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三地紅十字會合作框架協議?在長三角一體化緊鑼密鼓地進行時,蘇錫常一體化也提上議事日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長三角三地紅十字會合作框架協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在長三角一體化緊鑼密鼓地進行時,蘇錫常一體化也提上議事日程。
4月21日,首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峰會在蘇州召開,三市現場簽署蘇錫常一體化發展戰略協議。這也是蘇錫常曆史上第一次聯合召開的“圓桌會議”。
被稱為“散裝江蘇”最為發達的地方,蘇錫常三市的合作發展能否為江蘇區域發展探出一條新路,形成新的蘇南模式?
互不服氣的蘇錫常
蘇錫常,即蘇州無錫常州都市圈的簡稱,早在2002年國務院批複的《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01~2020年)》中,便首次提出“蘇錫常都市圈”。在新近出台的長三角一體化江蘇《實施方案》中,蘇錫常東連上海、西接南京,與南通、揚州、泰州隔江相望,是江蘇接軌上海、輻射長三角的橋頭堡。
作為江蘇最為富庶的地方,蘇錫常的經濟有多強?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給蘇錫常下了一個定語,他說,蘇錫常都市圈身處全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是我國經濟最發達、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從GDP數據上來看,2019年,三地GDP分别為,蘇州19235億元,無錫11852億元,常州7400億元,三市GDP合計達38487億元,已略高于上海(38155億元),相當于一個上海市。
蘇錫常三市語言相似、文化相通,在發展的路徑上也相互學習:之前走以鄉鎮企業發展為主的蘇南模式,後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雖然蘇州GDP為無錫和常州之和,但蘇州并沒有體現出龍頭的作用,真正的龍頭是在上海,而蘇錫常三市在競争中合作,競争大于合作,可以說是互不服氣。
這次峰會的舉辦地蘇州工業園區,是全國數一數二的開發區和高新區,但坊間流傳着這樣的故事:當年中新合作建開發區時,新加坡領導人首先來到無錫,途徑蘇州回上海時,被蘇州當時的市委書記竭力邀請到蘇州考察,結果這個合作開發的園區留在了蘇州。
這個似真似假的故事反映了三地為了發展各施其能、互相競争的基本格局。
在蘇錫常采訪,記者經常會感受到三地比學趕超的競争态勢。比如無錫江陰和蘇州昆山,一個以民企為主,一個以台資見長,兩地GDP高居全國百強縣前兩位,但兩地幹部在談到對方時,既有不服,也有敬佩。這種競争的氛圍和刺激,也促進了蘇錫常的發展。
三地的競争還在基礎設施上。比如機場,常州有奔牛機場,無錫有碩放國際機場。不過在蘇州人口裡,更願意把碩放國際機場叫作蘇南國際機場,這個機場在無錫新吳區碩放鎮,隔壁便是蘇州相城區。雖然這個機場離蘇州市區隻有幾十公裡,但對于蘇州人來說,沒有機場始終是塊心病。
為什麼此時要開合作峰會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早已超越了一個行政區劃的概念。拿蘇錫常來說,三市面臨着共同的發展困境:産業結構有雷同,都以電子信息制造業、裝備産業、冶金化工為主,如何協調發展,形成産業鍊互補,減少産業結構趨同而形成的惡性競争;傳統制造業強大,到了需要創新來引領的發展階段,但又都有依賴原來發展路徑的慣性;總體上産業門類齊全、規模龐大,但本地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和龍頭企業數量相對偏少,大科學裝置等國家級科創平台不足,企業創新創業環境亟待升級。
如果說之前三市更多的是競争,如今,三市的發展要脫離一城一地的狹小範圍,謀求更廣的合作。江蘇省委、省政府也看到了這一點,明确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大資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大力推進蘇錫常都市圈一體化發展。
到蘇州工作了半年多的藍紹敏敏銳地觀察到都市圈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意義,他說,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着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科學謀劃的一盤大棋,也是國内先進地區積極探索實踐、全力以赴推進的一件大事。而推動蘇錫常一體化發展,是深入學習貫徹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是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的具體行動,是蘇錫常三市破解發展瓶頸、提升城市能級的務實舉措。
他在峰會上說:“蘇錫常一體化發展搞好了,不僅有助于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更能成為上海、南京兩大都市圈的‘鍊接環’,帶動揚子江城市群跨江發展,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藍紹敏說,在新時代實現更高質量的一體化發展,在長三角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中走在前列,是三市的共同機遇、共同事業和共同責任。
無錫市委書記黃欽在峰會上說,“蘇錫常”曆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三地人民同脈而傳、經濟同根而生、未來同向而進,強化蘇錫常一體化、服務促進長三角一體化,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底氣。
