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為什麼人老了要立遺囑

為什麼人老了要立遺囑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6 19:32:52

為什麼人老了要立遺囑?剛剛過去的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與“死亡”相關的日子人們或掃墓祭祀,或遙寄哀思,以各種方式懷念逝去的親人,在生與死中感悟生命的意義,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人老了要立遺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為什麼人老了要立遺囑(年輕人也開始立遺囑了)1

為什麼人老了要立遺囑

剛剛過去的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與“死亡”相關的日子。人們或掃墓祭祀,或遙寄哀思,以各種方式懷念逝去的親人,在生與死中感悟生命的意義。

那麼人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呢?有一個數據或許能說明問題。近日發布的《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顯示,立遺囑人群平均年齡從77.43歲逐步下降至68.59歲,年輕人群預立遺囑的越來越多。截至去年底,“90後”立遺囑總人數較上一年增長了80%。有人在訂立遺囑的同時還簽署了遺體捐贈書,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寫遺囑,在對“死亡”的各種冥想中,觀照當下的人生。

人們一般認為,死亡對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吉利、諱莫如深的事情。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預立遺囑,說明年輕人對于死亡的态度變得更加坦然和從容。有種觀點認為,疫情之下,各種不确定性增加,因為“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所以立遺囑的人越來越多,當然也包括年輕人。毋庸諱言,身處不确定的時代,我們确實應該提高自己的風險防範意識,在健康的時候,就把自己生命的解釋權握在自己手裡,能夠最大程度确保自己的願望能以法律的形式實現,實際上也是珍惜當下、尊重生命、對自己和親人負責的體現。這是觀念的進步,也是時代的進步。

其實,死亡未必隻能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在中華遺囑庫登記中心的電子屏上,有這樣一句提示:“錄像時不要哭泣,立遺囑是開心的事情。” 死生并不與悲喜直接相連,這是對自己最好的“死亡教育”。20世紀60年代,美國開始将“死亡教育”逐漸列為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内容,到了1976年,已有1500所中小學實施死亡教育課程,歐洲不少國家也将死亡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點課程。但在我國,真正的死亡教育一直缺失。近些年來,少年兒童安全事故頻發,校園霸淩、虐殺小動物事件時有發生,不得不說和缺乏死亡教育、缺乏對生命的敬畏有關。

其實,古人對于死亡的态度,可能并非我們想象的那樣。《論語》中言及死亡的内容,就多達60多處,從“微子去之,箕予為之奴,比幹谏而死”到“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看淡生死,莊子鼓盆而歌,今天的年輕人更加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開始。

每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正視死亡,才能更加珍視生命。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說過,“記得我将死這件事,是我所用過,幫我做出人生重大決定的最重要的工具。”電影《尋夢環遊記》中,對死亡的想象更加溫暖,“死亡并非離開,真正的消失是忘記,是世間再也沒有人記得你的存在。”把對死亡的思考,視作“寫給未來的自己”的一封信,更加認真、不留遺憾地活着,這可能是死亡之于我們的最好饋贈。(陳立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