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的哥哥》播出後,好多哥哥都被誇慘了,唯獨一位,被罵慘了。
言承旭,因為他哭得太多。
台下,兄弟淘汰會哭,台上,歌至情處也哭。
《披荊斬棘的哥哥》
時間一長,觀衆煩了,罵聲自然也就跟着來。
“又哭了,無語”
“言承旭這性格,真得改改”
“跟個小孩子一樣,這麼多年沒一點長進”
《披荊斬棘的哥哥》
拿掉初代偶像的濾鏡,言承旭的憂郁性格,卻成了他最大的“黑點”。
一公排練時,聲樂老師說他們組狀态渙散,表現不好。
言承旭其實很聰明,發現了症結所在。
但老師走後,他一人背靠着牆,看着所有人,焦慮到深呼吸。
他不知道怎麼開這個口,更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生怕說了别人不開心。
就連日常,言承旭也是最寡言的那個。
哥哥們玩音樂、打遊戲、聊天、耍寶,隻有他,要麼遊離在狀況外,要麼小心翼翼但并不熟練地捧場。
《披荊斬棘的哥哥》
言承旭的察言觀色、瞻前顧後、縮手縮腳最根本的心理動因,其實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怕說錯、做錯,總想顧及周全。
隻是,他太極緻了,以至于觀衆無法理解,甚至是指責。
但其實,娛樂圈裡,這種明星并不少。
前段時間,阿雅接受《人物》的采訪。
她說,小時候不自信,大了以後就有讨好型人格,關注點總是在别人的身上,表現就會善解人意。
從前的阿雅,就連笑,嘴巴都是歪的。
“我太想笑給大家看了,你看我好開心啊”。
早期阿雅在節目中
大概是因為,現在的阿雅,太溫柔、知性、笃定、從容了。
以至于我們不會将她納入“讨好型”性格的人群裡去探讨。
但是仔細品過,就會發現,無論是言承旭肉眼可見的社恐。
還是阿雅曾經的賣力讨好,最終指向的,都是阿雅說的那種心理——
讨好型人格。
讨好,才能活得安全
讨好型人格,這個詞最近非常火。
凡事都說“好”,不發表特立獨行的看法,不搶風頭。
能答應的事就答應,不能應的,甯可“裝死”也絕不直言拒絕。
或是感受到一些玩笑中的惡意,也要假裝跟着哈哈大笑,生怕别人讨厭自己。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以上特征就是典型的讨好型心理。
把自己身上所有的刺遮住,磨平棱角,努力營造别人喜歡的樣子。
阿雅說,她曾經就是這樣讨好這個世界的。
在台灣七人姐妹淘中,阿雅無疑是世俗意義上,最“不好看”的那個。
做漂亮女孩子們的小跟班。
左三阿雅
給大家買早點,被稱為“我們也需要跑腿的啊”。
人家讓她從二樓跳下去,她就真的跳下去了。
手都摔破了,還要跑回來,等待一個英雄式的歡迎。
你看,我真的做到了。可惜,并無人喝彩。
在這個小團體中,她多想要一個肯定,這種渴望能讓她瘋狂到冒險。
從學生時代到進入演藝圈,從校園到綜藝,她總是活在美女堆裡。
人家嘲她五五分身材,笑她平胸。
就連撮合戀情,對象也是帥哥身邊的“豬頭”小弟。
阿雅和大小S
無法以自我的姿态,張揚且驕傲地活着,是阿雅整個青春的無奈。
平平無奇的少年少女,隻能靠聽話,靠本能地施展善意,自我營造價值,遮掩外貌、身材,甚至是出身的平庸。
網友特别能共情阿雅,看過阿雅“後時代”(遊學歸來獲獎,做制作人)節目的人,這些年頻頻為其“鳴冤”。
憐憫她當年“受欺負”,心疼她從前的自卑和老好人模樣。
為何?
