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孤獨總是反反複複

孤獨總是反反複複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12 01:36:51

我相信,在大多數人眼裡,“孤獨”是一個帶着貶義、包含負能量的詞。

但是,《我敢在你懷裡孤獨》給我的印象是,在作者劉若英那裡,這個詞卻有着不一樣的色彩。

不妨看看書中的兩句:

孤獨感對我來說并不意味着痛苦,那隻是一種自己跟自己相處的狀态。

可以自在處在孤獨裡,絕對是一種幸福。

看得出,她是一個能适應甚至享受孤獨的人。

她曾唱過一首《一輩子的孤單》,感覺就像是為她量身定制的一樣。

但我覺得,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劉若英那樣。

拿我自己來說,感覺孤獨的時候雖然不多,但還是有的。

比如,當家人出差後我獨自在家時。

再比如,在公共場合,面對一張張陌生的面孔,感覺找不到可以深入交流的人時。

對我來說,孤獨的感覺遠談不上幸福和享受。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能感受到孤獨的情形可能也不同,但我相信這種情形總會有的。

比如,作為學生卻得不到老師和父母理解時,到一個陌生城市、人生地不熟時,都有可能感到孤獨。

孤獨總是反反複複(孤獨總是難免的)1

當我看過一篇對《孤獨傳》一書的解讀後,我對孤獨有了更多的了解。

按書中的說法,孤獨并非人類自古就有,而是從19世紀才開始逐漸流行起來的。

在那之前,西方社會主要靠基督教那樣的宗教維系,人們相信永遠和上帝保持着聯系,自然不會孤獨。而中國的傳統社會有很強的家族和祖先觀念,在心理上,個人總是處于某個關系網絡中,自然也不會孤獨。

19世紀工業革命以後,東西方社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彼此之間變得越來越疏離,再加上宗教的重要性降低了,人們失去了上帝、家庭、原有社會關系的保護,孤獨就成了一種越來越流行的情感狀态。

進入21世紀後,随着IT技術的發展,我們幾乎可以說是手機不離身,24小時在線。卻不料又冒出一種新的現象,那就是社交媒體導緻的孤獨。

在我們的印象裡,像微信、微博這樣的社交媒體,能讓我們随時和親友聯系,應該可以幫助我們消除孤獨感,為什麼反而導緻或加劇了孤獨呢?

在本書作者看來,恰恰是因為新媒體帶來的那種溝通的即時性,讓人感覺,隻要一會兒不和親友聯系,就好像跟這個世界脫離了,從而産生嚴重的焦慮,“手機依賴症”就是這種焦慮的表現。

現在,孤獨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那麼該怎樣應對呢?本書給出了一些通用的建議。

比如,應該有意識地保持和加強面對面的社交,而不是隻通過社交媒體。

再比如,可以外出旅行,多接觸自然。

說到旅行的治愈作用,劉若英的書中有一段我挺喜歡,大緻是說,每當不開心或想改變生活現狀時,很多人就會想,出去走走吧。仿佛出去走了一圈,回來後問題就解決了。其實問題沒變,變的是人。

書中給出的其它建議還包括:堅持鍛煉身體、保持充足的睡眠、規律和營養豐富的飲食、養寵物等。

孤獨總是反反複複(孤獨總是難免的)2

可見,孤獨總是難免的,但并非不可救藥。

如果心理素質更好的話,還可以像劉若英那樣,嘗試着去适應甚至享受孤獨,關鍵是要學會獨處。

獨處時,其實有很多事可以做,除了《孤獨傳》一書給出的那些建議,還可以找到更多适合自己的,比如讀書、思考、從平凡生活中尋找樂趣。

就像有人說的那樣,孤獨可以是自得其樂的獨處,也可以是自我心靈的詩意栖居,全憑自己把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