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矣。雖然,請嘗言之。
莊子前面講到一個實證的境界,他提出一個名詞,“滑疑之耀”,先擺在這裡,這就是莊子的禅。後來禅宗許多大師也這樣,講到最重要的時候,一點題,剛剛點一句,等于我們現在照相一樣,你注意,笑一下,笑笑,卡喳一亮,你已經被他照完了。莊子的教育手法,就是這樣子。鎂光燈一亮,你懂了一點也行,你不懂也這樣,下面又推開了,看起來不相幹,卻仍是連帶的。
“今且有言于此”,他說我先聲明,“不知其與是類乎?”不曉得我講的同你們講邏輯的是否相同?這是一個異議。他的文章很活,也可以解釋為,不曉得我說的對不對?“其與是不類乎?”或者我講的話,合不合你的邏輯,這是另一個解釋,或者我說的與你的不對。下面他的結論來了“類與不類,相與為類”,管他同于你的也好,同于他的也好,或者與兩家都不同,那就是我的,我也是一家。這在論辯上,就是正反合的論辯方法了。“則與彼為以異矣”,這句話,把自己的邏輯觀念所建立的文字,又推翻了。總而言之,我現在要說一句話,不曉得對不對?你們的觀念認為合不合邏輯,都不管。如果你們都否定我,我自己也成立一個體系。雖然如此,也同你一樣亂七八糟。“則與彼無以異矣”,我又多此一舉了。
這幾句文字非常簡單,我們看莊子的文章,如果我們是國文老師,這幾句話很可以拿紅筆把它劃了,好像多餘的。可是真正懂邏輯的人,乃至懂得寫邏輯文章的話,一個字都不能動,他講得非常清楚。換句話說,一個人學會了這樣一個論辯術,就很高明了。我現在先要同你講一句話,不曉得中聽不中聽,不管中聽也好,不中聽也好,反正我講了,你一定要聽,聽了對不對嘛,反正是狗屁的話,聽過上就算了。就是這個話。你說他有道理嗎?沒有道理嗎?他非常有道理,道理都對了。
“雖然,請嘗言之。”“雖然”這兩個字就是“但是”。上面文章“則與彼無以異矣”。一句結論推翻了一切。雖然不要說話,但是“請嘗言之”,我還是多啰嗦一點,結果他還是要說。
◎ 本文摘錄自東方出版社(簡體):南公懷瑾先生著《莊子諵譁》。本平台隻作轉載,版權歸先生子女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