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2 13:33:41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對于這一概念,古往今來,人們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釋。

與古人對“中庸”的推崇不同,今天,不少人認為“中庸”是一種過時、落後的思想,甚至将“中庸”視同于折中主義、調和主義、沒有原則——

這實在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儒家的核心思想)1

當代著名學者龐樸先生指出,中庸不僅是儒家學派的倫理學說,更是他們對待整個世界的一種看法,是他們處理事物的基本原則或方法論。

“中”,要求人們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公正地而不是徇私地聽取對立兩邊的申訴, 便能得‘中’。那麼,這樣的‘中’,已經不是道德範疇,而屬于認識論領域了。這就是說,‘中’不僅是善,而且也是真。

“中”,還意味着剛柔相濟,濃淡适宜,大小和諧,“水火、鹽梅的統一而有和羹,大小、清濁之相濟而得和聲。因此,‘中’不僅是善,不僅是真,而且也是美。這個美,不僅悅耳娛目,且可以‘平心’,因而又能促進善和真。”

可見,儒家的“中庸”,包含了真、善、美三義。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儒家的核心思想)2

“庸”也有三個含義:

其一為“用”,“中庸就是‘用中’,它大大不同于老子的‘用弱’和商鞅韓非的‘用強’。這是中庸的要點之一。”

其二是“常”,“儒家将‘用中’的要求表述為中庸,是要以此表明,他們提倡的用中,不是他們主觀設定的,而是本之于常的;因而是否用中,也就不容徑情任性,而應作為常道來遵守。這是中庸的更深一層含義。”

其三,還有“平常”的意思。儒家既贊中庸為“不能期月守”的至德,又說它“造端乎夫婦”,是尋常、普通的,也要在生活中去實踐。

總之,“執兩用中,用中為常道,中和可常行,這三層互相關連的意思,就是儒家典籍賦予‘中庸’的全部含義。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儒家的核心思想)3

對于“中庸”的這些含義,龐樸先生還總結了其四種常見的表現形式,我們簡述如下:

“A而B”型

這是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把對立兩端直接結合起來,以此之過,濟彼不及,以此之長,補彼所短 , 以追求最佳的“中”的狀态。

如《尚書·臯陶谟》列舉的“九德”: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儒家的核心思想)4

“A而不A´”型

中庸觀念認為,任一獨立的德目,總是不完善的,總有它的不足之處和過激之處。“A而B”的形式,主要在于以對立方面B來濟A的不足;與之相輔的,還有一個“A而不A´”的形式,它強調的是洩A之過,勿使A走向極端。

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列舉的十四項“盛德”: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複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匮,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儒家的核心思想)5

“不A不B”型

在“A而B”的形式裡,A是基本的,B的用處在于濟A之不及;在“A而不A´”的形式裡,A也是基本的,不A´的提出是為了洩A之過。

到了“不A不B”的形式裡,則要求不立足于任何一邊,且把毋過、毋不及的主張,一次表現出來,因而最有利于顯示“用中”的特點。

如《荀子·解蔽篇》中說:“聖人知心術之患,見蔽塞之禍,故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縣衡焉。”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儒家的核心思想)6

“亦A亦B”型

這是“不A不B”型的否命題,也是“A而B”型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展開。

如果說“不A不B”有利于表示“中”,着重指明對立雙方的互相節制;那麼“亦A亦B”則重在指明對立雙方的互相補充,最能夠表示中庸的“和”的特色。

如《論語·泰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隐。”《禮記·雜記下》:“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等等。

以上解讀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中庸”思想嗎?或者,你對“中庸”有什麼獨到的看法?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如果你覺得不錯,歡迎點贊和關注我們,碼字不易,謝謝支持!】

相關閱讀:

清明雜談:儒家如何超越死亡,實現生命的永恒?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的思想代表人物(儒家的核心思想)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