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是汽車工業發展的産物
F1 的“F”是 Formula 的意思,也就是中文翻譯裡的“方程”。有些人以為,這裡的方程指的是那些曲曲彎彎的賽道符合某些方程式的圖形,實際上不是這樣的。Formula 的本意是“規則”,它既包含對車身尺寸、重量等設計的規則,對發動機排量/轉速的限制,對電控系統的限制,對輪胎的要求,還包含了對排位賽的形式、計分系統等規則。
而之所以制訂這麼多規則,最大原則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原則是在限制範圍内,看哪家車企能設計出性能更好的賽車。
實際上,在各個車企都拼盡全力設計後,這些賽車在性能上的物理指标差異已經不大了。所以粗略來看,大家駕駛的車是高度類似的。比如,今天的 F1 一共有 10 個車隊,但發動機卻隻有 4 個品牌,分别是奔馳、法拉利、本田、雷諾。
這時候,F1 的另外一個看點,也就是剛才說的制定規則的第二個原則,就是在大家都駕駛類似車輛時,尤其是動力指标一緻的汽車的時候,誰的駕駛技術更好。
所以,F1 賽事每年有兩個獎項,一個頒給制造商,一個頒給車手。
而 F1 中的“1”是賽事級别的名字。有 1 當然就有其他數字,國際汽聯還有 F2、F3、F4 的比賽,它們的模式和 F1 很像,隻是車輛的規格沒有那麼高。
中國選手周冠宇曾經就是從卡丁車 - F4 - F3 - F2 一路升上來的賽手,然後被招入了阿爾法羅密歐車隊,升級為 F1 車手。
這項比賽是 1920 年代由國際汽車聯合會搞起來的。那個年代也是汽車剛剛量産,普通家庭買得起的年代,但到了 100 年後的今天,它已經是全球最昂貴的比賽了。
全球每年一共 10 支車隊參加,每支車隊每場可以上 2 輛車,所以一共是 20 輛車。
全年一共 23 場比賽,每場比賽換一個賽道,賽道都是按照最嚴格标準打造的封閉路段。每次正賽,總裡程在 300 - 320 公裡之間,大約 2 小時完成比賽。每場比賽是周五開始、周日結束,包括 3 場練習、1 場排位賽、1 場正賽。練習隻是為了讓車手找到感覺,周六下午的排位賽才開始正餐。
排位賽是用來解決在正賽的時候車輛排列的先後次序。排位賽總共隻有 1 小時,分 3 輪,每輪都夠車手跑 3 圈時間的,然後從 3 圈裡選出單圈最快成績。
在第一輪的排位賽裡,會把最慢的 5 名車手篩選出來。這 5 位就按照他們單圈最快速度排序,正賽時,他們就會排在最後 5 位。第二輪也是同樣的規則,把第 11 - 15 名的發車排序選出來。第三輪排位賽确定前 10 名發車位置的先後。
其中,第一名被稱為“杆位”(pole position),這個赢在起跑線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 F1 曆史統計中,1057 場正賽的冠軍裡,有 446 位車手當時是杆位。拿到杆位,就意味着是 42% 的冠軍了。
正賽結束後,隻有前 10 名有積分,第一名到第十名的積分分别是 25 - 18 - 15 - 12 - 10 - 8 - 7 - 4 - 2 - 1。而新聞裡說周冠宇拿到的積分是 1,也就是說,他在巴林站的那場比賽的正賽中排名第 10。
為什麼F1的核心戰術是換胎?
