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年曾經考論明代寫意及禅畫大師朱耷名号八大山人的由來,認為此号出自佛典《八大人覺經》。不期近日發現一幅八大山人手迹,書法如下:
“經者,徑也,何處現此八大人覺經?山人陶八兒遇之已(矣)。八大山人題”
據此,似可确證八大山人名号蓋出自《八大人覺經》。
何新:八大山人名号的來曆
【關于八大山人名号的出典】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江西南昌人,為明甯獻王朱權九世孫,清初畫壇“四僧”之一。明亡後,國破家亡,朱耷心情悲憤,落發為僧,法名傳綮,字刃庵,取義即“忍安”。又用過雪個、個山、個山驢、驢屋、人屋、道朗等号,後轉入青雲譜為道人。
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
八大山人号,乃是朱耷59歲棄僧還俗後所取,至80歲去世,以前的字号遂均棄而不用。其書畫所書“八大山人”含意深刻。“八大”與“山人”四字連寫,八字内收則類“哭”,外放又似“笑”。他有題畫詩“無聊笑哭漫流傳”之句,表達以此名号哭之、笑之,寄托故國淪亡,哭笑不能的悲涼心境。
但是關于“八大山人”名号的來曆,此前未見前人論考。餘近讀佛典《八大人覺經》,乃知其号實出于此也。
本經經首:“為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此“八大人”(諸佛菩薩)應即“八大山人”名号的本來出處。
《八大人覺》經文,全經僅三百餘字,主旨即:世業無常,國破家亡,忍耐安詳,覺悟涅磐。八大者,經文所言八覺也。而第一覺悟即“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由此可知“八大山人”于國破家亡巨變後,從書畫中求證禅心,尋求八覺,向佛陀尋找離苦忘憂解脫之途徑。
老何舊年有幸收藏有八大山人的書畫真迹,平生更酷愛臨摹其書畫。近此又證得數百年來難解之“八大山人”名号本源,豈非緣分?豈不樂乎?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寫作時間:2014年6月28日]
【八大山人簡介】
八大山人将明代文化狂人徐渭水墨寫意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水墨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誇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括抽象的造型,使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将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繪畫造型。
八大山人畫山水,多取荒寒蕭疏之景,剩山殘水無儀态,可謂“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不複舊山河”,“想見時人解圖畫,一峰還寫宋山河”,寄情于畫,以書畫表達對明王朝的眷戀懷念。
八大山人畫筆墨簡樸豪放、蒼勁率意、淋漓酣暢,構圖疏簡、奇險,風格雄奇樸茂。他的畫根底深厚,初師董其昌,又上窺黃公望、倪瓒,多作水墨,筆墨質樸雄健,意境荒涼寂寥。八大山人亦長于書法,擅長行書、草書,宗法王羲之、王獻之、顔真卿、董其昌等,好以藏鋒秃筆作書,風格圓潤、流暢、秀健。
朱耷的畫作在東方尤其在日本備受推崇,并在世界畫壇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為世界各大博物館之珍藏。如:《孔雀竹石圖》《孤禽圖》《眠鴨圖》《貓石雜卉圖》,以及《荷塘戲禽圖卷》、《河上花并題圖卷》、《魚鴨圖卷》、《蓮花魚樂圖卷》、《雜花圖卷》《楊柳浴禽圖軸》、《芙蓉蘆雁圖軸》、《大石遊魚圖軸》、《雙鷹圖軸》、《古梅圖軸》、《墨松圖軸》、《秋荷圖軸》、《芭蕉竹石圖軸》、《椿鹿圖軸》、《快雪時晴圖軸》、《幽溪泛舟圖軸》、《四幀絹本淺绛山水大屏》等。書法方面有《臨蘭亭序軸》、《臨“臨河叙”四屏》,以及各大家法帖和行草詩書軸冊等,都在國内外的博物館中珍藏。
【何新拟八大山人圖畫二幅】
【附錄】八大山人傳
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為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變,棄家遁奉新山中,剃發為僧.不數年,豎拂稱宗師。
住山二十年,從學者常百餘人.臨川令胡君亦堂聞其名,延之官舍.年餘,竟忽忽不自得,遂發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還會城.獨自徜徉市肆間,常戴布帽,曳長領袍,履穿踵決,拂袖翩跹行.市中兒随觀嘩笑,人莫識也.其侄某識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能自成家;狂草頗怪偉.亦喜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凫,翛然無畫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以為重.飲酒不能盡二升,然喜飲.貧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飲,辄往;往飲,辄醉.醉後墨渖淋漓,亦不甚愛惜.數往來城外僧舍,雛僧争嬲之索畫;至牽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饋遺之,亦不辭.然貴顯人欲以數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絹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襪材."以故貴顯人求山人書畫,乃反從貧士,山僧,屠沽兒購之。
一日,忽大書"啞"字署其門,自是對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飲益甚.或招之飲,則縮項撫掌,笑聲啞啞然.又喜為藏鈎拇陣之戲,賭酒勝則笑啞啞,數負則拳勝者背,笑愈啞啞不可止,醉則往往欷?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屬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見,至日大風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頃之,澹公持寸劄曰:"山人侵早已至."予驚喜趣乎筍輿,冒雨行相見,握手熟視大笑.夜宿寺中剪燭談,山人癢不自禁,辄作手語勢.已乃索筆書幾上相酬答,燭見跋不倦。
贊曰:世多知山人,然竟無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結,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濕絮之遏火,無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約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淺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譯文:
八大山人,是前代明朝的宗室,獲得"諸生"的資格,世代居住在南昌.年輕時遭遇變故,離開家逃到奉新縣的山中,剃去頭發做了僧人.不幾年,手持佛塵被稱為高僧.
