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樂府民歌是屬于漢代的文學成就嗎

樂府民歌是屬于漢代的文學成就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2 10:05:53

樂府民歌是屬于漢代的文學成就嗎?“樂府”,初設于秦朝,是秦朝“少府”(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下轄的一個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但秦二世而亡,“樂府”這一機構也随着消失,未能在漢初保留下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樂府民歌是屬于漢代的文學成就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樂府民歌是屬于漢代的文學成就嗎(樂府民歌中的樂府)1

樂府民歌是屬于漢代的文學成就嗎

“樂府”,初設于秦朝,是秦朝“少府”(管理皇室私财和生活事務的職能機構)下轄的一個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但秦二世而亡,“樂府”這一機構也随着消失,未能在漢初保留下來。

“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内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班固《兩都賦序》

漢初經過高祖、文帝、景帝等幾代統治者,努力緩和階級矛盾,與民休息,實行無為而治。到武帝時已過六十多年,經濟逐漸恢複,人民生活水平有所好轉,安居樂業,這給“樂府”的設置準備了物質條件。加上此時西域交通有所發展,西北帶有異域風情的民族音樂傳入漢朝,這引起了漢朝統治者的興趣,對于早就聽膩了漢族祖先傳下來的專供宗廟祭祀的“雅樂”的西漢統治者,設置一個專門的機構搜集整理這些樂曲,點綴升平和供統治者娛樂便順理成章。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在定郊祭禮樂時,決定設置一個制音度曲的官署,名為“樂府”,負責搜采民間歌謠和封建文人的詩篇并配以樂曲,以備統治者祭祀宗廟及朝會宴飲等場合演奏之用。根據曆史記載,“樂府”這個專職機構在采用一些文人的作品之外,也廣泛收集各地民歌。

漢代“樂府”的具體活動

▲行走在山間的蜜蜂“漢代采詩官”

“古有采詩之官 ,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班固《漢書·藝文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班固《漢書·食貨志》

根據《漢書》、《日知錄》等史料和現存的樂府民歌中關于漢武帝設置樂府明确而詳細的記載,可得知“樂府”的具體活動如下:

一、“樂府”采詩目的:除了點綴升平和供統治者娛樂外,主要是為了“觀風俗,知厚薄”,為封建統治者知曉民情和行政決策提供參考。

二、“樂府”采詩對象:一類是民間“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謠讴歌曲,反映了當時人民廣泛的生活現實,是“樂府”詩中的民主性精華。一類是當時一些阿谀奉承的封建文人所作的頌詩贊歌,它們和《詩經》中雅、頌部分一脈相承,純屬枯燥無聊的宮廷文學。

▲漢代樂府歌舞俑

三、“樂府”采詩地域範圍:包括現在的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等省,采詩地域十分廣闊。

四、“樂府”采詩時間:每年初春月份,采詩的官吏搖着木制的大鈴巡視于路上,向百姓采集民歌,把它獻給朝廷樂師。

▲漢代樂府“鼓員”俑

五、“樂府”機構規模:機構龐大,人員衆多,最盛時達到八百餘人,其中包括來自民間的“鼓員”(奏樂器的藝人)、“讴員”(歌唱藝人)和制造樂器的工匠等。

▲協律都尉李延年

六、“樂府”機構領導稱呼:一把手稱協律都尉,主持樂府日常工作,漢武帝時由劉徹的嬖臣李延年擔任。李延年是個通曉音律的人,各地采來的樂調和歌謠大概都經過他或樂府機構裡面其他專門人才的的加工潤色,以後采集的歌謠加工情形也大概如此。

漢代“樂府”搜集民歌分類

▲漢代宴樂畫像

“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 于是有代、趙之讴,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班固《漢書·藝文志》

“樂府是官署之名,……後人乃以樂府所采之詩即名之曰樂府。”——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八)

後世将“樂府”這個機構所采輯的詩歌也叫“樂府”。《漢書·藝文志》著錄從西漢到東漢初期所保存的各地民歌的數量共計138篇,顯然這并非樂府搜錄民歌的全部。但即便隻是“樂府”搜錄的部分民歌,也大部分亡佚了。

▲崇文書局重雕《樂府詩集》

現存的漢樂府民歌,最早見于南齊沈約所撰的《宋書·樂志》,兩漢時期的民歌共計十餘首。北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将漢至唐的樂府詩分為十二類,在“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這三類中,保存了大量的漢代樂府民歌,比《宋書》保存的漢代樂府民歌數量更多。

▲漢代樂府“鼓員”和“讴員”一起表演

兩漢“樂府”搜集的民歌,除了《樂府詩集》“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這三類外,還有“郊廟歌辭”一類。

▲戰城南

“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聲激激,蒲葦冥冥;枭騎戰鬥死,驽馬徘徊鳴。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誠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歸!”——《戰城南》

一、“鼓吹曲辭”。又叫“短箫铙歌”,是漢初傳入的“北狄樂”,當時主要用作軍樂。今存歌辭十八首,有漢武帝時的作品,也有宣帝時的作品。其中有文人所作,也有民歌。其内容比較複雜,有叙戰陣的,如《戰城南》;有描述民間疾苦的,如《婦病行》;有表武功的;有記祥瑞的;也有寫愛情的。句法都屬雜言,風格多慷慨悲壯,是漢樂府民歌中的精華部分。

二、“相和歌辭”。大部分是漢“樂府”官吏從各地采來的民間樂曲,以楚聲為主。歌辭是現存漢樂府中的主要精華部分,除少數幾篇可确定為西漢的作品外,大部分是東漢的民歌。歌辭的内容非常廣泛,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其中有反映階級壓迫和鬥争的,也有反映愛情婚姻生活的,這一部分詩歌最能代表漢代樂府民歌的特色。

▲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部分)

三、“雜曲歌辭”。其中一部分是漢代樂府搜集的民歌。從作品的内容和風格看,和“相和歌辭”相近,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裡面有一部分優秀民歌,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東南飛》),屬于民間傳唱的歌辭,經過不斷加工得以流傳,也是漢樂府民歌中的精華部分。

四、“郊廟歌辭”。“郊廟歌辭”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等。音樂主要采用秦國音樂和楚國音樂。

漢代“樂府”民歌形式

▲漢代彩陶雜技俑

兩漢“樂府”民歌多以叙事為主,在詩歌形式尚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塑造了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早期的漢代民歌句式長短不齊,沒有定型;以後則從雜言向五言發展,就現存的全部兩漢樂府詩歌來看,雖然三、四、六、七言參差互見,卻以整齊的五言體占多數,為我國五言詩的繁榮成長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漢代“樂府”民歌價值

▲漢代樂府歌舞俑

漢代樂府民歌是中國古代文學領域中的一份珍貴遺産。這些詩歌對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起到了推動和發展的作用,是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些來自漢代民間街頭巷尾的傳唱歌謠,不僅具有豐富的思想内容和較高的文學價值,字裡行間包含着鮮明的愛憎感情,而且藝術上也是十分感人的,直接繼承了《詩經》國風的基本精神和傳統并有所發展,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生動而形象地看到漢代當時社會的側影,具有較高的文學研究價值和曆史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

1.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月.

2. 顧炎武 / 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3. 吳小如.古典詩文述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文中圖片部分來源于網絡,感謝圖片制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系長歌君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