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古字寫作“枼”,最早見于甲骨文。一棵樹的形狀,特意畫出樹葉的輪廓來表示樹葉。
金文延續甲骨文字形,并發生簡化和變化,在樹枝的末端用短橫來表示樹葉。
小篆延續金文字形,又在上面加了個“艹”來特指其屬于植物,表示植物的葉子,有“枼”和“葉”兩種字形。
隸書字形繼承小篆,字形基本統一。
楷書字形基本統一,中間多寫作“世”。
現代漢語簡化後“葉”寫作“葉”。但在古代二者原來并不是一個字。
古代“葉”(xié)的甲骨文字形由口和表示衆多的“十”構成,原是“協”的同義異體字。
葉,現在為多音字,讀作:yè、Shè和xié;除了表示植物的葉子時讀yè外,讀Shè時表示古邑名,在今河南省葉縣南,春秋時屬楚領地,漢置縣,如成語“葉公好龍”,其中的“葉”,現讀yè,舊讀作shè;還用于人名,如佛祖釋迦牟尼的侍者迦葉(音為舍)。讀xié時,同“協”,一般用于古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