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勸學提出學習的具體意義

勸學提出學習的具體意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7 15:18:45

勸學提出學習的具體意義?背景鍊接:《求是》雜志近日發表了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書記引用“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強調重視教育是建國的根本,培養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勸學提出學習的具體意義?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勸學提出學習的具體意義(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1

勸學提出學習的具體意義

背景鍊接:《求是》雜志近日發表了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書記引用“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強調重視教育是建國的根本,培養人才是治理國家的首要任務。

這句話出自《朱舜水集·勸學》。浙江紹興人朱之瑜,是明清之際的大學者、教育家,舜水是他的号。他與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顔元并稱為“明朝中國五大學者”。他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他的學問和德行得到了日本朝野一緻禮遇和尊重,以朱舜水學說為宗旨的“江戶學派”一直影響到明治維新。

朱舜水繼承《禮記·學記》中關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與“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的觀念,提出了教育為本的思想,指出:“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他說:“自古以來,未有聖教興隆,而國家不昌明平治者。”

興教辦學何以成為“建國之大本”“古今天下國家第一義”?朱舜水認為,第一,教育可以“興賢育才”,而這正是“為政之先務”。朱舜水認為,任何一個國家要富強,都必須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巨儒鴻士”,而這需要興辦教育來培育。第二,教育可以“移風易俗”。朱舜水說:“建學立師,乃所以習長幼上下之禮,申孝弟之義,忠君愛國而移風易俗也。”明朝也辦學校,但因以制義舉士,使儒生們“惟以剽竊為工,掇取青紫為志,誰複知讀書之義哉!”科舉制度導緻學校變味,聖教毀廢,道德敗壞,隻有恢複聖教才能移風易俗。

朱舜水心目中要“學為”的“人”,是能夠“經邦弘化,康濟艱難”的“巨儒鴻士”。朱舜水認為,巨儒鴻士首先必須具有高度的道德情操。他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誠實、謙虛、精勤、有恒四種品德。

朱舜水在教學中注意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嘗謂:“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他處處以身作則,既教給學生以做事的知識,又傳授學生以做人的道德。同時,他要求學生文武兼備。關于文功,他主張以經學為基礎,以史學為要途,以實藝為必備。因此,他在教學中特别重視《六經》。為了教好經學,他以史學為輔佐。因為他認為:“經簡而史明,經深而史實,經遠而史近。”關于實藝,朱舜水認為,大凡祭儀、工藝、醫術、兵法、蠶桑、屠宰等等均應列入。

朱舜水主張文道與武道相結合,認為一個能為邦家所用的巨儒鴻士必須是文武雙全的。他說:“學問之道,與将略通,均有克敵制勝之功。”又說:“文武之道,無所分也。君子之德,欽明者為文,剛健者為武,無從得而分别之也。出則攘除寇賊,入則鎮撫國家;是故非文無以附衆,非武無以威敵。”他認為“精忠貫日,知勇絕倫,武而不黩,文而不糜”的嶽飛,是文武雙全的典範,倍加贊譽。

(作者系文史學者、中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4日第2版

作者:劉根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