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驗知識
先于經驗的知識。在哲學上,它使人聯想到下述思想:人類頭腦包含有若幹内在的特征,它可為人類理性和悟性提供基礎。不過,“先驗”還指論證中的各種合理性形式,它不依賴感覺或其他類型的經驗。參見笛卡兒和康德。
康德
分析/綜合區分
康德提出的關于人類判斷的一種理論,認為命題和判斷可分為分析的和綜合的。分析陳述的謂詞已包含在主詞之中,綜合陳述則相反。因此,“一切單身漢都未婚”這一陳述是分析性的,而“一切單身漢都不想結婚”則是綜合性的。
存在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術語,從古希臘到當代哲學,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最近的意義是由海德格爾提出的。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認為,“存在”先于“存在者”或事物,因為前者包含了後者被理解和獲得意義的條件。在海德格爾看來,存在是曆史的,不可還原的。
笛卡爾
笛卡爾二元論
笛卡爾提出的思想,認為心靈和身體盡管表面看來互不相容卻是互相影響,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領域。這一理論引起了不少的問題,其中包括:心理和生理如何聯系?是否存在着支配二者的普遍自然法則?世界是否全然是精神的?
公民社會
非政府的運作領域,公民自願或非自願地在其中參與文化和經濟活動,他們個體的和集體的認同也取決于這些活動決定而不是由國家決定。在政治哲學中,“公民社會”概念特别引起争議,關于它的性質和功能的觀點是确定屬于何種哲學流派的關鍵。參見亞裡士多德、洛克,盧梭,葛蘭西。
哈貝馬斯
交往行為
目前十分流行的“交往行為概念”,是由當代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提出的。簡言之,它指傾向于産生理解和交往的行為。哈貝馬斯認為,這是現代世界基本的政治項目。
解構
一種當代哲學方法,意在追究哲學論證的不一緻和偶然性,主要歸功于德裡達的工作。解構主義者的運作旨在玩掉反對他們的哲學論點。
辯證法
一種邏輯哲學,有時可延伸為一種關于世界結構及其發展的觀點。最著名的辯證法哲學是黑格爾提出的,他的現實整體觀是由包括正題、反題、合題的人類推理過程導出的。
經濟決定論
馬克思哲學中的關鍵因素。經濟決定論基于下述觀點:一切人類曆史都決定于人類的生産關系。因此,一切社會、文化的、政治的現象都不能在經濟意義之外來解釋。例如,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隻能在其經濟根源中才能理解。
經驗主義
一種哲學流派,認為知識決定于感覺經驗。參見恩培多克勒、洛克、巴克萊、休谟。
皮亞傑
認識論
知識論。專門研究知識及其論證的限度和條件。主要包括有關知識結構和知識本質的信念和有關知識來源和知識判斷的信念,以及這些信念在個體知識建構和知識獲得過程的調節和影響作用,長久以來一直是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在心理學領域中對認識論所進行的研究相對較短,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亞傑。
存在主義
由克爾凱郭爾、海德格爾、薩特發動的哲學運動,其基本思想是:每一個體都是他或她自己的世界。
證僞
波普爾用于表示科學與非科學界限的術語。波普爾認為,科學是通過證僞現成的科學理論而進步的,一個理論在經過嚴格的檢驗之後,将為更有說服力的理論所替代。自稱永遠不可能被證僞的理論就不是科學理論。
西塞羅
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是一種普遍性觀點而不是一種具體的思想流派。在事物秩序中,人文主義賦予人和人性以比上帝和自然更多的意義。這一術語隻是到19世紀才時興起來,而在此前一直用于描述典型的文藝複興哲學。
超現實
在一個大衆媒體支配大衆文化的世界上,已經很難區分現實與虛構了。換言之,大衆媒體的符号和意象在當代文化中如此無所不在,尤其是在美國,幾乎可以把文化稱為“超現實”了。參見博德裡亞爾。
唯心主義
一個認為現實完全是精神活動的哲學流派。換言之,顯然有内在品質同頭腦中的相應概念相分離的事物,完全是由精神相協調的。
叔本華
悲觀主義
悲觀主義泛指對宇宙、社會、人生悲觀失望的态度、觀點和理論。與"樂觀主義"相對。源于拉丁文pessimiis,意謂"最壞的"。作為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認為世界變幻無常,人注定要遭受苦難,因而陷入悲觀絕望,甚至認為生不如死,企圖超越現實,以求解脫和獲得拯救。作為一種倫理觀,往往持道德退化論。認為惡總占優勢,善毫無意義,道德價值在于滅絕欲望。通常是失去了曆史存在價值的某些社會集團或沒落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觀。參見叔本華、尼采。
不可讓渡的權利
這一思想在啟蒙運動中流行起來,認為人有某些開始天生的基本權利,是不能被剝削的。例如,财産權、居住權、飲食權等。參見潘恩。
維特根斯坦
語言遊戲
維特根斯坦提出的語言哲學概念,把語言理解為言說者所玩的重疊而複雜的遊戲系統。在維特根斯坦看來,每一個言語都是語言遊戲中的一個步驟,它不僅僅是語言實踐,而且是生活方式。尚無普遍的理性作為一切語言遊戲背後的規則基礎,這就意味着哲學本身也是一種語言遊戲。
德裡達
羅格斯中心主義
哲學家德裡達所用的術語,指西方文化中以羅格斯為中心的概念。
形而上學
關于現實的性質和結構的哲學考察。形而上學不同于物理學,它關心的是超物理的/非物理的世界,例如,上帝、人的靈魂、時空的性質。
鮑姆加登
美學
美學的概念是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系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
範式
庫恩旨在描述科學哲學架構而提出的概念。庫恩認為,科學并不是以直線逐漸逼近真理的方式進行的,而是在每一特定階段為一個占支配地位的價值信念框架(範式)所左右;範式提供某種成套的标準來評價任何科學理論的有效性,而科學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客觀的真理标準。
理查德.羅蒂
後現代主義
旨在反對圍繞歐洲啟蒙運動的所謂現代哲學的一場哲學運動,它反對認為存在一個普遍理性或客觀知識的理論,或一般說來,可能存在永恒的人類知識基礎的思想。在多數後現代哲學家看來,人類思想和知識完全是曆史的偶然的。
實用主義
于19世紀發源于美國的哲學流派,實際上存在着不止一個實用主義流派。而多數實用主義哲學家都持有這樣的基本觀念:人類知識的基礎存在于人類進化和人類價值/興趣的偶合性中而不是理性中。
卡爾·施密特
極權主義
一個頗有争議的社會學和政治學概念,在20世紀50和60年代成為描述希特勒和斯大林政權的時髦術語。阿倫特的定義最為中肯,即認為極權主義政權不僅僅是專制,或許其突出的特點是造成每一個人心頭的極度恐懼。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并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将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并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松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内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内容。
03 100 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衆更輕松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着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拘泥于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