F1 比賽看什麼?看戰術。戰術的核心是什麼?基本就是換胎。
F1 規則中,對輪胎的使用是這樣的:每個車隊每場最多隻能使用 3 種輪胎,分别是軟、中、硬 3 種。如果遇到下雨,還可以增加半雨胎和雨胎 2 種。
軟胎是全熱熔型的輪胎,和地面摩擦後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就會非常軟,抓地力很好,但磨損很大,通常行駛一百多公裡就不得不換了。硬胎抗磨損,但抓地力最差。中性胎在抗磨損和抓地力上處于軟胎和硬胎之間。
如果你在比賽中看到輪胎側面是紅色的,就是軟胎;中性胎的側面是黃色;硬胎的側面是白色,綠色是半雨胎,藍色是雨胎。
F1 正賽裡有規定,每輛車至少要使用 2 種輪胎類型,所以每場比賽裡,每輛車的四個輪子都必須換一次胎。于是,一場比賽的戰術都是圍繞換胎展開的,比如:
是換 2 次胎,次序按照軟胎、中性胎、軟胎來換,還是隻換 1 次,多用中性胎?或者,開賽時是先用軟胎,還是先用中性胎?又或者什麼時間點進維修站換胎?維修站換胎動作快不快?有沒有重大失誤?還有,車輛進維修站、經過警示的白線時,車速有沒有降到 80 km/h 以下?出維修站時,有沒有闖紅燈?甚至還會出現車隊通過無線電通知車手換胎了,但車手根據比賽形式拒絕入站的情況。
今天,F1 比賽中最為人稱道的除了超車技巧外,就是換輪胎的操作了。世界紀錄是由紅牛車隊在 2019 年的巴西站創造的 1.82 秒。沒看過 F1 比賽精彩鏡頭的人,可能會以為我說錯了。其實真不是 18.2 秒,而是 1.82 秒。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在網上搜搜這段視頻,看看他們是怎麼換的。
大體上,換胎由 19 個人共同完成。每個輪胎 3 個人操作,1 個人操作氣動扳手,專門負責擰螺絲;1 個人取下舊輪胎;1 個人裝上新輪胎。四個輪胎就需要 12 個人。
另外 7 個人呢?前後各有 1 個人,用千斤頂擡起車輛,還有 3 個人抱着大管子清理進氣管道,1 個人負責幫忙擦賽車手的護目鏡;還有 1 個是信号燈操作員,提示車手換胎進度。
一般來說,換胎速度雖然都不慢,但 1.82 秒也實在太快了,一般時間是在 5 - 20 秒之間。具體多長時間,看每次進維修站車輛的狀況如何,需要處理的問題多少,問題越多,需要的時間就越長。
在 2010 年之前,進站還有一個加油的環節。這樣一來,車隊還要規劃每次加多少油。因為加的少,車的重量減輕,就能提高車速。但當年,也有加油時操作失誤,把車點燃的事故出現。這更是增加了核心戰術的觀賞性。
而不同的賽道,盡管長度有差别,完成一圈的時間頂多也就是 70 多秒到 110 秒之間。換輪胎前入站和出站都有限速規定,不能違規。
所以,如果能把換胎數從 2 次減少到 1 次,或者每次換胎能從 15 秒減少到 5 秒,就能陡然讓車手獲得幾秒到十幾秒的優勢。所以,換胎是策略中的重中之重。
為什麼F1的觀賞度下降了?
不過實際情況是,最近七八年來,F1 的觀賞度一直在下降。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超車場面少了,冠軍基本都是奔馳車隊和這個車隊的車手漢密爾頓的。
精彩度下降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從車身設計上,2000 年的時候,F1 賽車的軸距限制還是 3000 毫米,今天已經放寬到 3600 毫米了。
以大家最熟悉的五菱宏光為例,它的軸距是 2720 毫米。3600 毫米的軸距,大約是救護車的大小了。這麼長軸距的車,配上 2 米的車寬,在大部分是 7 米寬的賽道上就非常難超車了。
咱們比較來看,中國的城市道路每車道的寬度标準是 3.5 米,雙車道就是 7 米,想要并排 2 輛 2 米 寬的車行駛的話,2 輛車都要有意識的一輛貼着左邊走,一輛貼着右邊走才可以。如果兩輛救護車在這樣的道路上競速,外加互相擠、擋,是不是很難超車?
其次,精彩度下降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國際汽聯把 F1 發動機的規格限制得越來越死。
可以說,大家用的都是同一款性能指标的發動機。于是就隻能在其他部分下功夫。最值得下功夫的部位就是整車空氣動力學,也就是外殼形狀、尺寸和各種小翅膀。
這導緻比賽的精彩度下降的原因是這樣的——
F1 賽車的重量大都在接近 800 公斤的範圍,比一般家用車輕了 50% 以上,而直線沖刺時車速往往能達到 350 km/h。這麼快的速度,還要保持穩定,靠的當然不是車重,而是迎面風導流後出現的下壓力。
這個壓力把車輛牢牢的固定在地面上,不發飄。但設計考量的因素并不僅限于對本車下壓力的影響,還要考慮到對車身後 10 - 20 米氣流的影響。
為什麼要考慮對車身後 10 - 20 米氣流的影響呢?因為這是後車跟車和超車時必須要經過的區域。
今天的設計會讓在後面跟車距離是 20 米的車輛,下壓力減少 35%,距離 10 米的時候下壓力減少 46%。這都算是驚人的減弱了。于是,一旦後車進入這個區域,本來能高速過的彎,就因為下壓力不夠、摩擦力不足,很容易被甩出賽道,所以隻能減速。這也大大增加了超車的難度。
不過,國際汽聯也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從 2022 年起,新标準就對空氣動力學組件提出了新要求,目的就是讓前車經過後,後車還能有相對充足的空氣可用。
測試的大緻的數字是這樣的:距離 20 米時,後車下壓力的損失降到 4%;距離 10 米時,後車下壓力的損失降到 18%,遠比之前的影響小得多。所以,今年很可能是 F1 比賽精彩度回歸的一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