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三千張家界。(資料圖片) 張勇 攝
7月16日,遊人乘船在張家界寶峰湖景區遊覽。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依托良好的山、溪、湖、洞等旅遊資源,推出“清涼一夏,親近山水”等多條避暑遊線路,受到各地遊客青睐。 吳勇兵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廖聲田 田育才
7月10日傍晚,在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中湖鄉野溪鋪村“五号山谷”客棧,夕陽的餘晖穿透山林,給客棧鍍上一層燦爛金黃。“谷主”陳玉林像往常一樣,牽着妻子的手悠閑散步,偶爾與客人交流,顯得十分惬意。
徜徉在幽靜的山谷中,陳玉林想起30年前的情形,感慨萬千:“30年前,隻有一條泥濘小路,幾棟破舊木屋,如今這裡成為張家界民宿的一張靓麗名片。”
從1988年成立地級市,張家界已經走過了30年。30年間,張家界城鄉面貌翻天覆地,旅遊産業蓬勃發展,人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2017年,全市旅遊收入達到623億元,接待遊客7335萬人次,實現了從“小山城”到“國際張”的曆史性跨越。
旅遊立市,從鄉村走向世界
“幸好我來了!”2003年,天津人田輝林來到張家界,參與天門山開發。
那時,天門山沒有索道,上山公路正在修建,路面崎岖、凹凸不平。從山下到山頂,先要開車1個多小時到天門洞,然後再從天門洞爬上山頂。“手腳并用,爬了5個多小時。”回憶起第一次登天門山情形,田輝林記憶猶新。因為條件困難,公司同來的不少人堅持不到半年就回去了。
田輝林堅持了下來,成為天門山旅遊開發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如今,天門山建成了世界最長的觀光索道、中國最高的玻璃棧道,舉辦了俄羅斯空軍天門山特技飛行表演、高空走鋼絲挑戰、翼裝飛行世錦賽、汽車漂移賽等多項傳奇挑戰活動,旅遊形勢一天比一天火爆,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極限挑戰勝地。2017年,天門山旅遊接待人數達到388萬人次。
30年筚路藍縷,天門山的變化,正是張家界旅遊發展的縮影。
數字為證:30年來,年接待旅遊人數從建市之初54.7萬人次增加到去年7335.8萬人次,增長了133倍多;年旅遊總收入從2491萬元增加到623.8億元,增長2500多倍。
旅遊是貫穿張家界發展的主線。從1988年建市時确立“旅遊立市”,到1994年由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并提出“建設現代化國際旅遊城市”,再到2013年提出“提質張家界 打造升級版”……張家界始終圍繞“建設國内外知名旅遊勝地”目标,打響品牌、打造精品,先後獲得中國首批世界自然遺産、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世界“張家界地貌”命名地、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中國首批5A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6張“燙金名片”。
2017年,張家界進一步提出“對标提質旅遊強市”戰略,國内對标桂林、黃山、九寨溝,國際對标瑞士的達沃斯、美國的奧蘭多、泰國的芭提雅。
絕版風景,享譽中外。去年10月,張家界被世界知名旅遊消費指南《孤獨星球》評為2018全球10大性價比最高旅遊目的地。2017年,張家界入境遊客達到365萬人次,境外客源國家和地區達到109個。
旅遊扶貧,美了鄉村富了民
1988年,家住武陵源區天子山鎮天子山村老屋場組的彭齊雲,和妻子在海拔1000餘米的崖台上挖出了一塊“空中田園”。如今,靠着旅遊富起來的彭齊雲在這裡種上了荷花、油菜,吸引世界各地遊客前來觀光。他說:“以前為了生計種水稻,現在為了旅遊種風景。”
從種水稻到種風景,彭齊雲質樸的一句話,道出了30年來旅遊給張家界人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為了讓旅遊給當地人帶來更大福利,30年來,張家界立足生态優勢,将藏于“深閨”之中的旅遊資源有效開發,依托旅遊産業帶動群衆脫貧緻富,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旅遊發展起來了,賺錢的門路也多了。”桑植縣苦竹河村貧困戶瞿春華,趁着張家界西線旅遊開門納客,在九天洞景區附近擺起了小攤,賣起了玉米、紅薯等土特産,每天有上百元收入,“遊客多的時候,一天能掙三四百塊錢”。
“守着山林,就可脫貧。”與瞿春華一樣,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太華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杜吉青60畝山林流轉給大峽谷景區,每年租金4000多元,還有3000元景區商鋪招租分紅。靠吃“旅遊飯”,大峽谷景區周邊4個村新增客棧21家、餐館7家,解決農民就地就業1216人。
