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唐詩七律十首朗讀

唐詩七律十首朗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3 07:26:17

節奏、韻律

• 詩歌是最接近音樂的文體。

• 文字産生之前就有歌謠,詩與音樂天然合一。

• 詩與樂在發展中分分合合,但由節奏、音律等規

定的音樂性始終不曾消失。

• 樂府、歌詩、詞、曲能唱,不能唱的詩也可吟誦。

• “唱”可有伴奏(弦歌、樂歌)也可無

(清歌、徒歌) • 《史記·孔子世家》:“(《詩》)三百五 篇孔子皆弦歌之。”(弦歌、樂歌)

• 孔門教學,詩、禮、樂一體。“興于詩,立 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

“點,爾何如?” 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 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 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論語·先進》“子路、曾晳、冉有、 公西華侍坐”章

•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缊袍(以亂麻為絮

的袍子 )無表,顔色腫哙,手足胼胝。三日不舉

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

屦而踵決。曳縰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

金石。”(清歌、徒歌)

• 詩歌語言不同于日常口語或散文式語言的 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吟誦或朗讀詩歌,會 有一種抑揚頓挫的感覺,即所謂“節奏 感”。 • 這種節奏效果是由語音的頓挫與抑揚産生 的。 • 在古典詩詞中,節奏的單位是“頓”。節 奏的形成有一定的規律,即所謂句式。

• 如在四言詩中,一般是一句兩頓,二二

句式:

伐木——丁丁,鳥鳴——嘤嘤。

出自——幽谷,遷于——喬木。

——《詩·小雅·伐木》

• 五言詩中,常見的是一句三頓,二一二或

二二一句式: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古詩十九首》

• 而在七言詩中,則一般是四頓,二二二一 或二二一二句式: 秋風——蕭瑟——天氣——涼, 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 君何——淹留——寄——他方? ——曹丕《燕歌行》

• 南朝齊梁之後,随着漢字四聲的發現,詩 人注意到平上去入按照一定的規律交錯互 用,會産生一種特别悅耳的音調效果,于 是反複試驗,結果就形成了字數、句式、 音韻等皆有嚴格要求的新體詩。 • 到唐代,更發展成四聲抑揚、平仄諧美的 近體格律詩。 • 常見的格律詩有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 七言排律、五言絕句與七言絕句等。

• 詞與曲也是格律詩。 • 詞曲原來是配樂歌唱的歌曲,不過是先有 固定的曲調,而後依聲填詞。一個詞牌或 曲牌就是一個曲調,不僅音調唱法不同, 平仄句式韻律也不同。 • 後來音樂失傳,而詞曲之歌詞卻作為文本 形式流傳下來,人們根據這些歌詞文本總 結出詞曲的平仄句式韻律也就是所謂“詞 律”與“曲律”,然後再根據這些格律去 填詞作曲,因此更具抑揚頓挫之美。

• 音韻美是中國詩歌命脈中的一條主脈

• 詩詞嚴謹的用韻要求和平仄規律,被稱為

“戴着鐐铐跳舞”,但也使傳統詩歌在言

語、節奏和韻律中展現獨特的曲調旋律,

亦詩亦樂,給人獨特的審美享受。

唐詩七律十首朗讀(希音東聽詩說詩魅惑之節奏)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