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萍
接到餘連祥教授的邀請,讓我為《我愛蠶寶寶》公衆号寫一篇文章,回憶起2020年的這個時候,記憶深刻。
去年的這個時候還在疫情期間,家裡的小學生按教學進程在家上着網課。記得女兒讀小學一年級時,學校鼓勵養蝸牛,也花了不少心思;聽說到了三年級,會要求孩子們養春蠶,那就更費周折。當時聽着就覺得很麻煩,因為自己沒什麼耐心也不愛養小動物。
2020年的春天,是女兒上三年級的第二學期,雖然因為疫情沒有開學,但科學課上的養蠶任務還是如期而至。大概也是這個時候,4月份,科學老師就在班級群裡布置了養春蠶任務,并上傳了一份《科學養蠶記錄表》,有14頁。
雖然我的内心覺得又多了件事,但是女兒超級興奮,可能小朋友們天性就是愛養小動物,而她是尤其愛小動物,聽到自己可以養蠶了,那是開心得不得了,無比期待蠶寶寶的到來。
我從小在安吉的農村長大,對養蠶并不陌生,小時候家裡也養過幾年的蠶,對養蠶的過程很了解,喜歡聽蠶寶寶吃桑葉時發出的沙沙聲,像極了屋外的細雨聲;喜歡放學和同學們采桑果吃……
我們小時候養蠶,有歡樂,但更多的是看到父母的辛苦,因為蠶寶寶在不眠的時候,是24小時都要吃的,特别是四齡、五齡的蠶,吃桑葉的速度特别快,母親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去摘桑葉喂蠶,就算下再大的雨,也得冒着雨把桑葉摘回來。那時候養蠶是生計,現在小學生們養蠶是學習、是樂趣。
首先得買蠶種。
小時候是鄉鎮上統一發種的,現在是網上什麼都有,搜一搜,選擇一下即可,我花了20幾元錢買了個學生養蠶套裝。
很快就收到了包裹,打開一看,有三個小盒子:一個盒子裡是蠶卵,一個盒子裡是一齡蠶,一個盒子裡是二齡蠶,還送了一些桑葉、一個放大鏡、一個溫度計、一支鵝毛、一張清潔網。
女兒如獲至寶,基本不許我們插手,我們隻能進行口頭指導,不能動手參與。她外婆也跟着有點興奮,因為她也有二十幾年沒有養蠶了,看見現在網上能買到這些新奇的小玩意兒,老人家覺得很驚訝,但是因為自己有經驗,也總愛時不時地插手管一下。
養一齡蠶和二齡蠶很簡單,就先放在小盒子裡喂桑葉,因為蠶寶寶太小,外婆就教女兒用剪刀把桑葉剪成條狀放進盒子裡。
蠶卵需要孵化,在我們小時候,孵蠶卵是很重要的過程,需要保暖,有時候還會用燈泡照着,不然蠶卵就容易受凍,孵化不出來。告訴女兒這個道理後,女兒就把放蠶卵的盒子放在她的羽絨服裡,再蓋上被子,每天要去看好幾次,每次都失望地發現:蠶卵沒有任何變化。
這個過程持續了有幾天,後來終于發現有黑乎乎的小小的生命在盒子裡一動一動的,女兒開心得大叫:看見小蠶寶寶啦!然後,也是把桑葉剪細細的,喂小蠶寶寶,不一會,就發現,黑黑的小生命爬滿了桑葉。
女兒還會定期給蠶寶寶清理蠶沙(蠶的便便),在蠶寶寶吃完一批桑葉後,把清潔網放在蠶寶寶的上面,然後在清潔網上放上新的桑葉,蠶寶寶就會尋找桑葉而從清潔網的洞洞裡爬上來,等下面的蠶寶寶全部爬上來之後,端着清潔網,把盒子裡的蠶沙倒掉就幹淨了。當然,以前養蠶數量多,蠶沙是很好的有機肥料。
然後,最大的問題就是蠶寶寶的食物——桑葉。養蠶期間,桑葉是每天需要操心的事情。住在城市裡,如何獲取桑葉是一個問題,不像我們以前在農村,放學的路上兩邊都是桑樹地,春天裡桑果成了我們放學後的零食。但由于現在養蠶農戶的急劇減少,就是在我們村裡,桑樹地也都改種了白茶,隻有路邊還能看見零星的一棵兩棵桑樹。
自從女兒養蠶後,我們一回到安吉,就是到處找桑樹。家門口水塘邊的一棵桑樹,成了女兒養的這點蠶寶寶的主要食物來源。蠶寶寶小的時候,每周回去摘個一小袋桑葉,帶回湖州,放在冰箱裡,夠吃一周左右。
有次因為周末有事,沒有回安吉,蠶寶寶就面臨着斷糧的危險,女兒把尋找桑葉的事情交給了我。我印象中有次聚會,聽農科院的朋友說他們院裡有桑樹,想到了就馬上開車去農科院。到了農科院門口,真的發現院子裡有棵桑樹,枝丫伸到院子外面,每個枝丫頭上散落着零星的幾片小小的葉子,枝丫下面大一點的桑葉很明顯是被摘掉了。我楞了一會,拍了張照片發給閨蜜,感歎湖州三年級小朋友的父母都不容易啊,這一棵桑樹在這裡,估計都被好多人知道了。
因為疫情原因,我就沒有進農科院,就把這棵桑樹上剩下的桑葉摘了,想着這點也能維持兩天。
周一到學校上班,中午和餘教授一起去食堂吃飯的路上,我提到了自己找桑葉的經曆,餘教授立馬給我提供了一條寶貴的消息:說他在散步的時候發現學校有棵桑樹,而且就那麼一棵。吃完飯,餘教授就帶我去找那棵桑樹,穿過一小塊雜草地,真的有棵桑樹!趕緊又摘了一些桑葉,想着又能維持兩天了!現在養蠶,原來也不易啊!
