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範進中舉前後衆人對他的态度變化

範進中舉前後衆人對他的态度變化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3 16:16:24

蒲松齡的坎坷功名路:年過七旬不言棄,一生都想進入“體制内”!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看他後來官居何職,一般人也會瘋的。

喜極而瘋的範進

範進中舉前後衆人對他的态度變化(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1

說起封建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人們自然就會想起清代作家吳敬梓在其傳世名著《儒林外史》中所刻畫的範進形象。吳敬梓通過描寫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地刻畫了他為科舉考試喜極而瘋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範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于主試官周進的擡舉,應試及第。他喜不自勝出現了癫狂狀态。恢複清醒後,他的嶽丈胡屠戶由從前的對他不屑一顧變為阿谀奉承;同縣的“名流”也紛紛巴結。正好體現了範進“一朝得志,語無倫次”的悲劇性格和各名流趨炎附勢的嘴臉。

範進中舉後,因丁母憂過了三年才進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禦史,數年後欽點山東學道,他當年因中舉而“發瘋”,這樣的結局,對于封建時代的讀書人來說,是相當不錯的人生歸宿了。

激流勇退的吳敬梓

範進中舉前後衆人對他的态度變化(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2

吳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出身于缙紳世家,幼年聰穎,善于記誦。早年生活豪縱,初入學為生員,後屢困科場,家業衰落,經曆世态炎涼之苦。乾隆初薦舉博學鴻詞,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經學,窮困以終。因為早早脫離了“科考苦海”,他才能以另樣的眼光反觀科舉,創作出了代表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的《儒林外史》。

範進雖然隻是吳敬梓筆下的虛拟人物,但是,在那個時代,這樣的讀書人卻比比皆是。比如早他61年出生的前輩作家、《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與吳敬梓的淡泊不同的是,蒲松齡卻是在用自己的一生去追求功名,一心想進入“體制内”,成為一名公職人員,結果,到死也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一考成名的蒲松齡

範進中舉前後衆人對他的态度變化(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3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蒲氏一族雖非名門望族,但多讀書,獲科舉功名者代不乏人。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幼習舉子業,鄉裡稱博學洽聞,科舉不利,棄儒經商,饒有盈餘。待經過明清之際的戰亂,加以子女較多,食指日繁,家道遂衰落。

蒲松齡從小跟着父親讀書,從而确立了自己的“科舉”人生基調。蒲松齡天資聰慧,是塊讀書的料。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19歲的蒲松齡初應童生試時,就一考成名——當時他的一篇答卷縱橫議論,發揮得酣暢淋漓。主考官恰巧是愛才若渴的學使施愚山。這位施大人為人通達,見到蒲松齡的答卷,非常欣賞,立即将其拔為頭籌。随後,蒲松齡連着三場,鄉裡、縣裡、道裡都是第一名。這事轟動了十裡八鄉,讓蒲家人臉面上着實增光,

初試成功,給了蒲松齡以自信與勇氣,也為他此後50餘年的坎坷人生路,埋下了伏筆。雖然蒲松齡的才所過人,但是,在科舉考試中,卻一敗再敗,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仍與舉業無緣。

打不死的小強

範進中舉前後衆人對他的态度變化(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4

蒲松齡的一生,可以套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概括:“哥不是在考試,就是在赴試的路上。”可以說,在科考路上,蒲松齡從一隻打不死的小強,慢慢變成了打不死的老強——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19歲的蒲松齡初應童生試,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受知山東學政施閏章。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21歲的蒲松齡第一次參加鄉試,結果名落孫山。

清康熙二年(1663年),24的蒲松齡再應鄉試,結果仍是未中。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秋,32歲的蒲松齡,第三次應鄉試未中。三年後(1675年),已經是4個孩子的父親的蒲松齡,再應鄉試,仍未中。

期間,為了謀生,蒲松齡開始坐館當塾師,并開始創作他的狐鬼系列小說,并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其年,蒲松齡40歲。

越考越糊塗

範進中舉前後衆人對他的态度變化(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5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秋,年已48歲的蒲松齡再應鄉試,因“越幅”被黜。

所謂“越幅”,就是科舉考試時違規。科舉考生所答試卷,有一定格式:卷面有紅線畫出的橫直格,每頁的行數及每行的字數均有規定,如超越行、格随意書寫者即為越幅。越幅的人如果嚴重越幅,将會被視為作弊,要麼不準參加鄉試,要麼人頭落地,受到的刑罰十分嚴酷。蒲松齡的“越幅”被黜(不予錄取),所受的處罰算是很輕的了。

也許是年齡大了,有些糊塗之故,三年後(1688年),51歲的蒲松齡再應鄉試時,又因再次犯規與中舉無緣。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秋,57歲的蒲松齡率衆弟子一同赴省城應鄉試,結果是,全軍覆沒。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暮春,年已63歲的蒲松齡即赴濟南,滞留數月,一心備考,但是,在當年秋天的鄉試中,再次被現實挫傷。

72歲的“歲貢生”

範進中舉前後衆人對他的态度變化(範進中舉後為何會發瘋)6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蒲松齡不顧72歲的高齡,為了理想做最後一搏,赴青州考貢,山東學政黃叔琳為其精神所感動,拔為歲貢生。

所謂歲貢生,與現代意義上的“保送生”相類。貢生俗稱“明經”,是指明清兩朝秀才(又稱生員)成績優異者,可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明清兩代的貢生,按選擇途徑,各有不同的稱呼: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

什麼是“歲貢”?明清時,每年或每兩三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生員升入國子監就讀,這稱為歲貢,如此錄用的讀書人,便是“歲貢生”。

所以,蒲松齡從19歲開始應考,到了72歲才成為一名國子監的保送生,這樣的科舉之路是足夠坎坷的了,可是,蒲松齡卻能堅持半個世紀而不悔,就連蒲松齡這樣的文學大家都不知“悔悟”,足見科舉一途對古代讀書人的毒害有多深?

(圖片來自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