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河南省區塊鍊産業發展現狀

河南省區塊鍊産業發展現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17 16:24:06

河南省區塊鍊産業發展現狀(慧眼看河南一個頭部企業)1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阙愛民 孟向東 刁良梓

網語雲:站對了風口,豬都會飛起來。

把握風的方向,内鄉縣已經“飛”起來了。

省委書記樓陽生在談到大力推進新發展格局下縣域經濟“成高原”時,把内鄉“頭部帶動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當作了示範案例。

數據顯示,牧原集團2020年營收近600億元,利潤超300億元,總市值一度超過4000億元。在牧原“頭部”帶動下,内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達96家,年産值超10億元企業9家,年納稅超億元企業3家,上市挂牌企業(含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達8家。

這個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傳統農區、曾經的“宛西窪地”,逐步變成“縣域高原”,走出一條農區工業化突圍新路。

牧原是如何成為頭部企業的?内鄉與牧原又是如何互融互促、成就一方發展的呢?初冬時節,河南日報縣域經濟調研組走進内鄉,一探究竟。

河南省區塊鍊産業發展現狀(慧眼看河南一個頭部企業)2

一種模式開創一片經濟藍海

在内鄉,有一個人從22頭豬養起,最終成為了河南首富。這個人就是牧原集團董事長秦英林。

1992年,秦英林攜妻子錢瑛辭去“鐵飯碗”,在内鄉開啟養豬事業。特别是2014年,牧原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在深交所上市,從區域性企業發展為全國性企業,發展更加迅猛。

目前,牧原已形成以生豬養殖為核心,集飼料加工、種豬育種、商品豬飼養和屠宰于一體的綜合型現代化農業企業集團,總資産2020億元,養殖子公司遍布全國24個省(區)102個市215個縣(區);2020年出欄生豬1811.5萬頭,出欄量全國第一。

都是養豬,緣何秦英林卻養出一片“藍海”?

傳統觀念中,養豬是又髒又累的體力勞動,但牧原卻不走尋常路:将科技研發與傳統養殖相結合,不斷進行産業升級。尤其是近幾年,牧原結合時代趨勢,親密擁抱互聯網、智能化、大數據,搭建起牧原智能物聯平台,實現對豬舍采集信息的存儲、分析、管理,打造一二三産業融合的畜牧業數字化管理中心,逐步實現智能化“雲養殖”。

11月13日,調研組在位于内鄉縣餘關鎮大花嶺村的牧原肉食産業綜合體裡,眼界大開:

在淺山丘陵中一處千餘畝的開闊地帶,21棟樓房豬舍整齊排列,每棟每年可出欄生豬10萬頭!

據了解,每棟樓房豬舍占地15畝,有6層,内部通過電梯轉運,每棟樓就是一個獨立的集約化養殖場。

連進入豬舍的空氣,要經過4層過濾,淨化程度接近醫院ICU病房的标準;通過每個欄位的出風口對豬群進行精準通風,保證每一頭豬都能呼吸到潔淨的新鮮空氣。

在樓房豬舍裡守護豬隻成長的,除了養殖人員,還有智能巡檢機器、闆下清糞機器、撿豬機器、趕豬機器等一批牧原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化養殖設備。

一頭豬從出生到最後出欄,全在這一棟樓房豬舍裡完成,引得調研組專家啧啧稱贊。

内鄉縣政府黨組成員、縣總工會主席周曉峰介紹,這個綜合體總投資50億元,包括年産72萬噸的智能供料中心、年出欄210萬頭的智能化樓房豬舍、年加工210萬頭的屠宰/肉食品加工廠等。

河南省區塊鍊産業發展現狀(慧眼看河南一個頭部企業)3

一個企業帶動一域經濟走出窪地

在距離牧原肉食産業綜合體不遠的一個生産車間裡,調研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20台全自動焊接機器人一字排開,正揮動長臂,進行精準焊接。流水線的盡頭,一台台9.6米長的畜禽運輸車内,已配備了空氣過濾、噴淋、監控、照明、溫濕度監控、空氣加熱等系統,通過智能化集成自動控制車廂内環境。一個車廂,就是一個移動的新型智能豬舍。

這些車輛來自河南盛達專用車輛有限公司。它是牧原的配套企業,在非洲豬瘟防控背景下,結合牧原集團及國内活體畜禽轉群對生物安全的要求,進行車輛研發、生産、銷售,年産值達4億元。

