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八月十五中秋節适合遊玩嗎

八月十五中秋節适合遊玩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3 08:10:25

八月十五中秋節适合遊玩嗎?文|戴永夏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這天晚上,明月當空,銀輝遍地,月亮成為節日的靈魂和中心人們喜愛月亮、崇拜月亮,由此也産生了許多與月亮有關的節俗活動,“玩月”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八月十五中秋節适合遊玩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八月十五中秋節适合遊玩嗎(唱月比月走月亮)1

八月十五中秋節适合遊玩嗎

文|戴永夏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這天晚上,明月當空,銀輝遍地,月亮成為節日的靈魂和中心。人們喜愛月亮、崇拜月亮,由此也産生了許多與月亮有關的節俗活動,“玩月”便是其中之一。

所謂“玩月”,就是伴着明月遊賞玩樂。此俗始于漢代,盛于唐宋。唐代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說:“月可玩,玩月,古也。謝賦鮑詩,朓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意思是說,月是可以玩的,玩月古已有之。比如南北朝時期詩人謝靈運的《月賦》、鮑照的《玩月城西門廨中》,以及謝朓、庾亮的一些詩句,都曾寫到玩月。

《唐逸史》等書中記載的唐明皇中秋之夜遊覽月宮、觀看仙女跳“霓裳羽衣舞”的傳說,就是唐朝宮廷中秋玩月習俗的縮影。

當時在民間,玩月也很普遍。中秋之夜,為賞玩明月,富者多自搭彩樓,貧者多集于酒樓,好遊者或登高于山頂,或泛舟于水上,文人賦詩,藝人說古,飲酒歡歌,唱酬娛樂,往往通宵達旦,極盡玩月之歡。

至宋代,中秋玩月之風更盛。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曾這樣描繪當時杭州城中的玩月情景:“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蔔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

宋代以後,中秋玩月之風少了些绮麗繁華,形式卻更加多樣。如江南各地盛行“走月亮”之俗:

中秋之夜,明月朗照,婦女們盛裝打扮,三五相邀,踏月訪親,結伴閑遊。她們在明亮的月色中,或暢遊于街市田陌,歡舞高歌;或進出于佛寺尼庵,擺設香案,望月禮拜,祈福求子。她們玩得興高采烈,樂以忘憂,直到雞聲喔喔仍意興未盡。

正如清顧祿在《清嘉錄》中所寫:“(中秋月夜)婦女盛裝出遊,互相往還,或随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清人蔡雲則在《吳歈·走月亮》一詩中詠道:“木犀球壓鬓絲香,兩兩三三姊妹行。行冷不嫌羅袖薄,路遙翻恨繡裙長。”

在蘇州、上海等地,婦女們在中秋之夜出遊時,要走過三座橋才能停下來,因此“走月亮”也叫“走三橋”。晚清王韬在《海陬冶遊錄》中就曾寫到婦女“走三橋”的情景:“八月十五,每家必燒鬥香。至夕,傾城粉黛結伴閑遊,踏月訪親,聽趾所至,謂之‘走三橋’。以西園及蕊珠宮最盛,燭光奪月,篆煙散香。”

這種“走三橋”之風,在明代就已很盛。明人陸坤在《走三橋詞》中曾形象地寫道:“細娘吩咐後庭雞,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橋燈已落,卻嫌羅襪污春泥。”

在山東一些地區,中秋玩月更加平民化,也更貼近百姓的現實生活。玩月的形式,主要是“唱月”。

中秋節前,家家都要做一些祭月用的特制面餅——“月”和“月鼓”。“月”形大,“月鼓”形小。

“月”的制作方法是:把發酵好的面團揉軟,分成三塊,分别用擀面杖軋成圓餅;在兩層較厚的面餅之間插上紅棗,再将另一塊薄的面餅覆在上面。這塊薄的面餅邊緣剪成蓮花瓣形狀,俗稱“雲肩”。覆上“雲肩”之後,再将各種面塑粘在“雲肩”上。

這些面塑有“五福捧壽”(五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喜報三元”(三顆桂圓和一隻喜鵲)、“長命富貴”(花生與牡丹)、“長生不老”(花生與松枝)、“事事如意”(兩個柿子和一個如意)、“連生貴子”(蓮花與桂花)及“嫦娥奔月”“蟠桃獻壽”“喜鵲争梅”等造型,還要在上面裝飾小兔、刺猬、小豬、老鼠、小鳥、蝈蝈、蟒蛇等圖案。将“月”蒸熟後,再以各樣顔色繪染,整個面餅花團錦簇、栩栩如生。

“月鼓”與“月”同時制作,形制較“月”小,但數量很多,每個也都用面花裝飾,同樣要繪畫染色。一個大“月”,配着許多“月鼓”。

到了中秋節的晚上,月亮升起時,孩子們便上街“唱月”(也叫“念月”)。每人端着一個用高粱篾子編的淺筐,選一個自家最好看的“月”放在筐中,在大人的陪伴下來到大街上,迎着初升的圓月邊走邊唱:“唱月來,唱月來,來年日子好過來!蒸月來,蒸月來,一鬥麥子一個來!唱月餅,唱月餅,明年還是好年景……”

“唱月”之後是“比月”。孩子們聚集到開闊的街口,揭去蓋在“月”上的蓖麻葉,互相比較、評點。最後,由年齡大、威望高的老奶奶出面,評出最好的一個“月”,稱為“月王”。

“比月“之後則是“食月”。先由“月王”得主端着“月王”請大家欣賞,接受大家的贊揚和祝福,然後把“月王”掰成數份,分給衆人品嘗,先給老人,再給小孩,最後給新媳婦、姑娘。“食月”完畢,孩子們一人手上托一個“月鼓”,歡跳玩耍,邊跳邊唱:“月明光光,小兒燒香。月明圓圓,小兒玩玩……”

孩子們玩月玩到極緻時,便在村頭點起蒿子稭棵,擎在手中,用力搖動、旋轉,遠遠望去,如金球,如火龍,俗稱點“蒿子燈”。這明亮的燈火最能表達孩子玩月的歡樂心情。

清末濰縣詩人郭麟有一首描寫老濰縣中秋節光景的《濰縣竹枝詞》,生動地描述了兒童“玩月”的情景,詩雲:“中秋難得是晴天,金粟香飄幾處傳。待到一輪月東上,小兒齊唱月光圓。”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