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小女孩,因誤食燒堿,口腔、嘴唇被腐蝕灼傷。
離她不遠的病房裡,一位6歲的男孩因誤喝高濃度消毒液,口腔和消化道也受到嚴重的損傷。
這是甯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兒科一病區最近收治的2個真實病例。
(甯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既往接診患兒)
誤吞3片燒堿 口腔被灼傷
在甯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兒科一病區病房,5歲的妮妮(化名)張着嘴,乖巧地讓醫生為她檢查口腔。隻見孩子的嘴唇内側和舌頭上布滿了白色的潰瘍,嘴角外側也有傷口,這些都是被燒堿腐蝕灼燒的傷口。
說起孩子受傷的過程,妮妮的父母非常痛心。
因為春節快到了,妮妮的媽媽趁着周末開始清潔家裡的衛生。廚房的油污不好清洗,她就購買了一些燒堿,泡水後就是強效去污劑。
周末這天清洗完廚房,妮妮的媽媽沒有及時将燒堿收納起來,被家裡的兩個孩子發現了。
圓圓的片狀燒堿,很像孩子常吃的鈣片或奶片,11歲的老大知道這不是食物,但并不知道燒堿的危害,隻想逗一逗5歲的妹妹,就騙妹妹說,這是糖,妮妮好奇之下将3片燒堿喂進嘴裡。
燒堿入口,遇到唾液即溶化,瞬間爆發強腐蝕性,妮妮嘴裡火辣辣的疼痛,馬上把“糖”吐了出來,但嘴巴和舌頭已經被灼傷了。
家人立刻送她到醫院,輾轉收住到了甯醫大總院兒科一病區。
“幸虧當時就吐出來了,沒咽下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甯醫大總院兒科一病區主任醫師馬立燕說。目前正在對症治療,妮妮的情況比較穩定。
兒童誤吞燒堿、高錳酸鉀 每月至少接診五六例
說起兒童誤吞化學品灼傷,馬立燕和病區護士長唐永霞都忍不住歎氣:“太多了,每個月都有,全年高發,最多見的就是誤吞燒堿、高錳酸鉀,還有誤吞管道疏通劑的。”
(甯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既往接診患兒)
馬立燕拿起科室的病例記錄冊,随機翻開一頁,記者就看到了一例誤吞燒堿的病例記錄,再翻一頁,又找到了一例誤吞高猛酸堿的。“你看,我就這麼随手一翻,很容易就能找到病例,你說多不多?來我們科住院的都是比較嚴重的,每個月少說五六個,多的時候甚至十多個,門診和急診處理的輕症更多。”
因為接診的意外傷害兒童太多了,馬立燕和科室的醫護人員心急如焚,迫切地想通過媒體給家長們提個醒。
燒堿是一種具有強腐性的強堿,它的成分是氫氧化鈉,有些老百姓也叫它火堿。用在餐廳或廚房裡的确是去油污的一把好手,但它對孩子是非常危險的。
(甯夏醫科大學總醫院既往接診患兒)
因為燒堿形态大多是片狀或顆粒形态,外觀很像奶片、牛奶糖,低齡的孩子沒有辨别能力,看到會好奇,很容易誤食。
有些燒堿是溶液,孩子不知道,咕咚一口喝下去,對口腔、食道甚至胃腸的腐蝕瞬間就開始了。“那個東西又不能洗胃,因為腐蝕性非常強,洗胃很容易造成消化道穿孔,我們隻能采取一些對症治療的辦法”,馬立燕說。
而一旦孩子咽下去,對食道的傷害是最大的。
口腔灼傷後的局部水腫和潰瘍會慢慢消退、好轉,而食道被燒堿灼傷後,後期都會形成瘢痕,造成食道狹窄,“就像塑料袋被燙了一樣,表面斑痕累累,東西都過不去了,水也喝不進去,吃的食物更咽不下去,最後怎麼辦呢,隻能到外科做手術。”馬立燕說。簡單的手術方案是在胃腸上面置管造瘘,每天通過管道将營養液直接打進腸胃,複雜的則需要将食道切除,重塑一個食道,這需要做好幾次手術,無論哪一種,對孩子來說都是巨大的痛苦。
同樣危險的還有高錳酸鉀,具有強腐蝕性的強氧化劑,家庭購買高錳酸鉀往往有兩個用途,一是某些婦科疾病患者将高錳酸鉀兌水稀釋後坐浴,可以殺菌,也有些家庭稀釋後用來消毒。
因為顔色鮮豔,高錳酸鉀也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目光,也是臨床最常見的兒童誤傷“元兇”之一。
未經稀釋的高濃度高錳酸鉀腐蝕性非常強,接觸皮膚或粘膜後很快就會灼傷,孩子一旦誤喝,破壞力不輸燒堿。
醫生鄭重提醒
↓↓↓
春節快到了,很多家庭都開始大掃除了,免不了購買各種各樣的清潔去污産品,馬立燕提醒市民朋友,有小孩的家庭,盡量不要使用燒堿之類的強腐蝕性産品,從源頭上杜絕危險。非要用的話,用完一定妥善保管,最好鎖在櫃子裡,保證孩子接觸不到。同樣,常用的管道疏通劑、84消毒液、消毒泡騰片等,也要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醫院裡誤吞這些産品的小孩也不少見。
除了學齡前的嬰幼兒,醫院裡也會接診到不少誤吞化學品的大孩子甚至成年人,他們往往是被包裝誤導。原因是很多家庭會用空飲料瓶分裝消毒劑、酒精等,還随手放在顯眼的地方,被其他家庭成員或不知情的親戚朋友當成飲料誤喝,造成傷害。馬立燕也提醒市民朋友們注意這個問題。
另外,家裡的藥品、保健品也要妥善保管,放在孩子夠不到地方,兒科病房裡也經常收治誤食老人降壓藥、降糖藥、各種保健藥的孩子。“總之,孩子對世界非常好奇,又沒有防範危險的能力,家長要提高安全意識,盡量排除家裡的安全隐患,保護好孩子,我們希望再也不要有類似的意外傷害發生在孩子身上。”馬立燕說。
記者:沈亞婷
來源: 銀川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