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突然說要安靜是否生氣了?圖片來自網絡1.,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ta突然說要安靜是否生氣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圖片來自網絡
1.
“趕着去投胎嗎?”
小鎮上,騎自行車下班趕着回家做飯、吃飯的人流中,二十幾歲的小夥子差點撞到四十多歲的中年大叔。
“神經病!”人行道上的紅燈變成綠燈的時候小夥子回怼了大叔,飛快騎車過了馬路,一臉笑意的回頭。
“小崽子,你才神經病,你全家神經病。”大叔斜跨在自行車上咒罵,周圍都是騎自行車趕着下班回家的人太多,他隻能順着人流車流慢慢騎。
我想他們罵“神經病”的時候并不清楚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病,那句“神經病”隻是單純情緒發洩,或者說是洩憤。
最先罵完離開的那個人,相較于沒罵上的那個人,心理上往往更舒服。
而被罵的那個人也不是所謂的神經病,那你一句我一句的“神經病”不過是為了告訴人群,ta不是正常人,這種将對方孤立也算是“以牙還牙”。
彼此互怼互罵的潛台詞大意是“明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不夠浪費唾沫星子的,你還拿出來說,簡直是不可理喻,腦子有問題。”于是這一長句的意思在人群裡化成了“神經病”“三個字。
2.
我們常常會聽到身邊有人罵某個人神經病,一言不合就罵人家神經病,神經病這個詞的使用頻率也是很高的。
我們為什麼罵人家神經病?
第一,ta惹我不高興了,也隻有神經病這個詞才足以說明自己被惹毛了。
第二,在我們眼中神經病就是那樣子——沒事找事。
第三,罵完了心理舒坦。
醫學意義上的神經病即是神經系統發生的器質性疾病,比如我們俗稱為羊角風的癫痫。
通常我們互怼、吵架、争執時所稱的“神經病”其實是屬于精神科工作範疇的神經症或者精神病性疾病。
神經症,表現出持久的變形心理沖突,而個體因為這種心理沖突而感到精神痛苦,也會因這種痛苦而妨礙心理以及社會功能(日常工作、學習及人際交往)。
神經症的變形心理沖突即是沒有現實刺激也沒有任何的道德色彩的心理沖突,在普通人看來雞毛蒜皮不值一提的小事他們難以理解、無法解決。
3.
記得十幾歲剛念初中那會,有個附近鍛造廠的大叔,偶爾來家裡做客,那時候,他最喜歡說的便是等我長大了要給我找工作,安排我進中科院。
當時的我半信半疑,有一次他來時,我特意站在院子裡玩,他問我什麼課的成績最好,父親回答隻有英語考了八十多分,他摸着下巴邊點頭邊說,嗯,就是我們要找的人。
那次我聽到他告訴父親自己是上邊派下來尋找人才的,而我正符合他們的要求,父親抽着煙淡淡地說了一聲“哦”。
後來,聽村裡的嬸娘們說那人是精神病,幾年前本來是要當廠長的,結果上級空降了一個廠長,也因此受了刺激,精神失常,班也上不成了,還總是對别人說,他其實是在北京的上級派下來的。
由于影視劇的宣傳及精神病的鮮明症狀,普羅大衆對于精神病的了解和認知大于對神經症的了解。
比如,幾乎被全民熱追的《歡樂頌》,劇中安迪的生父魏國強第一次見安迪時告訴她,她的外婆和母親都是精神病患者,加上已經發病的弟弟,安迪聽到那個消息的時候内心幾乎崩潰,經過好友、鄰居姐妹的安慰後,她依然活在精神病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找上自己的擔憂中。
的确,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心理障礙,倘若真的患上,那便是沒有假釋的終身監禁。
4.
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次修訂本中,神經症、精神分裂症皆屬于精神和行為障礙,在這個修訂本中,也已經放棄使用”精神病“一詞,而保留”精神病性“以作描述之用。而精神病性隻用于描述存在:幻覺、妄想,顯著的興奮和活動過多等症狀。
幻覺是脫離客觀事物的感知,妄想是脫離客觀實際的思維推論,而存在幻覺、妄想的人皆是對于非客觀事物或者現實而産生的感知、推理深信不疑。
在精神科醫生那裡,無自知力是重性精神障礙的标準。
我們通常說,神經症與精神病性疾病最大的區别便是:神經症是自己痛苦而身邊的人沒事,精神病性疾病則是自己不痛苦而身邊的人很痛苦。原因便是“神經症”因心理沖突而感覺精神痛苦,主動求醫有自知力,而“精神病性”則對自己的異常并不自知。
在”你神經病“或者”你精神病“的日常互怼中,我們深知這種怼和罵是說對方不正常,如此,既能乘一時地口舌之快,還能洩了自己一時之氣,倘若對方真的有精神病性症狀大概早躲到遠處去了。
可是倘若有一天真是遇到了滿身戾氣的人,一句“你神經病”激怒對方而發生打鬥傷了自己或者無辜的人便不好了,如此還是不要輕易罵人家“神經病”或者“精神病”了。
本文系原創,轉發随意,轉載請留言獲取授權,侵權必究,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月之桂樹,原創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一個混迹江湖的治愈系井姐,堅持暖心,專注情感治愈和心理科普。
歡迎關注,閱讀更多暖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