我們從曾經的阿雅身上,隐隐約約看到了自己。
上學時,一個寝室裡,總有那麼一個“讨好”的人。
一周七天,寝室六個人,有一個說要不自己打掃兩天吧,被室友們誇贊和“喜歡”。
後來,有人逃課,讓她幫喊到應付點名,明明自己慫得要死,但就怕一拒絕,對方就掉臉。
漸漸地,上自習,有人讓幫忙占座;去食堂,有人讓幫忙帶飯;就連路過樓下,也得順手幫人拿個快遞。
《凪的新生活》
逢事必應,下意識地說“行”。
讨好久了,就不敢打破這份“平衡”,好人人設一立,就不敢翻車。
職場更甚。
戴上假面,陪笑,附和,做人群裡最沒有攻擊性的那個“好人”。
《三十而已》
下班前,同事“求”你幫忙改ppt,好不容易早走。
“我累了”,多麼正當的拒絕理由,張了張口,又咽了回去。
同事邀請你一起拼單,覺得價格太貴不敢說;不喜歡也勉強說我都OK。
《三十而已》
讨好型人格,像是繁衍力旺盛的毒細胞。
一旦開了口子,就難以收場。
當讨好變成了慣性,每一段關系都會變得如履薄冰。
你不希望父母失望,害怕看到伴侶生氣,不想被朋友責怪。
通過讨好,處理關系中的危機,或者沉浸在自我感動中不能自拔。
《凪的新生活》
讨好型的人,笑得最歡,捧場最多,回應最快。
你習慣了讨好,就有人習慣了被讨好。
人人都說你性格好,易相處。
隻有我們自己知道,身上的繩子越捆越緊,心理的刺越紮越深。
其實自己并不喜歡這樣的自己,自己也活得好累啊。
讨好的羞恥
可能會有人疑惑,為什麼非要讨好别人呢?
别人的認可和理解就那麼重要嗎?
事實上,讨好型人格的人,需要的,并非真的是那份施舍的贊同和認可。
而是,當下整個社會環境,都在推崇好人緣,高情商的社交标準。
這其實是一種壓力。
僅舉例 與圖片中人無關
我們害怕自己顯得太不好相處,太尖刻,太自私、太沒人情味了。
有時候,是因為不想成為被指點和被批判的那個“壞人”。
前幾天,她姐的一個朋友,就陷入了不自覺地讨好。
媽媽同事的女兒來北京找工作。
說自己沒做過簡曆,于是朋友就幫忙寫簡曆。
又說自己沒經驗怕面試,她又幫忙推薦。
女孩住了一周酒店開始抱怨費錢,她不好意思坐視不管,就把人帶來和自己擠一張床。
直到後來,明明已經影響到自己的正常生活,“讓她走”的話,卻怎麼都張不開嘴。
明明知道自己沒錯,但就是怕自己當了惡人。
有時候,是不能接受别人不喜歡自己的結果。
國慶一到,經典“份子錢”問題就來了。
她姐多年不常聯系的同學結婚,發來邀請。
想想,感情淡了,情分淺了,以後大概也不會有聯系了。
本可以不随。
可,舊也叙了,事也應了,現在翻臉不認人,一分錢不給......
“她會不會不高興啊,别人會怎麼說啊”。
《凪的新生活》
讨好型人格,總是在這些日常瑣碎中,不知不覺地發作、擴散,迫使自己一步步深陷。
外界的眼光,像懸在頭頂的利劍,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謹言慎行,不能任性、更不能狠心。
在這個人際關系學盛行的時代,讨好,像是所有社交中,萬金油一般的存在。
不管處理怎樣棘手的問題,先讨好都是最不會出錯的一種。
《浪姐》
我們羨慕别人的真實、灑脫,羨慕她們展現出帶刺的一面,别人反倒更喜歡了。
對自己,反而是自卑的,害怕一表現出另一面,就會得到讨厭。
在《武林外傳》中,無雙有句經典台詞:放着我來。
《武林外傳》
她表現得賢惠,勤勞,善解人意。
當郭芙蓉回來以後,秀才和小郭重修舊好,老白和湘玉恩愛有加。李大嘴逍遙自在,家有老母,心有惠蓮。
整個同福客棧,隻有她像是一個外人。
她的積極,熱情更像是在迎合某種“認可”,以求自己在這個群體裡,活得更理所應當。
大家都喜歡她的“懂事”,最終融入的還是“任性”的小郭。
好心疼啊。
《武林外傳》
更殘酷的是,當讨好并非僅僅換來“滿意”,還伴随着下一步更無節制的索取時。
那個讨好别人的我們,那個被迫承受這一切的我們,會變得十分懊惱和不值。
《僅三天可見》
不自覺問自己:憑什麼?憑什麼總是我在讓步,我要犧牲。
縱然當下青年文化裡,那些被喚醒的自我意識,如此強烈和鮮明。
可當整個社會依舊處在一種,“求和”氛圍中時,不讨好,似乎就是錯的。
我們學的是虛與委蛇的技術。揣的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邏輯。奉的是“情商至上”的真理。
潛移默化的社交氛圍就是如此。
誰又敢輕易地說一句:我偏不。
《浪姐2》直言指出問題
當然,時間久了,也沒有人想要反抗。
畢竟,讨好久了,就成了習慣。
此法普遍、安全,也最快速應付這個社會。
内向有罪論
接下來,是要罵醒”讨好型人格“患者嗎?
