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經營者都想培養出優秀的團隊,支撐企業長遠的成長發展。
但是,決定企業人材培養的成功與否,招聘因素的影響占據其中80%的比例,即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崗位。如果把企業比喻為一個花園,選擇一顆好種子比選擇一個壞種子更重要,并放到适合的花盆和土壤中,才更容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字數:1462 | 3分鐘閱讀
既然如此,招聘過程中如何精準識别人才就顯得非常重要,從而更好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崗位上,實現能力與崗位的匹配。
這事情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很多經營者也自認為,自己閱人無數,慧眼識人不是問題。但根據美國管理協會調查,美國企業的人崗匹配率隻能達到50%。通用電器的傳奇CEO傑克•韋爾奇說,自己花了30年時間,才把人材甄别率從50%提高到80%。而目前中國企業的人材識别率,普遍隻有30%左右。
01
如何甄别人材?
中國企業的人材識别率隻有30%左右,那麼,識人這件事到底難在哪裡呢?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招聘過程中,面試官很容易陷入主觀判斷,造成面試官對應聘者的認知不協調,無法做到完全客觀的判斷。比如應聘者一開始就獲得了面試官的好感,那麼在接下來的談話中,面試官就會主動去尋找證據來支撐他最初的印象,從而感情用事、形成誤判。
而華為在招聘過程中,為了減少面試官的認知不協調,在招聘工作上做了三件事:
(1)确定重點崗位的關鍵職責和關鍵能力的基本要求,然後根據能力要求來客觀評估候選人;
(2)設計每個不同崗位的面試問題,建立面試題庫;
(3)對公司所有可能擔當面試官的人員進行培訓,考試通過後持證上崗。經過專業培訓的面試官,肯定會對認知不協調現象有所警惕。做完這三個動作以後,華為在企業招聘識人的能力上産生了質的飛躍。
02
如何将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崗位?
同時,如何将所招聘的人材更好地放到合适的崗位呢?
人材能力結構中,我們STM将其分成四個構成部分:姿勢(價值觀)×意識(思維方式)×行動力×見識Know-how,其中姿勢最重要。但對于一個人姿勢的改變,要付出與姿勢形成同樣的時間。除非是個人有意識的、自覺的改變,否則我們想改變一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企業的員工,大家的能力結構不一,因此就有必要對人材進行分類。我們一般将企業的人材,劃分以下四個種類:
(1)綿羊型人材:聽話;
(2)狼型人材:不聽話;
(3)海豚型人材:自主思考,有團隊意識。
因此,企業要讓姿勢、意識正确的人(海豚型人材)居高位,哪怕行動力、見識Know-how弱一些,這都沒關系;讓姿勢、意識一般(遵循公司制度,上級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屬于綿羊型人材)做基層員工;讓姿勢、意識不好,行動、見識Know-how強的人隻能做階段性、局部性、專業性的工作,千萬不能讓他帶人,并需要持續對他們在姿勢、意識上加以引導。
當然,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崗位後,還是需要對人材進行後續的培養,這時我們就需要對企業的人材結構進行認知了。
03
如何對人材進行培養?
一般企業裡永遠存在以下三類人:
(1)A類人材:有德有才,一般占20%;
(2)B類人材:有德無才,一般占60%;
(3)C類人材:無德“無”才(或者是自認有才,但是不願意幹),一般占20%。
對企業中的三類人進行明确與區分後,就可以對其進行相應的培養了。而作為企業經營者,在培養人材的時候,一是培養精力要有重點傾斜;二是對不同類型的人材需要采取對應的培養方式,而不是統一化。
(1)經營者需要将重心放在A類人材,80%的精力放在這類人材的培養上,重點在于培養意識和行動力,隻要上述能力提升了,對于見識Know-how的能力自己會主動去學。
(2)經營者15%的精力投入到B類人材的培養,并且以“要求”的方式去培養對方的姿勢。否則B類人材就會受到C類的影響,逐漸走偏。
(3)最後經營者隻需花5%的精力在C類人材上,目的在于從中挖掘和培養出合适的人材。
04
小結
人材培養,最重要的不是“培養”,而是“招聘”這一環節。如果第一步走錯了,後面就容易滿盤皆輸。
因此,要培養出優秀的團隊,首先最為關鍵的是招聘環節,面試官要避免陷入認知不協調,從而提高甄别人材的能力;其次,要根據不同的人材能力結構,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崗位,避免帶來“才不配位”等風險;最後,通過對企業内存在的不同類型的人的明确,采取相對應的培養方式,從而最終培養出企業應有的人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