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義之中有一經典片段—舌戰群儒,孔明到東吳去牽連吳蜀聯盟以對抗曹操,然而當時東吳衆臣都畏懼曹操兵鋒銳利。
同時對于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孔明不屑一顧,于是在朝堂之上對孔明連連诘問。
孔明到的第一天沒能與孫仲謀等人見面,孫仲謀收到了曹操的來信,從前面來看這是荀攸的計策,目的是讓孫仲謀驚疑來降。
這策略也成功了一半,張昭等人真的吓住了,獻策投降,群臣附議。
然而他們心裡的小算盤孫仲謀魯肅一清二楚,後經魯肅指明,也是魯肅與孫仲謀推心置腹的一個過程。
孫仲謀絕對不想降,但不要忘了,劉琮最開始也不想降,但連自己媽都不支持,隻得投降。
然後魯肅交代一下任務:虛實沒打探到,不過貌似也不需要了,曹操目的已經清楚了,具體的我把孔明找來了,你問他吧。
于是孫仲謀決定明天見一下孔明,在之前先讓他見一下江東才俊。
江東那群謀士并不像你說的那樣不是真降,他們是這的要降,魯肅已經說得清清楚楚了。
正如魯肅去江夏探聽虛實一樣,孔明估計也想去看看孫仲謀方面的虛實.
第二天先見到了張昭等人,張昭也猜到了孔明的目的是來為已是喪家之犬的劉玄德争取聯合的,并且要說服孫仲謀與曹操開戰。
這樣他們的目的就達不到了,于是要把孔明趕走,用文人的方式。
孔明原本是來見孫仲謀的,但孫仲謀還沒見到,張昭先開始了一番言論。
所以“舌戰群儒”本身就不在孔明計劃内,是張昭等群儒向孔明發難,意在阻止孫劉聯合與曹操開戰。
已達到荊州蔡、蒯賣掉劉琮保全自家一樣的目的,孔明一一應對的一場舌戰。
當然不是江東那群家夥耍猴,他們倒是想耍猴,但結果呢?
張昭并無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對;步骘默然無語;薛綜滿面羞愧;陸績語塞;
嚴畯低頭喪氣不能對;程德樞不能對;
最後一句總結,“盡皆失色”;到底誰是猴啊?
最終和江東才俊切磋一番的孔明玩到終極一關,見到東吳大帝,與之聯盟基本達成了。
這就是有名的舌戰群儒,這個典故充分展現了孔明的不凡口才和應變能力。
孔明面對衆人的非難,談笑風生,侃侃而談,将衆人的質問一一駁回。
不僅辨的衆人啞口無言,同時也成功地勸通了東吳之主孫仲謀,與劉玄德同仇敵忾,攜手對抗即将來讨的曹操大軍。
曆史上确實是有孔明在東吳有這樣一段類似的經曆,不過真實曆史之中發生在東吳的論戰,與演義的情節有些出入。
孔明并沒有舌戰群儒,在他面前的就有一人,便是東吳主權人孫仲謀。
的确,這一次劉玄德有了孔明這個主心骨,不再像以前一樣直接就去投奔了,再加上此前孔明幫助他争取到了劉琦與江夏的部隊。
此次還沒到前幾次一樣幾乎完蛋的地步,談判資本還是有一些的。
但若你所說劉玄德方失去戰略主動權完全不存在,因為從來就沒有,結盟的主動權。
同時也絕對達不到和孫仲謀持平的地步,相對來将仍是劣勢,随時有可能被孫仲謀掌控。
這事的正常演繹,本不應該是孔明上趕着去,而是魯肅或周瑜來夏口和劉玄德苦苦請求皇叔别跑路,陪我組團打怪抗擊曹賊吧,然後劉玄德借機大敲竹杠。
如果劉玄德再矜持三分,孫仲謀說不定還會許下更大好處,那麼至少荊州絕對不是借而必須是奉送了。
可是孔明還傻乎乎真去了東吳,還急吼吼地和一堆閑人咬文嚼字,一心拉人助拳,底牌全面攤開。
好,到最後,孔明的任務就完成的差不多了,争取到了孫劉聯盟,而不是劉玄德單方面去做客将,也為劉玄德争取了最大的主動權。
但不得不說,赤壁之戰的主角仍是孫仲謀等江東勢力,而非劉玄德。
所以,這下變成劉玄德求救、孫仲謀應邀出兵。
于是劉玄德方失去了孫劉合作的戰略主動權,戰後分贓搶地盤時被吳方狠狠地占了上風,低三下四才得了三分之一個荊州襄陽地區勉強安身,還被說成向東吳暫借的。
被東吳整天逼債逼成哈士奇,劉玄德還被迫犧牲色相去當上門女婿。
所以說劉玄德是大智慧,魯肅是明白人,隻有孔明是村坊式的自作聰明。
孔明“舌戰群儒”的結果,把劉玄德摁死在三國鼎立的格局裡。
孔明因為隆中對,自己堵了自己的腦子,非要說天下三分态勢,所以一頭撞進東吳設計的合作圈套裡。
總之,非要上趕着去玩一場面上風光的舌戰群儒,孔明自己亢奮的不得了,好像玩得多大似的,實際半分好處沒有。
由此劉玄德勢力終歸是被降了格,從而徹底綁到孫仲謀武裝保衛大江東的戰車上了。
本期的曆史知識就講到這了,如果你有不同的看點,歡迎文章底部留言,我們下一期再見。
本文由作者曆史風聲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