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的意識,早在《尚書》論證“以周代商”的合法性時就出現了,《詩經·大雅·蕩》則明确有“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說法。
晉·葛洪《抱樸子》指出,“前事不忘,将來之鑒也”。
唐太宗将史書的功能明定為“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為的是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有資于治道”。
歐陽修等人所編《新唐書》指出:“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左明仁)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把曆史當做最好的曆史劇看,其實是在向曆史上的政治家學習政治
我看曆史劇的時候常想,原來中國古代史家就是把曆史當作曆史劇來看的。曆史劇通過人物和時勢的關系來模拟曆史,時勢充滿了鬥争、機遇、變數,有陷阱有可能性,每個曆史人物都要在具體複雜變動的時勢之中,判斷形勢發展的可能性,揣摩人心,抉擇取舍,這些曆史人物的判斷和行動不但關乎曆史命運,更是把自己整個身家性命都搭在裡面。他們把觀衆帶入曆史的驚濤駭浪之中,讓我們處在他們的位置上,去考問其心術,去估量其行動的客觀後果,然後對他們有個評價。
王夫之在《讀通鑒論·叙論四》中這麼解釋“以史為鑒”:
設身于古之時勢,為己之所躬逢;研慮于古之謀為,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為之憂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為之斟酌,而今之興利以除害者在矣。得可資,失亦可資也;同可資,異亦可資也。故治之所資,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鑒也。這就是說,你若真能把曆史當做最好的曆史劇看,你其實是在向曆史上的政治家學習政治,學習怎麼當一個好領導,等你真的負起大責任的時候,你會幹得很出色。
這也正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開篇就論述的“禮治”的精髓要義,所謂“禮治”,并不是固守具體的規矩甚至儀式,而是要找到具體情境中的“恰當”,做到具體情境中的“合适”,也就是“中道”。一切的道理都得放到具體的變化的情勢中講。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講曆史其實就是講倫理講政治,也是講信仰講哲學,所以中國曆史上的政治哲學,往往以史論的形式展開。
“中國過去的曆史,差不多以曆史為個人活動的模範,此種特色,不可看輕”
我看曆史劇的時候,經常想,紀傳體史書的本紀就像分劇本的提綱,提示一幕一幕的主線,書志記載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就像舞台布景,列傳寫人物,就像在特定舞台上表演的曆史劇主角。《史記》就特别有戲劇感。中國最重要的史書體裁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主,而西方最重要的史書體裁是事件史,這個差别很有意思。整理國故運動中,梁啟超寫《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其實是講如何按照西方專門史、斷代史的模式,寫出中國的“新史學”,但他卻在本書中這樣表彰中國舊史的特點:
中國過去的曆史,差不多以曆史為個人活動的模範,此種特色,不可看輕。若從廣的方面解釋,是把史實羅列起來,看古人如何應付事物,如何成功,如何失敗,指出如何才合理,如何便不合理,這種若給他一個新名詞,可以叫做事理學。簡單地說,這種态度,就是把曆史當作學做人的教科書。
中國古典史學的史論,如“太史公曰”“臣光曰”乃至王夫之《讀通鑒論》之類,其中很大部分在近代史家看來,讨論的根本不是曆史問題,如曆史發展趨勢、規律、因果脈絡之類,而是把曆史人物放在具體的變動的時勢情境裡,來辨個賢愚忠奸,其目的都是要讓觀者去學習、練習在自身的曆史處境中怎麼做人做事。很可惜的是,當今中國曆史學卻好像失去了史傳傳統,而當代曆史劇卻像過去的曆史演義、戲曲一樣,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這一傳統。
用曆史來教育自己,這種古今互喻、古今融通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潛意識
過去的曆史演義、戲曲,講的主要是帝王将相,逐鹿中原,改朝換代,其間種種愛恨情仇,但這并不妨礙曆史演義和戲曲的人民性,引車賣漿者流都愛聽愛看,階級和身份的差别,絲毫不妨礙他們把自己投射到這些曆史人物身上,想象自己下着天下這盤大棋,所思所動關涉萬民蒼生。這其實是一種以曆史為教材的大格局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也是道德政治實踐智能的培養。其實中國的文化教育不完全在讀書,過去,普通民衆通過曆史演義、戲曲學習曆史、政治、倫理,這與中國文化小傳統與大傳統相貫通,社會相對容易流動比較平等,是有一定關系的。
現實中人把自己的命運投射于曆史,用曆史來自我省察,同時也用曆史來教育、範導自己,這種古今互喻、古今融通是一種很重要的文化潛意識。大家看京劇,一桌一椅,布景極其抽象,可以演春秋戰國,可以演漢唐宋明。看戲也一樣,看梅蘭芳新編京劇《穆桂英挂帥》,穆桂英雖然對趙家寒心已久,但一旦敵寇入侵,她經過一番思想鬥争終于大義為先,披挂上陣,看到這時你就自動腦補,自古以來,國家危難則忠臣義士赴死,太平盛世則佞幸小人享國,然忠臣義士所以為忠臣義士者即在此,不免淚目,其實是自己感動自己了。這時,文化基因落實為價值判斷和排序的标準,就在戲曲上演和觀看中傳承因襲。
曆史劇的借古喻今、古今合流,源自中國文化的曆史意識,也強化了那種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大不可分割的貫通的整體的曆史意識,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很真實的曆史感覺和生活感覺,是中國所以為中國的一大黏合劑,人心的黏合劑,使中國曆經巨變、革命、斷裂而仍然是中國,是那個“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中國。
(原标題:曆史劇的借古喻今、古今合流,源自中國文化的曆史意識——把曆史當作最好的曆史劇看)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江湄(作者為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流程編輯:u019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