這,隻是牧原産業鍊上的一個節點而已。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内鄉注冊的牧原上下遊供應鍊企業已經超過了3000家,落地建廠200餘家,從産業鍊最前端的原糧輸入、飼料加工,到養殖屠宰、食品加工,再到農牧裝備、物流配送等,共同打造産業生态,實現多方共赢。

“支持一個龍頭,培育一個集群,打造一個鍊條,崛起一個園區。”按照這個産業生态思路,内鄉把牧原的龍頭帶動作用發揮得淋漓盡緻。

為更好地服務牧原,最大化地發揮“龍頭”帶動功能,2016年,内鄉先期建設了農牧裝備孵化園,吸引十餘家農牧裝備制造類企業入駐。幾年時間,已孵化出寅興牧業和恒輝實業兩個年産值超10億元的農牧裝備企業,并配套建設了寅興裝配式建築新材料産業園、恒輝産業園和農牧裝備産業園等3個專項園區。

“由政府、平台、公司共同融資建設,企業輕資産入駐,牧原公司對入駐企業進行訂單扶持,入駐企業憑訂單可到縣農商銀行申請貸款,政府依據畝均稅收情況對入駐企業進行租金獎勵。”内鄉縣産業集聚區管委會主任常松郁說。

河南寅興牧業設備有限公司作為回創企業,産品主要用于牧原豬舍、豬欄設施建設,去年産值10億元,其中8億多元訂單來自牧原。談起近幾年企業的發展,該公司總經理姚偉激動不已:“企業‘拎包入住’,訂單和資金也不用愁,不僅省心省事,還降低了運營成本。”

不僅如此,内鄉還支持牧原籌備建設智慧物流園、牧原食品城、牧原産業學院、牧原大數據中心等一批政企合作項目。依托這些項目,衆多頭部供應鍊企業紛紛落戶内鄉,聚合優質要素資源,形成成本窪地。

頭部企業的強勁帶動,給了内鄉跨越發展的底氣,2020年,内鄉縣在建設“全國現代豬産業第一縣”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目标:建設世界農牧裝備之都和冷鍊物流強縣。

内鄉縣委書記楊曙光不無自豪地說:“這幾年,我們圍繞發揮頭部企業在産業鍊、供應鍊、創新鍊、價值鍊中的‘鍊主’功能,實施存量裂變、價值再造,與頭部企業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推動‘内鄉制造’向‘内鄉智造’升級跨越。”

楊曙光的話,在内鄉真真切切得到了驗證。相關數據顯示,“十三五”時期,内鄉全縣三産結構持續優化,GDP也由初期的147.9億元增至末期的263.1億元,成為南陽市各縣(區)經濟增長最快的縣,頭部企業推動縣域經濟迅速隆起。

河南省區塊鍊産業發展現狀(慧眼看河南一個頭部企業)4

一種環境形成投資興業超強磁場

内鄉民間流傳着這樣的說法:一頭豬,實現智能化“雲養殖”,布局全國24個省(區);一根管,打造汽車“動力引擎”,催生全國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飛龍公司;一粒石,打磨出新型建材,成為中國第三大石都……

牧原發轫于内鄉,壯大于内鄉;内鄉借力于牧原,不僅養好“一頭豬”、造好“一根管”、磨好“一粒石”,更乘勢提升隆起,把牧原“頭部”帶動作用催化為勃興縣域經濟的“強磁場”效應。

幾天調研,記者想弄明白一個問題:衆多企業紮堆進駐内鄉,除去牧原本身的吸引力,還有哪些因素,促成了這一“強磁場”的形成呢?