(八大山人)住在山中二十年,跟随他學習的曾經有一百多人.臨川縣令胡亦堂聽說他的名聲,請他到官衙.一年多後,他心中空虛恍惚不得意,于是就發作瘋病,忽而大笑,忽而整日痛哭.一天晚上,撕裂了自己的僧服,焚毀它,跑回了會城(南昌).他獨自在集市中徘徊,常常戴着舊布帽,披着破長袍,鞋子破爛,露出腳跟,甩開袖子,像跳舞一樣輕快地行走.市中的人跟着觀看嘲笑他,沒有人認得出他.他的侄子認出了他,就留他住在自己家.很長時間,病才确實好了.
山人擅長書法,行楷學習大令,魯公(王獻之,顔真卿),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寫的狂草非常怪異而有氣勢.也喜歡畫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蘆雁,汀凫(野鴨),自由自在而不受畫家規矩的約束.人們得到了他的畫都争着收藏,把它看得很貴重.他喝酒不能喝完二升,但是喜歡飲酒.貧困的讀書人或普通百姓,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邀請他喝酒,他就去;每次去喝酒總是喝醉.喝醉後創作時墨汁淋漓,也不很愛惜(自己的作品).八大山人多次到城外僧舍去,小和尚争着糾纏他索要畫作,甚至于拉扯他的衣袖衣襟,山人也不拒絕.朋友中有人贈送他财物,他也不推辭.然而達官貴人想要用幾兩銀子換一張水墨畫,也得不到;有人拿绫絹來,他就徑直接受,說:"我把它當作做襪子的材料."因此,達官貴人求他的書畫,竟然反而要從貧困的讀書人或和尚僧衆,宰殺牲畜的,賣酒的那兒買到.
一天,忽然在他的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啞"字,從此對人不說一句話,然而喜歡笑并且更喜歡喝酒了.有人請他喝酒,他就縮着脖子,拍着手掌"啞啞"地笑.又喜歡遊戲猜拳,賭酒勝了就"啞啞"地笑,輸得多了就用拳打勝者的後背,更"啞啞"地笑個不停.喝醉了就常常歎息抽噎落淚.
我客居南昌,一向仰慕八大山人,就囑托北竺澹公約山人前往山寺相見,到這一天,刮大風下大雨,我料想山人一定不會出門,不一會兒,澹公拿着短信說:"山人天剛亮就已經到了."我又驚又喜,急忙叫了一頂竹轎,冒着雨前去見他,握着手相視大笑.夜裡在山中住宿,點燭交談,八大山人猶如身體發癢忍不住地想要與人交流,就借助手勢進行表達.随後竟然索要筆在桌上寫字來酬答我,直到蠟燭盡露出燭根也不知疲倦.
我認為:世上認識八大山人的人很多,卻竟沒有一個真正了解他的人.山人心中情感憤激郁結,另有無法自我排遣的原因。如同巨石阻擋了泉水,如同濕絮阻遏了烈火,無可奈何,于是忽狂忽啞,潛藏玩世之态,而有的人看待他,說是狂士,說是高人,他們對山人的了解真是太淺了呀!可悲啊!
《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世高譯。師安息國人,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國王子,父殁後,舍王位而皈依佛門,出家學道,博曉經藏,尤其精通阿毘昙學與禅。漢桓帝時,從安息國來到洛陽,是我國佛教初期的譯經僧。譯有《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修行道地經》等約三十四部四十卷。我國早期佛學的流布,因之奠定基礎。
本經主旨在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當覺知思念的八種方法,因此稱為《八大人覺經》。與《佛遺教經》、《四十二章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全經僅短短三百餘字,經文中佛說主旨即:世業無常,國破家亡,忍耐安詳,覺悟涅磐。經文要義雲: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