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類是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
從外觀顔色來看
可以分為紅肉和白肉
有傳言稱
與白肉相比
吃紅肉可能更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甚至還可能緻癌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紅肉和白肉的營養成分究竟有哪些差别呢?
通常來講:
牛、羊、鹿、驢、馬、豬、兔等哺乳動物的肉,叫做紅肉。
雞、鴨等、鹌鹑、魚、蝦、貝類等禽類和海鮮水産的肉,叫做白肉。
紅肉和白肉的區别在于肌紅蛋白,當肌紅蛋白的含量越高時,我們看到肉的顔色就越紅,當肌紅蛋白的含量較低時,我們看到肉的顔色,就會偏白偏灰偏暗一些。
聽說紅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概率
還可能緻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報告稱:
與消費紅肉、腌制肉類食品有關的癌症主要是直腸癌、結腸癌,有些胰髒癌與前列腺癌可能也與此有關。報告顯示,每天食用100克以上的紅肉會增加17%的患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将紅肉列為第 2A 級緻癌物,就是“可能緻癌物”,指的是在動物實驗已證實有明确的緻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的證據還比較有限的緻癌物質。
為什麼紅肉比白肉可能緻癌?
關于紅肉緻癌原因的說法有很多,其中一種觀點認為紅肉中的飽和脂肪含量比白肉高。
飽和脂肪攝入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結直腸癌的發生概率。
此外,與肉類在加工過程中産生的亞硝基化合物、多環芳烴、雜環胺、亞鐵血紅素化合物等也有一定關系。
雖然紅肉存在種種風險,但這并不意味着吃了就一定會緻癌,隻要控制合理的攝入量,對我們的健康也是沒有太大影響的。
紅肉、白肉應該怎麼吃?
雖然紅肉被打上了“緻癌”的标簽,但是紅肉除了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之外,還是日常鐵和鋅的重要來源,所以紅肉該吃還得吃。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成人每天吃水産品40克~75克、畜禽肉40g~75g。
要想健康吃紅肉,需要注意以下4條 ⬇️
1、日常飲食盡量選擇瘦肉
2、多采用低溫烹調的方式
3、将大塊肉切成小塊
4、肉要現買現吃,冷凍最好不超過一個月
白肉推薦:魚肉
魚肉中的蛋白質是最優質的,不僅含量高于雞鴨等白肉,蛋白質中必需氨基酸的占比也比紅肉要高,是優質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同時魚肉因肌基質蛋白少、肌纖維比較短,相較于紅肉吃起來更軟嫩,也更易消化吸收。
因此,食用魚肉有益大腦健康、減輕胃腸負擔、保護視力,還有利于控制體重。
正确吃魚才能享受健康獲益 ⬇️
1. 搭配蔬菜、主食等,同時控制其他肉類的攝入量
2. 慢病患者建議多吃海水魚
3. 老人、孩子選擇刺少的魚(例如多寶魚、鲆鲽魚、鲳魚等)
4. 魚肉最健康的烹饪方法是清蒸
5.挑淡水魚選鮮活的,體質差的魚活動不靈活,或魚嘴貼近水面,或尾巴呈下垂狀遊動,或魚體側身漂浮在水面上(“翻肚皮”),最好别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