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
1、治人事天,莫若啬。
選自《老子·第五十九章》。事:侍奉,奉行。啬:原意是指收獲谷物,泛指農事;後引申為愛惜、節儉之意。
【譯文】治理人事本行天道,沒有比節儉好的了。
2、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選自《老子·第九章》。功:功名利祿。遂:成就。天之道:指自然規律。
【譯文】功名利祿有了成就,就不要再争了,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3、知我者希,則我者貴。聖人被褐而懷玉。
選自《老子·第七十章》。【譯文】能了解我的人極少,能效法我的人也很難遇到。聖人雖然穿着粗布衣,卻懷有寶玉。
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選自《老子·第三十二章》。
均:均勻。【譯文】天與地相合,能會降下甘露,人們無須指令而自然均勻。
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讷,大赢若納。
選自《老子·第四十五章》。屈:彎曲。讷:即不善說話。
【譯文】最正直的東西好似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好的口才好似不善辯說,最大的赢利好似虧本。
6、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選自《老子·第二十章》。唯;恭敬的應聲。阿:怠慢的應聲。【譯文】恭敬的應聲“是”,與怠慢的應聲“啊”,相差有多大?善與惡,二者差異又有多大呢?
7、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選自《老子·第七十七章》。損:減少。餘:剩餘。不然:不是這樣。奉:奉獻。
【譯文】天之道法,是減少有剩餘的來補給不足的;而人類的法則卻不是這樣,是減少不足的來奉養有剩餘的。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選自《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慈心。儉;節儉。【譯文】我有三種法寶,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慈愛”;第二是“節檢”;第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9、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選自《老子·第二十七章》。襲:承襲,此指隐含之意。明:聰明。
【譯文】因此,有道之人常善于救人,所以沒有無用的人;有道之人常善于救物。所以沒有無用的東西。這就叫做暗含着聰明智慧。
10、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選自《老子·第二意》。恒:永恒,持久不變的。
【譯文】有與無互相生成,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互體現,高與下相互出入,音與聲相互應和,前與後相互跟随,這是永恒不變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