内鄉縣縣長張智廣認為,内鄉這幾年持續提升基礎産業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應該是形成産業集聚的一個最基礎條件。

記者跟随陪同人員走進國投華中内鄉煤電運一體化電廠,隻見蒸發塔高聳,廠區内幹淨整潔。據介紹,電廠兩期工程實施後,裝機容量400萬千瓦,位居全國前列。此外,内鄉的供暖、供氣、增量配電試點建設、源煤炭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等,都将為主導産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能源支撐和低成本生産要素保障。

尤其是随着甯西鐵路、浩吉鐵路、滬陝高速的開通及内鄉縣九縱十二橫交通體系的日益完善,内鄉的區位優勢将愈加明顯;同時受益于牧原公鐵聯運一體化智慧物流園區,内鄉将成為500公裡内規模最大的物流港……

張智廣說,此外,一個地區優良的營商環境,是吸引“頭部”集群的關鍵磁場,也是決定區域發展最核心、最長期的變量。

在内鄉縣城湍河東岸,有一棟兩層門面房,門口一塊“内鄉縣支持牧原集團發展指揮部”的大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原來,為支持牧原集團發展,内鄉縣于2019年專門成立了這個機構,下設11個專班,全程服務牧原項目建設。據了解,專門為企業“量身定做”一個政府服務機構,這在河南獨一無二。

“政府權力有邊界,但服務無邊界,服務好牧原是内鄉幹部的必答題。”張智廣說。

内鄉與牧原密切到啥程度?原本屬于企業自身行為的供應商大會,政府主動與企業聯合舉辦,并出資對優秀企業家進行獎勵。牧原的實力,加上政府的支持,使得2020年供應商大會後的短短一個月時間裡,就有2000多家企業在内鄉進行工商注冊,出現了備受矚目的“虹吸”奇觀。

一些專家在考察内鄉的經濟現象時指出,在過往的十幾年中,内鄉縣委、縣政府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持續縱深推進政企合作,助力牧原從一棵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而成長起來的牧原則以投資和項目反哺内鄉,推動内鄉發展。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彼此“成全”,這無疑是龍頭企業和縣域經濟高效、良性互動的完美诠釋。

“在助力龍頭企業不斷增強抵禦風險能力的基礎上,縣域還要通過多元化培育産業體系、拓展産業領域等手段,有效分散龍頭企業經營風險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調研組認為,這是政企雙方面臨的共同課題。

河南省區塊鍊産業發展現狀(慧眼看河南一個頭部企業)5

專家點評

新型工業化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内鄉縣以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為核心,通過龍頭輻射帶動,形成了以頭部企業為主導、以配套企業為支撐的龐大産業集群,有力地提升了縣域工業化水平。内鄉縣“頭部帶動型”縣域工業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傳統農區工業化的破題之路。

着力培育龍頭企業。牧原集團從22頭生豬養殖開始,經過多年發展,現已成為集生豬養殖、飼料加工、設備制造、屠宰加工、冷鍊物流等于一體,總市值一度超過4000億元,業務遍及24個省(區)215個縣(區)的全鍊條企業。牧原的成長離不開内鄉縣的支持和幫助,内鄉縣政府成立了專門支持牧原發展的指揮部,下設11個專班,全力協助牧原集團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使牧原在較短的時間内迅速成長為超大型企業集團。

着力拉伸産業鍊條。内鄉在推動縣域工業發展過程中,充分遵循産業發展規律,順應産業發展趨勢,不斷拉伸産業鍊條。通過牧原産業鍊的延伸,打造出從原糧輸入、飼料加工、養殖屠宰,到物流配送、農牧裝備、食品加工、醫療化工等的全産業鍊條,形成了完善的産業體系,有效促進了縣域産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

着力優化産業生态。牧原集團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巨大的産業配套需求,内鄉縣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充分發揮牧原集團頭部、龍頭、鍊主作用,規劃建設了農牧裝備孵化園、智慧物流園、國際食品城等一批産業發展平台,并以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了比較完善的産業服務體系,産業生态不斷優化,等于抓住了産業集聚的“牛鼻子”,從而吸引了大批企業落戶内鄉。

着力優化營商環境。牧原集團為什麼能夠成長壯大于内鄉,并且輻射帶動大批企業落戶内鄉?說到底還是得益于良好的營商環境。這些年,内鄉縣委、縣政府以企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從軟硬環境兩方面入手,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要素保障體系,提高政府服務效率,有效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這是企業願意落戶内鄉的根本原因。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省社科院原院長、研究員谷建全)

總策劃:董 林 劉雅鳴

策 劃:孫德中

專 家:谷建全 鄭林 任曉莉 高昕 孫禹

統 籌:阙愛民 屈芳

執 行:宋華茹 尹紅傑 李建華

攝 影:李栀子 龐磊

傳 播:梁振廷 梁棟 屈曉妍 時文靜 陳冠男 秦園園

編輯:濟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