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
李商隐《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
李商隐《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
原文:
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
見面的機會難,分别的時候更是痛苦難舍,況且眼下又是這東風将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時蠟油才能滴幹。早晨妝扮照鏡,擔憂鬓發改變顔色,青春容顔消失。(我想對方)晚上也應該是長時間吟詩遣懷不能入睡,必然覺得冷月侵人。對方在蓬山,無路可通。隻能寄希望于青鳥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賞析: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着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将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終生以随。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着;盡管痛苦,也隻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裡,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着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着有悲觀色彩。
“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這一句說的是清晨照鏡子的時候為“雲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意思是隻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這種晝夜廻環、纏綿往複的感情,仍然表現着痛苦而執着的心曲。“夜吟應覺月光寒”這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感到環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趨暗淡。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既然會面無望,于是隻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緻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内容。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裡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将繼續下去。
關于李商隐:
李商隐(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陽) ,出生于鄭州荥陽(今河南鄭州荥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李商隐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骈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争”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隐在鄭州病故,葬于故鄉荥陽。也有人說他葬于祖籍地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