有意思的是,無錫市委書記黃欽是蘇州昆山人,在2012年到無錫工作之前,一直在蘇州工作,熟悉兩地情況;無錫市長杜小剛是常州人,在去年底到無錫工作之前,在蘇州工作長達15年,曾當過太倉市長、昆山市長、昆山市委書記,熟悉蘇州情況;常州市長陳金虎則在無錫工作10年以上,擔任過江陰市委書記,2019年底到常州;常州市委常委、副市長梁一波是蘇州張家港人,長期在蘇州工作,當過吳江區長、區委書記,三年前到常州工作,作為分管工業的副市長,熟悉常州的經濟。因此,從幹部的任用上看,三市一體化也有着良好的基礎。
三市書記心目中的一體化
如果把視野拉開一些,蘇錫常一體化是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中子項目,從這個角度來說,蘇錫常一體化首先離不開上海。
藍紹敏說,蘇錫常一體化是平等的一體化,長三角上海是龍頭,蘇錫常共同為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起到協同增強效應和輻射作用。
目前,蘇錫常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三市雖然已擁有了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并在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端紡織、生物醫藥等領域具備了國内首屈一指的垂直整合能力,但在人才、科技創新等方面,仍有明顯的短闆,這也是未來三地合作的方向。
藍紹敏說,可以積極對接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真正做實做強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一同争取将三市新設立的國家級高新區納入示範區範圍,推動示範區成熟經驗向其他開發區複制推廣,率先形成一體化的區域協同創新網絡。“蘇州、無錫制造業“底盤”很大,常州智造也是全國産業集群發展的一道風景線,我們完全有能力共同打造産業智造服務聯盟,一道創建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範區。“
他甚至充滿詩意地說,蘇錫常一體化是共赢的一體化,三市不做做不了、不想做的事,多做可以做、大家想做的事,在一體化中實現真正的共赢;蘇錫常一體化是高效的一體化,我們完全可以加大力度、加快節奏,多創機遇、多增紅利、多得成效。
在具體方向上,藍紹敏認為,要聯合推動産業科技協同創新“下好一盤棋”,聯合推動産業鍊供應鍊協同互補“擰成一股繩”,聯合推動基礎設施互聯共享“編織一張網”,聯合推動重大政策協調互動“同唱一首歌”。
黃欽則提出要從6個方面進行一體化,即主動推進規劃、交通、産業、生态、文旅、服務一體化。他說,無錫非常期待與蘇州、常州更加緊密地攜起手來,系統推進各重點領域的對接合作,聚力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核心區、技術創新先導區、綠色生态标杆區、綜合交通樞紐區,整體提升在揚子江城市群、在長三角乃至全國協同發展格局中的地位、能級和影響力。
常州市委書記齊家濱提出,常州将推進與蘇州、無錫産業對接協作和科技創新協同,提升互聯互通水平, 加快推進沿江高鐵、蘇錫常快線等項目建設改造,開展生态環境共治,深化文化旅遊合作。
一體化怎麼做
在此次峰會上,三市簽署的《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給三市一體化發展提供了實現路徑。
蘇錫常三市明确,将在聯合推動區域科技創新資源協同共享、區域産業發展機會協同互補、區域重大政策制定協同互動、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協同對接等領域深入合作,做實做強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增強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能力,共同開拓海外市場,營造統一開放、标準互認、要素集聚的發展環境,形成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江南風格顯著的國際大都市區。
蘇州市長李亞平說,進入新時代,蘇錫常肩負着為全省、全國發展探路的一系列戰略重任,共同面臨着高質量發展和創新轉型升級的重大課題,要凝聚力量、緊密協同、一體化發展,攜手開啟新的蘇南模式。
在産業協同互補方面,三市有着良好的基礎,比如蘇州人工智能是四大先導産業之一、發展勢頭良好,物聯網是無錫的一大品牌,常州擁有“雲計算華東基地”,三市應聯合推動産業鍊供應鍊協同互補。
三市在規劃上也會協同發展。無錫市長杜小剛說,今後無錫将攜手蘇州促進蘇南碩放國際機場周邊地區與相鄰地區協同發展,共同推動蘇錫協同發展區規劃建設;攜手常州開展湖灣一體化規劃建設,促進宜興與溧陽兩地在甯杭生态經濟帶上實現深度嵌入、産生共振效應。
三市還将在推進交通一體化上着力,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通達高效的交通體系。未來,在蘇錫常三地将形成“30分鐘城市通勤圈”,蘇錫常都市快線拉近三地距離。高鐵、城鐵、市郊鐵路、軌道交通網絡布局,也将滿足市民便捷換乘,适應通勤需求。
在生态合作上,三市也将加大力度。通過“蘇州生态涵養發展實驗區”等的先行探索,提出并實施太湖互保共治、發展綠色經濟的一緻行動方案,共同建設國家級太湖生态經濟示範區,樹立踐行“兩山理論”的新标杆。
未來,蘇錫常三市還将在城市規劃、産業發展、公共服務等方面共同協商、共同合作,構建重大事項重大項目共商共建格局。常州市長陳金虎說,要通過建立完善的推進機制,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圍繞産業發展、科技創新、交通建設、文化旅遊、生态保護、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開展項目化運作,推動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實質性突破。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江蘇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