女兒去哪都要帶着這一小盒蠶寶寶,五一假期,出去玩,也要帶着蠶寶寶一起,帶到酒店,放在床頭,在遊玩之餘也不忘精心照顧蠶寶寶,每天都會花一會時間盯着蠶寶寶觀察,看着它們吃桑葉。五一假期之後,小學開學複課了,女兒就叮囑外婆一定要在她上學的時候幫她照顧好蠶寶寶,一定要及時喂食,别讓蠶寶寶餓着。
蠶寶寶長大了,買的時候感覺沒多少,一點點長大後,特别是到了四齡蠶的時候,感覺好多啊,從一個小塑料盒子換到了鞋盒裡,從鞋盒又換到了裝打印紙的盒子裡,而且一個還不夠,需要好幾個盒子。
女兒一邊養蠶、一邊觀察學習、一邊記錄,發現了蠶寶寶吃桑葉的時候很有規律,而且吃得幹幹淨淨,一點也不浪費。她知道了蠶寶寶還要經曆4次休眠期,在休眠的時候不吃也不動。有次周末我們回安吉,女兒就很放心地沒帶蠶寶寶回去,和外公說:“蠶寶寶們都眠了,在睡覺,這兩天不用喂桑葉的,就像有些動物要冬眠一樣,但是蠶寶寶竟然能休眠四次,而且每次休眠完蠶寶寶就會蛻一層皮,很神奇。”
時間過的很快,有些蠶寶寶開始不吃了,就在盒子裡到處爬,白白胖胖的身體開始有點收縮、有點發黃,随後變得通透。外婆告訴女兒,蠶寶寶要吐絲做繭了,而且有的已經開始在盒子的一角開始吐絲了。外婆說得馬上給這些蠶寶寶找到适合結繭的工具,不然它們在盒子的邊上一直吐絲,浪費了很多絲後就做不起來繭了,那這條蠶的生命就終止了。
女兒催促我趕緊在網上下單買結繭網,但是收到包裹需要點時間,外婆就用了自己的經驗,用繩子把一些竹子枝丫捆在一起,把要吐絲的蠶寶寶挑出來,放上去。
看着結出來的彩色蠶繭,不僅女兒很興奮、很喜歡,外婆也很驚喜,不相信一樣喂桑葉的蠶寶寶竟然能吐出彩色的蠶絲!
看着網上的購買記錄,4月23日買的蠶種、5月16日買的結繭網,短短二十多天的時間,女兒體驗了養蠶的過程,也收獲了很多蠶繭。
在以前,養蠶養到結出蠶繭也就告一段落了,會請親戚鄰居過來花幾天時間集中收獲蠶繭,大部分好的蠶繭就挑選出來直接拿去賣掉了,能換回來一筆不小的現金收入;少量的不完整的蠶繭,就會直接用水煮了,然後在農村婦女們一雙雙巧手下變成一個個“綿兜”,晾曬幹透後,做成絲綿被、絲綿襖。小時候的我們,就是穿着絲綿襖長大的。
但是,現在不行,女兒不允許外婆碰她的一個蠶繭,她說科學老師講過了,蠶寶寶在蠶繭裡會變成蠶蛹,蠶蛹會羽化成蠶蛾,蠶蛾交配後還會産卵。
蠶繭就這樣放着,在逐漸升溫的天氣裡,從一個個蠶繭裡咬出來的蠶蛾,真的産下了很多的蠶卵,有的蠶卵又孵化出了小蠶寶寶。但因為天氣熱了,找桑葉也不容易,就狠下心讓女兒沒再繼續養下去了,女兒還為此傷心了好久,到現在還記憶深刻。
養蠶的過程很短,但小朋友學習了很多,也收獲了很多,作為小學三年級科學課上要求的内容,真的很有必要。
别說小朋友,在工作之餘,我也會偶爾看着蠶寶寶吃桑葉,雖然蠶寶寶們被女兒比喻成“吃貨”,實則它們“拼命地吃”是為了盡快地長大、變老、吐絲、結繭;看着蠶寶寶不眠不休地在那一圈圈地吐絲,把自己的身體包裹在裡面,想起了“作繭自縛”,然而“作繭自縛”是為了“破繭成蝶”,又想起了“春蠶到死絲方盡”,那種專注和執着,讓人動容,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神奇。我也喜歡就這樣靜靜地看着它們,很治愈。
作者簡介:蔡穎萍,湖州師範學院“兩山”研究院教師,農業經濟學博士。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