不,她姐不想這樣,這太難了。
因為整個社會氛圍,在不自覺中,早已陷入一個思維陷阱——性格焦慮。
就像容貌焦慮讓我們會為自己長得不好看而自卑時,性格焦慮也在讓我們為内向而自卑。
即,我們被規訓成,認為内向、自閉、沉悶、不善言辭等等,這一系列性格是劣勢的。
《哦,我的鬼神大人》
仔細回想下,我們是不是都經曆過類似的場景。
大人誇小孩子,總喜歡說:你看那誰誰家小孩,嘴特甜,特會來事,小人精似的。
語氣裡透着喜歡。
長大後,我們又聽父母說:你看人家孩子,敢說敢闖,你得跟人學學。
發現了嗎?
我們從來都沒覺得這些話是有問題的。
甚至,我們看到性格過于内向的人,會反感和讨厭。
《披荊斬棘的哥哥》中,觀衆原本以為張晉是個“悶葫蘆”,結果他卻是那個最玩得開,最會做綜藝效果的,所以瞬間圈粉。
《披荊斬棘的哥哥》
可再反觀言承旭,明明施展了善意和溫柔,換來的是網友的迎面痛批:
“難怪林志玲會跟他分手”。
“真受不了他,越來越不理解他這種性格。”
這難道不是“内向有罪”論嗎?
再看看最近的風向。
”社交牛逼症“,火得一塌糊塗。
被網友大加贊賞和喜歡,甚至對此施以崇拜。
社恐人群,一邊羨慕,一邊當成榜樣。
圖源:@娛樂聚焦
我們覺得那些大大咧咧、神經大條的行為,生動有趣。
而,那些内向型性格的人,要麼努力學習社交,故作開朗,要麼因此苦惱和痛苦。
這個世界,對内向人,除了那一點點僞善的憐憫,再也找不出一絲包容和客觀。
所以,當她姐看到阿雅從自卑、讨好型人格走出時,是驚喜的。
《奇遇人生》阿雅
在接受《人物》采訪時,她說:
我太想把自己所有能給的東西都給出來。你看我好開心啊。
當她意識到,自己的這些用力的“給”,其實在掩蓋一種不自信的不安全感時,她選擇暫時放下事業去遊學。
這個選擇,在當時而言,可能意味着中斷事業,喪失所謂的機會,損失原本會賺到的錢。
這是很多年來,阿雅原本最怕失去的那部分。
也是因為這些放不下的包袱,她一直從未從“紅豆、大紅豆”的群嘲中真正走出來。
但阿雅是如此通透,她悟得:因為恐懼做的決定,肯定不是最好的決定。
最終,她還是去做那個自己想成為的阿雅,鑽研内容,做制片人,陪伴家人。
不再刻意搞怪,更不必用力示好。
一切尖銳的聲音在談笑間被化解。
一切對未知的恐懼,在專注中被消滅。
她變成了我們崇拜并羨慕的那種“開朗性格”嗎?
她從“讨好型人格”走向另一個極端——不對任何人施以善意嗎?
當然都沒有。
阿雅隻是将内向性格中的那些“劣根”去除,比如自卑,比如“用别人比我好的眼光”做事。
她保留了骨子裡的柔軟和善意。
如今不再刻意讨好任何人的阿雅,反而溫暖了更多人。
我們多想做那個萬衆矚目的人啊。
我們多想用熱烈張揚的姿态活着。
我們多想擺脫掉那個内向自卑,社恐敏感的自己。
可是,我們活着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要成為一個“開朗”的優秀人。
内向從來不是錯,不要因為内向而自卑,而去學着隻能讨好别人。
我們隻需把真正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思維方式慢慢地改善就好了。
我們隻需要,像《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飙談話》書裡說的:
真正的英雄不是改變世界,而是改變自己生活的每一天。
請記住,你很棒,你不需要向别人證明自己,因為你本身就值得被愛❤️
《凪的新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