為先天之本。腎不僅藏先天之精,五髒六腑所化生的後天之精亦可由腎所藏。腎精能滋養髒腑和人體組織,是維持生命和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頭發的盛衰和腎氣的充盛與否關系密切。
《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雲:“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五八,腎氣衰,發堕齒槁……”可見,人不同階段頭發的榮枯演變,與腎氣的盛衰有着直接的關系。
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以互相資生。腎精充足肝血便得到滋養,肝血充盈,血能化精,腎精才能充盛。也就是說,血的化生有賴于腎中精氣的氣化,腎中精氣的充盛也有賴于血的滋養。隋·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虛勞精血出候》中雲:“腎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
清·張志聰在《侶山堂類辨》中也說:“腎為水髒,主藏精而化血。”因此,中醫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的說法;将五髒與五行和天幹相配,肝為乙木,腎為癸水,因此又稱乙癸同源。肝和腎虛實密切相關,相互制約,治療上多兼顧二髒。明·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提出“乙癸同源,腎肝同治”的理論觀點:“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
既然發為腎之外華,而肝腎又乙癸同源,那麼,發之盛衰不僅可以反映腎精的盛衰,也反映肝血的盈虛。
3、身體毛發密集部位多為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
由表知裡、司外揣内是中醫藏象學的重要認識方法。《靈樞·刺節真邪》篇說:“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意思是說可以從葦蒲生長的情況,推斷藏在葦蒲下面濕地的大小和肥瘠。同理,機體外部的表征與機體的内在變化也有着必然的聯系。《靈樞·本髒》篇明确提出:“視其外應,以知其内髒,知其内髒,則知其所病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亦說:“以我知彼,以表知裡,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金元醫家朱丹溪也指出:“欲知其内者,當現乎外,診于外者,斯以知其内,蓋有諸内者必形于外。”清·汪宏編著的《望診遵經》中對于氣血與須發的關系進行了如下描述:“經血氣盛,則美而長……氣血俱少,則其處不生……察知經絡之部位,可知其血氣之盛衰從足厥陰肝經循行的路線不難發現這樣的特點,就是肝經所過之處也是毛發叢生之處,即身體毛發密集部位多為足厥陰肝經所到之處。《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内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颃颡,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巅。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内。其支者,複從肝别貫膈,上注肺。”
人體毛發密集的位置主要是頭部、眼睛、胡須、陰部和腋窩。除腋下外,其他部位足厥陰肝經或直接循行,或通過支脈到達。根據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腋部由肺所主。而肝經其支者,複從肝别貫膈,上注肺。肝經之氣通過支脈注入肺經之中通過對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線的複習,不難發現肝經與毛發的密切關系。肝髒所藏之血氣通過足厥陰肝經運行輸布體表,其所過之處毛發叢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發為血之餘”的合理性。
4、“肝主毛發”與“肺主皮毛”各有側重
肺主氣,氣虛失其溫養之職,自可影響毛發的生長。《素問·痿論》提出“肺主身之皮毛”,強調肺與皮毛之間具有密切關系。但是,肺主一身之表,“肺主身之皮毛”重點在皮不在毛。當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毫毛發須附屬于皮,自然與肺也密切相關。實際上,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上,可以認為毛發疾病與五髒均有一定的關系,都可以通過氣血的關系或心肺脾腎與肝髒的關系得到解釋,如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自會影響毛發的生長。需要明确的是,五髒之中,毛發與肝髒血氣的盛衰關系最為密切,在治療毛發疾病時應以調理肝髒為主,兼及其他髒腑;應以調補精血為主,兼以調補陽氣。“五髒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雖說治療咳嗽可以通過調理五髒六腑來治療,但其重點仍然在于治療肺髒。其中的道理是相似的。
參考文獻1、劉國梁.《人體科學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2、孫豐雷,論“肝主毛發”,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年5月,第33卷,第3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