永定區石堰坪村、馬頭溪村,将美麗山水串聯成線、成片,打造“蘇木綽”新景,引來了遊客,也為貧困群衆帶來了緻富機會;武陵源區魚泉峪村“魚泉貢米”,入選“張家界禮物”,100元一公斤仍供不應求;桑植縣洪家關村與旅行社合作,一次瞻仰參觀、一場民俗體驗、一堂革命故事、一頓紅軍簡餐“四個一”紅色旅遊模式風生水起;慈利縣羅潭村與禾田居農業公司合作,成為旅遊緻富樣闆村……
“景點扶貧、線路扶貧、商品扶貧、就業扶貧,打造了旅遊扶貧的‘張家界樣本’。”2017年,張家界農民人均純收入由30年前的432元增長到8692元,增長了19倍,越來越多的張家界農民享受到了旅遊紅利。
全域旅遊,闊步踏上新征程
今年6月,張家界西線旅遊景區以全新的面貌問世,九天峰戀景區、苦竹河大峽谷、茅岩河漂流和新西蘭噴射快艇項目“上線”迎客,補齊了張家界水上旅遊産品不足的短闆。至此,以武陵源為核心,以慈利為東線、桑植為西線、永定區為南線的“三星拱月,月照三星”全域旅遊格局全面形成,張家界在全域旅遊實踐中再次領跑。
建市以來,張家界旅遊一路領跑,靠什麼?“敢為人先,開拓創新。”張家界市旅外委主任蘭智平用8個字總結。
一直以來,張家界始終堅持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産業,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膽識,勇于開拓,不斷創新,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旅遊新需求。
“全域旅遊讓張家界大放異彩!”張家界金牌導遊劉洋坦言,從“景點旅遊”到“全域旅遊”,張家界處處是風景,村村可遊玩。
30年間,張家界旅遊産業由弱到強,武陵源、天門山、大峽谷、黃龍洞等19個景區成長為中國标志性景區,蘇木綽、和田居、洪家關等鄉村旅遊倍受青睐,3199家賓館酒店民宿星羅棋布,讓“遊”在張家界成為一種樂趣。
30年間,張家界旅遊業态推陳出新,天門山玻璃棧道、大峽谷玻璃橋、茅岩河噴射快艇等旅遊産品從無到有,國際汽車特技表演、烏克蘭功勳交響樂團國際性旅遊産品相繼落戶,讓“遊”在張家界有了更多選擇。
30年間,張家界旅遊版本不斷升級,從“白天看山頭,晚上抱枕頭”的傳統觀光旅遊目的地旅遊1.0版本,到“白天看風景,晚上看大戲”文旅融合大放異彩旅遊2.0版本,再到“商、養、學、閑、情、奇”旅遊新要素全域發展“旅遊 ”3.0版本,生态遊、鄉村遊、養生遊、文化遊風生水起,不斷放大張家界“旅遊 ”的乘數效應。
“做精做美全域旅遊,到2020年實現旅遊接待人數達到1億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率先建成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張家界市委書記虢正貴表示,而立之年的張家界,站上曆史新起點,闊步踏上新征程,必将書寫新輝煌。
張家界旅遊發展大事記
1 1982年9月
張家界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
2 1985年5月24日
國務院批準撤銷大庸縣建制,建立縣級大庸市。
3 1988年5月18日
國務院批準建立省轄地級大庸市,将慈利、桑植兩縣劃歸大庸市管轄,市另轄兩區:原大庸市改為永定區,新設武陵源區。
4 1991年11月
張家界舉辦第一屆中國湖南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大力倡導森林保護。
5 1992年12月
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風景區、天子山風景區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
6 1994年
國務院批準湖南省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同年,張家界荷花機場通航。
7 1995年
“張家界”作為“中國山水旅遊第一股”上市。
8 1999年12月
世界特技飛行大師駕駛飛機穿越天門洞,創造人類首次駕機穿越自然山洞的飛行奇迹。
9 2004年2月13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在法國巴黎宣布,中國張家界等8處地質公園首批入選世界地質公園名單。
10 2007年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1 2010年12月
張家界列入全國首批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城市。
12 2016年
張家界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錄。
13 2017年
張家界出台全國首部全域旅遊地方性法規——《張家界市全域旅遊推進條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