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強迫症是不是很嚴重

強迫症是不是很嚴重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3 16:36:13

出一次門,總要三番五次返回家裡确認自己是不是鎖了門。

辦公桌上的每一樣東西,大到顯示器小到便簽貼,都必須放在專屬的位置,否則就會整個人都不好了。

每天坐地鐵必須從固定的位置上車,就算是旁邊那個門沒人排着也絕不動搖。

……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将這些行為戲稱為“強迫症”。然而真正的強迫症患者可不會像我們這麼輕松,他們的強迫行為往往會給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的障礙,讓家人們也感到擔憂。

強迫症究竟是不是一種病?到底是咋得的?以及,好治嗎?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吧!

強迫症是不是很嚴重(強迫症真的是病)1

01

到底什麼才是“強迫症”?

強迫症,又叫強迫障礙,是一種焦慮障礙。英文名是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簡稱為ocd,其中的o表示強迫思維,c表示強迫行為,合起來叫強迫思維及行為,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強迫症。

正如這些符号形狀所表現的那樣:ocd 的o是一個封閉的循環,就跟強迫思維一樣,思維停不下來;c則打開一半面向世界,就跟強迫行為一樣,在現實世界裡來回不停打轉。這就是強迫症最核心的特征:停不下來的思維和行為。近年來,強迫症的患病率呈現增加趨勢,普通人群中強迫症的終身患病率為1%~2%,增加了幾十倍

強迫症通常伴有強烈的精神痛苦和焦慮,并影響社會功能。比如說,一名患者可能在洗手的時候要反複用洗手液洗很多次,每天在洗手上花的時間超過一個小時,甚至把手洗脫了皮仍然要洗,并且如果中途被打斷了就會重新再來。而這些行為顯然會對他的日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強迫性觀念是患者自發産生的,就像内心一直有個聲音告訴你要這樣做。而患者本人會做出強迫性的行為隻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焦慮,并不會因此産生積極的感受,患者甚至也會因為自己的強迫性的行為感到痛苦

如果你僅僅是喜歡做一些别人看起來無意義的事情,但自己又很享受,那就不算強迫症;或者你隻是受不了屋子裡不整潔,那也不用懷疑,你更可能隻是愛幹淨而已。

02

強迫症的“病根”在哪裡?

強迫症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環境因素造成的呢?

2012年夏天,美國科學家對一個強迫症家庭五代人的基因進行了研究,發現強迫症在這個家族中很普遍,而和這個家族通婚的所有人都沒有強迫症。

因此,幾乎可以确定無疑的是,強迫症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是這種遺傳傾向具體是由哪段基因決定的呢?現在并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有關強迫症的雙胞胎研究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科學家仍然隻能做出這樣的論斷:遺傳和環境對強迫症的影響可能同等重要。

強迫症還與大腦缺乏血清素有關。過半數的強迫症患者在服用了“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之後症狀有所緩解。這是一類抗抑郁藥物,英文簡稱SSRI,而SSRI藥物正是用來平衡血清素水平的。科學家因此反過來推測,強迫症與血清素水平有關。

強迫症是不是很嚴重(強迫症真的是病)2

除此之外,患者之所以陷入強迫症的循環中走不出來,也與心理、行為規律有關。以反複檢查這種強迫行為為例,加拿大的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項實驗:他們讓AB兩組學生關掉電爐上的三個旋鈕,并檢查是否關好了,然後讓學生回憶剛才關掉了哪些旋鈕。AB兩組學生沒啥差别,回憶栩栩如生。

接着重點來了,心理學家讓A組學生反複開關電爐,B組學生反複開關水龍頭,都重複19次,結束後又讓所有學生去關電爐上的三個旋鈕,并檢查是否關好了,然後回憶,結果發現,A組學生,也就是19次重複開關電爐的學生,對記憶的信任感下降,回憶細節模糊不清。

這表明,越是頻繁檢查同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就會越熟悉,而大腦在記憶熟悉場景的時候,就懶得去關注場景的物理細節了,這也許就是強迫症患者越反複檢查越心裡沒底的原因之一。

03

強迫症能“治”好嗎?

