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香囊的用途

古代香囊的用途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04:14:05

文|李學樸

香囊,又稱“佩香”“佩帏”或“容臭”,亦即今日人們常說的香包、香袋,它與瓊瑤、玉環、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飾。

追溯香囊的起源,恐怕要把曆史翻回到先秦時代。《爾雅·釋器》上說:“婦人之緯,謂之缡。”所謂“缡”,又稱“香纓”,是用五彩絲線制成的首飾物,是已婚婦女的标志。按照古代禮節,新娘見舅姑要佩帶此種飾物。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香袋”,又稱“香囊”,《孔雀東南飛》雲:“紅羅複鬥帳,四角垂香囊”,不僅實現了香袋與香料的早期結合,而且它不再是婦女裝飾的專有品,出入朝廷的命官也會佩帶香袋,以示尊貴和儒雅。唐代婦女的飾物有了進一步演變,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白居易《醉後贈人》詩雲:“香毬趁拍回環匼,花盞抛巡取次飛。”

古代香囊的用途(佩香佩帏容臭)1

古代時期的香囊往往用錦緞做成,繡着精美的圖案,裡面放滿植物香料。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禮記·内則》就規定:“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總角衿纓,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這裡的“容臭”就是香囊,“臭”讀若“嗅”,氣味的意思,就是說年輕人清晨起來,去父母處問候,都要随身佩帶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對長輩的尊重。

中古時期,人們在香囊裡裝的什麼香料?從唐蘇鹗《杜陽雜編》中所記可見一斑:“鹹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寶步辇,四面綴五色香囊。囊中貯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鳳香。”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賜,我們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實物。1975年,福建福州黃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婦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實物近方形,長5厘米、寬4.8厘米,正面中央繡有鴛鴦一對,上下貼繡蓮花、荷葉。香囊内附有一個羅方口袋,口沿綴有彩鳳紋附耳,兩面均用羅紮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黃升是宋代宗室趙與駿的原配夫人,由此可見當時上層婦女對香囊的喜愛。

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詩人陸遊在《老學庵筆記》卷一中寫道:“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環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兩小香球。車馳過,香煙如雲,數裡不絕,塵土皆香。”那香袋裡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黃、艾葉末、冰片、藿香、蒼術等。

古代香囊的用途(佩香佩帏容臭)2

明代初年,文學家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裡提及當時年輕人的服飾:“同舍生皆被绮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烨然若神人。”這話是說,宋濂的同學們都穿着錦繡的衣服,戴着有紅色帽帶的綴着珠寶的帽子,腰佩白玉環,左邊佩刀,右邊挂着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樣。可見香囊為當時人所必帶之物。

明清章回小說中也經常有小姐送書生香囊,私定終身的情節。《紅樓夢》第七十回寫傻大姐拾得了一個“十錦春意香袋”,結果鬧出了一場抄檢大觀園的風波。抄檢時,又從王善保家的外孫女司棋的箱中搜出包袱,裡面是一個同心如意,并一個字帖兒。帖上寫“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可見香囊早成了男女感情聯系之物了。

古人多喜歡用香囊、荷包、羅衫、汗巾等貼身之物來表達愛情、傳遞愛情,其實至今也莫不如此。清代詩人朱彜尊在他那著名的《風懷二百韻》中就描繪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關鍵作用:“毫尖渲畫筆,肘後付香囊。訣絕分溝水,纏綿解佩璜。”而明邵燦的傳奇《香囊記》,更以香囊為線索,貫穿全劇。可見香囊的别用——作為定情之物,竟然反客為主,一直到近現代都成為其主要功能了。

清代以降,按照民間古老風俗,人們常用艾葉、菖蒲紮成劍形條束,懸挂在門上或床前。上了年紀的老人,則喜歡用五彩紛呈的絲線繡個香袋,挂在孩子們胸前,以示驅邪辟疫。民間在每年端午節前後佩帶香包也自有其道理。

香囊還反映着民間婦女千百年來所形成的精湛的手工藝和縫制技術,代表着逐漸演變的民間審美意識水平,它強烈地顯示了地方的民俗色彩,也記錄了千百年來華夏婦女的辛酸和苦難。

古代香囊的用途(佩香佩帏容臭)3

小時候沒有香囊出售,每個家庭主婦都會做香囊。端午節時正農忙,有時是割麥子。忙活了一天的母親,晚上會在昏暗的油燈下做香囊。小小的針,細細的線,随着母親的左臂上上下下,夜變得無比溫馨。燈光下的母親,帶着勞動之餘的艱辛和疲憊,将白天延伸到黑夜。母親不識字,她不知這是一種文化傳承。她隻知道香囊可以避邪消災,可以讓害蟲不傷害孩子。母親做的香囊針腳均勻、細膩,花色搭配恰到好處,香料填得飽滿、勻稱,在整個巷子一枝獨秀。

捧着古色古香的香囊,人們會感受到情趣盎然的鄉情民俗。民間藝術是一切藝術之根、民族之魂。要重視華夏的傳統文化,就要有中國的特色、中國的氣派,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拟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