時至今日,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強迫症的常用良方,這個療法被證明是目前治療強迫症最有效的心理療法。其中,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暴露反應預防”技術應用較為廣泛。

顧名思義,“暴露反應預防”就是讓一個人暴露在讓他焦慮的場景中,他通常的反應是執行強迫行為,但現在要預防他做出這個反應,合起來就叫“暴露及反應預防”。暴露意味着長時間面對恐懼,直到焦慮減少為止。反應預防手段是指對你想要進行儀式化或使用尋求安全行為的不回應。

強迫症是不是很嚴重(強迫症真的是病)3

暴露背後的理論是,通過故意并多次面對恐懼或強迫觀念,要求你不去回應,你就會習慣它們,你的恐懼也會平息。暴露和反應預防的過程以及随後逐漸減少的焦慮被稱為習慣化

這是一個簡單的科學詞彙,用來描述我們習慣于某種東西,從而使反應強度降低。譬如:對于有社交恐懼的人來說,“暴露及反應預防”技術可以讓這一群體接納“他人不喜歡我”、“我是不受歡迎的”等侵入性思維,從而能夠帶着焦慮與緊張感投入社交生活。

藥物也是治療強迫症行之有效的途徑。

有證據表明,強迫症患者最有效的藥物是一種叫作“選擇性5-羟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抗抑郁藥物(或簡稱為SSRIs),這些藥物是5-羟色胺能藥物,也就是說它們作用于大腦中的5-羟色胺受體。它有助于增加神經細胞中5-羟色胺的濃度,增加大腦中某些通路的5-羟色胺含量,減少焦慮。

04

該如何對待身邊的強迫症患者?

對于強迫症患者的親友來說,應該避免卷入強迫行為,鼓勵患者看醫生。雖然,強迫症是患者自己的地獄,通常不會波及周圍的人,但是這種心理障礙實際上也會給身邊人帶來困擾。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調查顯示,17歲以下強迫症患者的家人,四分之三都被卷入了患者的強迫行為中,而成年患者的家人至少有一半以上受到牽連。有的家屬會反複向患者保證其擔心的事情不會發生,或者,既然患者擔心門沒有鎖好,那就放任他們自己去鎖。服從患者的意願和反複保證,其實都是有害的,因為這會讓強迫症狀繼續維持。

其實正确的做法是:

第一,對他們的強迫要求要善意拒絕,或者在提前表明立場之後不予理睬,不指責也不包容;

第二,鼓勵患者去看醫生,強迫症通常不會自己痊愈,患病時間越長破壞性越大,也更難治療,目前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對大部分患者都是有效的。

值得一提的是,切莫将強迫症簡單認識為一種用錯了地方的天賦。有一種常見的誤解認為,患者對一個事情思考得那麼深,對于一件事情那麼執着,這種堅持的精神實際上是一種優勢,隻不過用錯了地方而已。

事實上,這些都是把一般意義上的執念,和臨床意義上的強迫症混淆起來,忽略了強迫症帶來的可怕後果。隻有真正的強迫症患者自己才知道,強迫帶給他的到底是堅韌不拔的榮耀,還是想停停不下來的噩夢。

參考文獻:

[1] Piras, F. , Piras, F. , Chiapponi, C. , Girardi, P. , Caltagirone, C. , & Spalletta, G. . (2015). Widespread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 in ocd: asystematic review of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tudies. Cortex, 62, 89-108.

[2] Madhura, T. K. . (2015). Role of oxidativestres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cd.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04(s2).

[3] Boedhoe, Premika, S., W. , Schmaal, Lianne, & Abe, et al.(2017). Distinct subcortical volume alterations in pediatric and adult ocd: aworldwide meta- and meg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74, 60-69.

作者 | 唐義誠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審核 | 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